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在提高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
2020-01-12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对患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加以评估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这种干预策略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同时也被认为是保证临床护理安全的关键要素[1]。从心内科角度而言,科室所收治的患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大部分患者的生理功能都存在衰退,对于外界环境和周边环境的耐受感知能力降低,导致病情易出现波动,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各种意外事件,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恢复均会产生影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患纠纷[2]。所以,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的风险护理管理,确保患者住院的安全性,成为心内科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本研究主要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应用在提升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效果,以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将在此期间来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3~90岁,平均年龄为(71.8±6.6)岁;病程为6~20年,平均病程为(13.5±4.4)年;病变类型:冠心病14例,原发性高血压11例,心律失常7例,心力衰竭1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为(72.5±6.5)岁;病程为6~18年,平均病程为(13.2±3.5)年;病变类型:冠心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检验获得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过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心内科病症的患者,诊断符合相关病症诊断标准;②年龄均超过60岁[3];③对本研究干预目的、干预方法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言语沟通正常,能够配合相关调查[4]。排除标准:①其他内科病症患者;②睡眠质量较差、精神不佳、意识障碍的患者;③存在严重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者;④因为各种因素而无法完成调查中途退的患者[5]。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进行干预,严格落实常规护理管理的策略。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护理管理。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的构建:心内科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种类也比较多,很多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因此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所以,在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应组织进行相关的外出学习,组织科室的资深护士和医师对护理风险进行探索,以建立有效的护理风险评估制度,制订对突发意外情况的有效应急预案,强化对病房的安全管理,将相关的细节工作落实,认真制订护理核心制度,并且落实健全的护理风险预防制度[6]。②合理的排班:根据科室护士的综合素质和科室需求,合理的对于相关人员的排班工作进行配置,促进各班次之间的无缝对接,以避免存在超负荷工作现象,有效的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7]。③风险管理的培训:只有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才能促进风险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由年资较高的主任医师、护士长和社会工作部的专家等组成培训小组,分期分批次的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医院的工作制度等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要特别突出对护理操作技术、疾病护理和预防知识的干预以及掌握,对相关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了解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纠纷状况等。在培训结束后,需通过培训组的工作人员对相关的培训人员进行考核[8]。④有效的分组:根据培训小组的护理人员考核所得的成绩,对科室中的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分组,分为常规护理组、重症监护抢救小组、机动小组、药品管理小组、常规护理组、重症抢救小组等。选择年资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小组长,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应坚持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调整和分配,护士长需对于各小组负责,并做好各小组护理质量的考核[9]。⑤病房环境的改善:通过护士长带领相关小组的成员,对于所有病房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病房的卫生状况是否达标,并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紧急处置。对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做好防坠床的工作,同时要避免出现意外摔伤的情况,做好紧急预案[1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纠纷和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评估两组调查对象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纠纷和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4.55%(2/44),对照组为22.73%(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4,P=0.0130);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27%(1/44),对照组为25.00%(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91,P=0.0019);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25±1.01)分,对照组为(89.05±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95,P=0.0000);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7.05±2.02)分,对照组为(78.25±3.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10,P=0.0000);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3.05±3.45)分,对照组为(80.28±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838,P=0.0000)。
3 讨论
2017年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群体已经超过2.4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7.3%。在这一群体中,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内科病症较为常见,这些病症会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导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患者也逐年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弹性逐渐减弱,在入院后,患者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负性情绪的出现,加之因为药物治疗以及医院的陌生环境,易导致患者睡眠障碍,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恢复。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护理风险和差错事件,对于患者的整体预后产生影响。
心内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表现在:①因患者自身而导致的风险。心内科多数患者年龄相对较高,发病急骤,且存在病情复杂的特点,加之患者自身的素质和病情特点导致潜在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在入院后因环境改变,存在较高的跌倒和坠床发生率。②因护士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风险。临床护士因不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无法全面落实“三查七对”的工作原则,加之相关技巧不熟练,无法正确对相关仪器进行掌握,导致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大大增加,还有一些责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责任心较差,很少和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交待事务未落实到位,导致相关风险事件存在有一定的隐患。③因药物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在用药过程中,存在医嘱处理错误的情况,如口服药物漏发或错发,静脉干预过程中用药出现遗漏等情况,这导致相关药品名称、药品剂量、药品种类和用药时间处理不够准确,进而导致护理风险。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管理。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多种角度的干预,可有效的处理好患者角度、护士角度和药物角度等导致的风险。在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时,重视相关特殊患者,如在相关的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等,这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跌倒和坠床等的发生率。强化对护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组织年轻护士进行反复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通过不定期的考核形式重视各项紧急流程的技术考核,对于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统筹科室对于心内科的一线抢救药物进行准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药错误情况的出现。
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应用在心内科护理中可有效提升心内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相关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全面的改善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