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安全性观察
2020-01-12张太平
张太平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铁岭 112700)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神经内科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之一,临床上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1]。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早期开展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目前,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事,通常会使用阿替普酶,其临床疗效也比较理想,但是有关阿替普酶的给药剂量现阶段还存在一定争议。我院分别通过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实验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其家属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署名;并得到了我院伦理学会批准。纳入标准:满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发现脑部不存在大面积出血和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4小时。排除标准:伴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等。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11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32例、23例;其年龄为32~77岁,平均为(51.1±3.5)岁;11例患者伴高血压,9例患者伴糖尿病,6例患者伴高脂血症。实验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30例、25例;其年龄为31~79岁,平均为(51.8±3.2)岁;13例患者伴高血压,11例患者伴糖尿病,4例患者伴高脂血症。两组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院后全部患者均选择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的阿替普酶给药剂量为0.6 mg/kg,1 min内静脉注射0.06 mg/kg,1 h通过泵注静脉滴注剩余剂量。实验组的阿替普酶给药剂量为0.9 mg/kg,1 min内静脉注射0.09 mg/kg,1 h通过泵注静脉滴注剩余剂量。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1.3 临床观察指标:①治疗后24 h,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判断,具体标准为[3]:症状、体征彻底消失,完全能自理日常生活,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则表示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自理部分日常生活,基本恢复语言功能,肌力增加幅度≥2级则表示显效;症状、体征显著缓解,肌力增加幅度不足2级,生活无法自理则表示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或者病情加剧则表示无效;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之和则为总有效例数。②对溶栓治疗后的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如皮下淤斑、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颅内出血等。③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如血管损伤处出血、心律失常等。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21.0软件中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对照组中,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6、18、21、5例,总有效率为90.9%(50/55);实验组中,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8、20、14、3例,总有效率为94.5%(52/55);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比较出血情况:对照组中,1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2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3例患者发生皮下淤斑,2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总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实验组中,5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5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5例患者发生皮下淤斑,3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总发生率为32.7%(18/55);在出血总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观察比较临床安全性:对照组中,1例患者发生血管损伤处出血,2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3/55);实验组中,2例患者发生血管损伤处出血,3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5/5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现阶段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临床病死率均比较高,会对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而阻塞管腔,脑部供血被阻断,进而让脑部组织发生坏死,部分脑部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缺血性损伤[4]。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让梗死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得以及时恢复,有效降低脑细胞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早期溶栓治疗对于临床病死率的降低非常重要。
在对急性脑梗死混着进溶栓治疗时,采用早期阿替普酶得到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中,在总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不同剂量阿替普酶的溶栓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阿替普酶的起效速度较快,保证在最理想的治疗时间实现治疗效果,最终让临床疗效提高;除此之外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情况,经肝脏代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中,;对照组、实验组的出血总发生率分别为14.5%(8/55)、32.7%(18/5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大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阿替普酶作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属于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经赖氨酸残基结合纤维蛋白,将纤溶酶原激活,让其转化成纤溶酶,让血块被溶解,最终实现治疗效果。阿替普酶的药物半衰期相对较短,无法持久维持药效,需要持续用药,增加给药剂量,再次损伤血管壁,当恢复血流后血液容易外流,进而发生出血事件。所以临床中在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采用小剂量阿替普酶,让溶栓后的出血事件显著减少;另外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严密观察,早期识别颅内出血,并加强其他部位出血的监测工作,及早识别,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让患者损伤有效减轻。
综上分析,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溶栓选取阿替普酶剂量时,或低或标准,均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成效,而小剂量阿替普酶则能让出血事件减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