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12谭成鼎
谭成鼎
(凤城凤凰医院普外科,辽宁 凤城 118100)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增加,导致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当前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位居前三甲,尤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1]。胃癌患者早期时常无特异表现,明确诊断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主要是手术切除病变部位为主的方案。传统的开腹胃癌根治术疗效肯定,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易发生并发症,难以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技术不断成熟,已应用于胃癌手术。本文旨在观察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远端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对象均经内镜检查证实为远端胃癌,排除远处转移、存在手术禁忌证以及不愿配合观察者,共有75名患者纳入本次观察。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25例,女性13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6.3±7.2)岁;TNM分期Ⅰ期为14例,Ⅱ期为13例,Ⅲ期为11例。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56.9±7.1)岁;TNM分期Ⅰ期为13例,Ⅱ期为12例,Ⅲ期为1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均有同一组手术医师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施行传统开服胃癌根治术,全身麻醉生效后取平卧位,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取腹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组织进腹,探查肿瘤位置,结扎离断动静脉,常规切除肿瘤病变,清扫淋巴结,重建消化道,逐层缝合。观察组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全身麻醉生效后取平卧位,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于15 mm Hg,动静脉结扎离断、清扫淋巴结及重建消化道方法同对照组。游离肿瘤组织后,于上腹部正中作约5 cm左右切口,切除肿瘤组织并取出,逐层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可进食前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1.3 临床观察指标: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出血、肺部感染、胃瘫等。③术后2年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时认定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184.6±18.9)min,术中失血量(227.4±38.2)mL,术后排气时间(71.4±14.2)h、术后住院时间(14.3±3.1)d。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188.9±20.4)min,术中失血量(110.4±22.4)mL,术后排气时间(52.6±11.8)h、术后住院时间(10.1±2.6)d。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出血1例,肺部感染3例,胃瘫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37)。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出血1例,胃瘫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9%(3/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情况:观察组患者中1例于术后1年3个月因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术后2年均存活,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胃癌是当前消化道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由于胃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使得早期诊断困难[2],当明确诊断时,多发展至中晚期,绝大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方式技能型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对机体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不利于患者康复[3]。上世纪90年代Ohgami 等首先施行了腹腔镜下早期胃癌切除术,随者操作技术及器械的不断改进逐步进展为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可在探头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术野清晰,能够更好地分离待切除部位周围的组织和血管,虽然操作时间与开腹手术类似甚至更长,但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4]。本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辅助手术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且两组患者在术后2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治疗远期效果类似。综上所述,远端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临床可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