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错“就”错,转危为机

2020-01-11马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1期
关键词:同理心讲道理体验

马燕

【摘要】本文分析了问题学生“屡教不改”的主要表现,根据成因提出了相应的矫治对策,提出教师应找到学生最认同的方式,而不是凭经验以自己熟悉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屡教不改;转化;讲道理;体验;习惯;同理心

做教师的每天都和学生“斗智斗勇”,尤其是那些惹是生非的问题学生,虽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的心情,还影响班风学风的稳定。班主任只好疲于奔命,到处“扑灭险情”,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面对学生犯错时,不少教师、家长,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晓之以理不行就动之以情,“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学生。但这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的行得通吗?

通过长期的观察,笔者发现这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通常有以下的表现:最常见的是敷衍应付,这些学生在与教师长期的“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了应对机制,表面上唯唯诺诺,甚至会装出“虚心接受”的样子,实际耳朵早已关起门来,结果是“虚心接受”,但错误依旧。

还有部分比较顽劣的学生会明目张胆地抬杠。这类学生心态苛刻,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他们事先设定一个坚定的立场,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错的绝对是别人。这自然会挖空心思地用自己的观点征服对方,不是给自己找借口就是不停地反抗别人的话语,孤独、可怜地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由此可见,哪怕这个道理本身很有说服力,学生也本能地排斥。所以,强迫学生接受我们所谓的“道理”,其实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结果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那么,怎样处理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有效教育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首先,遇到学生犯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情绪处理不好,事情只会更糟。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浙江省督学徐建平校长认为“孩子犯了错我们的情绪往往就指向错误,其实这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愿意与你交流沟通。”看到学生犯错,作为老师当然难免生气,但如果我们被自己不理智的情绪左右而做出错误的回应,只会让我们与学生的沟通无法开展,后续的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看,首先要认识到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且教育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滞后的,有些学生的教育效果是离开学校后才显现出来。不少学生毕业后才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不少教师也感慨学生毕业离校后变得更懂事。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长大的,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认识到以上两点后,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就会心平气和地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了。

而從学生心理接受看,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学生犯错后,教师不要凭经验急着和学生讲道理,而是首先要处理好情绪,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的氛围。

接着我们就要客观冷静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下面笔者将根据成因分作三种类型并提出矫治对策。

第一种是求关注好奇型。初中生中不少学生犯错纯粹是为了“求关注”,想刷存在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犯错是“好奇害死猫”,学生不惜以犯错为代价去获得一种体验。这类学生矫治难度较小,只要老师适时恰当地给予他们一定的关心,又或者是给学生刻意安排体验环节,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改正错误。

教室安装的触屏式展示台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好奇,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在黑板上乱涂乱画。于是,笔者就干脆安排一节班会课,让电教员向大家介绍这个多媒体黑板的运用,然后特别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到黑板去演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满足那些早已蠢蠢欲动的学生。而且在平时上课时,笔者也会特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答案。正是有了刻意安排的体验环节,学生擅自使用多媒体黑板的违纪行为大大减少了。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要使学生“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学生,必须要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可能有人又会担心说,有些经历是不好的,甚至造成一定伤害,难道都让学生去体验吗?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能否做到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呢?现在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体验式、情景式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如VR禁毒体验,眩晕、幻听、幻视,手臂变麻,不停地抽搐……戴上VR眼镜、耳机以及脉动电击器,参与者可以亲身体验毒品带来的不良反应,直接体验吸毒后的痛苦感受,切身体会到毒品是碰不得的。

第二种是意志薄弱型。这类学生接受老师教育后,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渴望能够改正,甚至也能好好地表现一段时间。但一旦遇到外界的不良诱惑和刺激,他们往往经不住利诱,就故态复萌,又开始违反纪律,表现反复。可见,他们主观是正面的,甚至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只是自控能力差而力不从心了。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意志薄弱型,自律性差的学生,要从行为背后的习惯入手,关注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行为关键在于老师的耐心、坚持和较真。正所谓世上任何事最怕“认真”二字。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件事我要管到底。这样学生下次再犯相同错误时就会有所斟酌和顾忌。就以学生常犯的上学迟到为例,不少教师都会联系家长一起提醒督促学生,认为学生的生活作息是家长的责任。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别忘了,对初中的学生而言,向家长告状是一件非常反感的事情。因此,处理不好不仅没能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师生关系。所以我们不妨向家长说明情况,让家长通过给孩子准备早餐,目送孩子上学等方式去督促孩子。其本质都是关心学生,但要选择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总是唠叨责骂等高压方式。另外,我们还可以发动学生们一起关心帮助这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如让要好的同学找他一起上学;老师本身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甚至通过刻意安排任务,提醒督促学生。班上有个小男生经常迟到,笔者特意安排了他当电教员,负责教室展台的开关,要求他在老师上课前准备好。小男生很喜欢这个工作,在光荣的“束缚”下,学生就会感到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自然会有所改变。当然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过一段时间学生又会因为沉迷网络晚睡导致迟到,于是,笔者又及时地兴师动众去折腾他一番。笔者的较真向学生表明:我一定会和你死磕到底。而笔者的坚持则让学生感到:老师一定不会放弃你的。在笔者的恩威并重下,学生只好“屈服投降”了。

对付“意志薄弱”型学生,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关键在于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坚持,说一不二、言出必行,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学生接受的方法。其中的过程可能会有点漫长和反复,妄想通过一次谈话,借助一次契机,或一种教育方法就改变这些“意志薄弱”型学生是不现实的。教育无小事,教育中的任何一件小事,我们都要做到彻底极致,指的就是教师的较真、坚持。

第三种是“刀枪不入”型。这类学生根本没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不管老师怎样不厌其烦地提醒、强调,不管老师怎么劝说、批评,他们都是一声不吱、无动于衷,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笔者曾经没收过一个无心向学的学生的书,批评他一顿后提出了还书的条件:明天背好书包准时上学。结果第二天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那个重要的“筹码”居然不见了。而笔者发现一个细节:作为书本主人的他跟昨天的坐立不安相比,今天竟然很镇定。教师的直觉告诉笔者,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就开始和他斗智斗勇,在笔者的旁敲侧击下,他也滴水不漏,还一副“委屈”的样子。于是,笔者改变策略,决定将错就错,被骗到底。买回了他非常在意的这本科幻小说。当笔者把新书交给他时,他半信半疑地说:“老师,你真的要把它给我呀?”笔者说:“当然,做人要讲诚信,书是在我手里弄丢的,我当然要赔偿你。以后也要记着,不要去欺骗人,能够被你骗到的都是愿意相信你,愿意给机会你的人。如果连他们都不再信任你的话,你就真的众叛亲离了。”他脸上欣喜的笑容逐渐消失了,他慢慢低下了头,不敢直视笔者。从此,他背着书包准时上学了,笔者和他的关系也融洽多了。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面对那种“充耳不闻、刀枪不入”的学生,不要急着说教训斥。在第一天的沟通教育中,笔者以为凭借教师的权威和那本书做“筹码”,学生就会乖乖听话,结果反而引起学生相当大的反感和抵触。要和这些比较顽劣屡教不改的学生实现有效沟通,很多时候不在于讲的话是否有道理,而在于能否对学生的处境有一定的理解,简单说就是把话讲到学生心上。笔者仔细分析他铤而走险欺骗老师的原因。来自单亲家庭,失去家庭温暖的他对周围的人都不大信任,而且错误地认为耍一些聪明伎俩是生存之道,欺骗是一种本事,更是保护自己的武器。想到这里,笔者非常同情这孩子。因此,帮助教育他的最好办法是理解他,然后用爱去唤醒他。第二天笔者改变了策略,以退为进,买回了他很在乎的那本书。而老师的态度, 学生是有感觉的,当他感觉到教师的真心真意时, 他会在内心自省。

客观地说“刀枪不入”型是三种类型中纠正难度最大的,说教训斥的效果都十分有限,因为学生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些道理。他只相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打滚中悟出了所谓“生存之道”,他们自然就会抗拒老师的所谓“以理服人”。因此,要改变这种学生最大的法宝是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言传身教、说到做到,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的积极倾听、同理心,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当学生感到自己被认同时,就会努力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变。

没有哪个学生不求上进,没有哪个教师不爱学生。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去爱学生,以为这是他们需要的,可这样一厢情愿的付出,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因此,要转化“屡教不改”的学生,纠正他们的行为偏差,关键是教师应找到学生最认同的方式,而不是凭经验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帮助。最后想借用衢州二中校长、浙江省督学徐建平先生的一句话:“先关注对错还是习惯养成;是批评指责还是先做示范;是强调说教还是引导感悟。”只要我们理清思路,寻找最佳结合点,调整心态,改变认识问题的角度,班主任工作就会从容顺心多了。

参考文献:

[1]程世军.如何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J].新课程·中旬,2016(4).

[2]史俊.善待学生,变错误为精彩的美丽[J].教育界,2013(19).

[3]宋伟.学生“屡教不改”之应对策略[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7(3).

[4]張洪健.班主任如何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J].考试·综合版,2012(3).

猜你喜欢

同理心讲道理体验
别让“讲道理”毁了孩子
讲理的八大戒律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推己及人,事半功倍
讲道理等
学会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