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提高高校红歌教育质量的构想及对策研究

2020-01-11朱燕聪

艺术评鉴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对策研究高校

朱燕聪

摘要:红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非物质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百年沧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部奋斗史,它弥足珍贵,可歌可颂。本文从政府调控、媒体宣传、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高校红歌教育质量的构想及对策。

关键词:红歌教育  文化自信  高校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31-04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信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红歌以爱国、革命和积极上进的歌曲为主。自1919年五四运动诞生至今一百年,它凝结了朴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将其运用在音乐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文化自信,他深刻阐述了自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情和对民族精神的绝对尊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自信是这个国家公民对本国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传承,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拥有绝对的自信、尽力的保护和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应当对本民族文化内涵有认知,对文化价值有敬仰;其次,主动吸收、勇敢表达本土文化,积极践行文化“守土职责”;最后是尽己所能为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规律,践行大学生文化自信,会经历认识、探索、实践三个阶段。

(一)认识阶段

大学生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对文化自信有了朦胧的认识,但不具体也不深刻。这一阶段,高校可以向大学生普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知识,加强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了解、认识,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宣讲,让文化自信意识入脑。

(二)探索阶段

大学生从认识到接受文化自信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习得认知到内化认同。在这一阶段将红歌恰到好处地引入进来,利用各种方法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接受红歌教育,包括欣赏红歌、参加红歌文化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红歌衍生出的深刻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实践阶段

红歌辐射的价值在大學生心理完成内化后,经过一次次的听赏、艺术实践和活动体验,巩固、强化、升华,最终完成意识到行为的质变,这时,红歌的精神将融化在大学生的血液中,铭刻在骨髓里,大学生将会用言语、行动乃至整个生命延续中华文化自信。

二、实施红歌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情感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构造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听赏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后,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美的享受、心情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红歌是音乐浩瀚世界里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可以给正在成长成才的大学生一些人生的启示和引导,红歌教育能给大学生带来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接受红歌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红歌讲述了革命先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故事,它让大学生清醒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爱国之情、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激励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为梦想而奋斗。

其次,红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24字方针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提出了祖国的希望和憧憬。红歌里蕴含的正义、勇敢、温暖和爱都融化在音符和歌词中,给大学生提供情感激励、精神凝聚、价值导向,指引着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最后,红歌能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许多红歌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十年岁月的洗礼,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和打磨的经典之作,无论从作词作曲、音乐内容、表现手段、情感、意境等方面都是上乘之作,它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给大学生日渐成熟的心灵启示和引领。

三、加强红歌教育的构想和对策

红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校红歌教育彻底落地实施,需要得到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上下一条心,齐抓共管,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文章从政府调控、媒体宣传、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施等四个方面展开构想和实践研究。

(一)政府调控

政府在政策上宣传红歌、肯定红歌价值和进行红歌文化导向就像一根指挥棒为红歌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许多机会和发展的可能。2009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发出《关于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的通知》,从此以后,唱红歌提升到了国家层面,成为国家权力意志推动的活动,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如此声势浩大地支持红歌,掷地有声。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全国上下同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国庆阅兵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了许多经典红歌,让在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中华儿女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国家层面对红歌的调控,举行的大型活动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对红歌的认知和感悟,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二)媒体宣传

2006年,江西卫视拿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唯一一张允许在黄金档直播真人秀节目的批文,其所举办的《中国红歌会》掀起了全国上下同唱红歌的热潮,大学生在这场盛宴中也受到红歌文化的良好熏陶,但随着舞台上红歌改编越来越离谱,商业性、功利化越来越明显,违背了红歌传播的初衷,最终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停播通知。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我最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参与网上投票,最终评选出《全国人民最喜欢的十大抗战歌曲》,大学生也在媒体的宣传活动中熟悉了这十部经典红歌。媒体宣传是一种强大的隐形力量,它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正能量,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助一臂之力。

(三)学校管理

首先,总体规划。高校充分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主干作用,扎实推进红歌教育,同时发挥红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史》等理论课程上的“画龙点睛”作用。学校加强在教学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为红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因地制宜。各高校根据所处位置、校史校训校歌、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鼓励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学工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基因专题活动,形成学校红色基因教育品牌,扎实推进红歌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舆情等方面的作用,久而久之将会折射出巨大的影响力,散发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政策支持。高校师生对红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上下一条心,才能办大事。第一,专业音乐教师要有寻根精神,经典红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音乐教师有责任让红歌的声音继续缭绕在大学生耳边。第二,鼓励思想政治课及其它科目老师提高音乐素养,将红歌有效运用在教育教学中。第三,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红歌教育研讨活动、教学比武、采风,创作等,资助红歌教育专项课题,为红歌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四)教育教学实施

高校是实施红歌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红歌教育可以在音乐专业课程(包括公共艺术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开展。

1.音乐专业课程

红歌教育主要以实施审美为目的的教育,应当遵循其自身规律、教学形态和基本特点。音乐具有抽象而非语意性,因个体成长环境、音乐素养、音乐感受等的差异,也许会出现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从而产生不同层次,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对红歌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开展教学。

第一,音响感知。如欣赏歌曲《嘎达梅林》时,随着前奏中马头琴响起,由远而近的声音把人带入了辽阔的大草原,舒缓柔和的音乐奠定了歌曲基本的感情基调,随着音乐的前进和歌词的演唱,蒙古人民对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怀念、崇拜之情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

第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产生感受,而且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经历,情感与音乐中的情感连接,达成心与心的交流,产生共鸣。如欣赏歌曲《松花江上》,教师可以先介绍创作背景、作词作曲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大概的认识,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播放音乐,这时音响,画面,认知在脑海里过滤、碰撞,摩擦出激烈的火花,最后达成深刻的情感共鸣。国难当头,家破人亡,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状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大学生会深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理想信念,奋发图强。

第三,想象联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刺激大学生的听觉、视觉、知觉,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填充听赏红歌当中所不能直接表达的具体形象。如欣赏、演唱歌曲《映山红》时,歌词中多次出现“盼天明”“盼春风”“盼红军”,可以先让学生用朗诵、表演、讲故事等形式体会、讨论歌曲,增加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和对歌曲的了解,当在演唱歌曲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几个“盼”字的层次感就不需多解释。

第四,理解认识。理解认识是欣赏音乐心理活动中的高级阶段,它需要欣赏者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审美判断,进行深层次的创作。在声乐作品欣赏时因为有歌词,对作品的理解认识相对简单,但在器乐作品欣赏时非常有必要进行潜心的背景知识学习,在欣赏时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感悟。如《黄河钢琴协奏曲》表现了中国抗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乐曲激情澎湃、铿锵有力,虽然寓意为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实则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在绝望中求生存,化悲愤为力量,不抛弃不放弃,最终走向胜利的艰辛过程。

当然,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实施红歌教育,开展红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多方面入手。第一,遵循“重感受”“重过程”“重内涵”原则,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和获得感;第二,优化课程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加强红歌融入课程思政力度,加强红歌艺术实践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第三,扎实推进红歌艺术实践活动,加大产教融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力度,实现三全育人。第四,加大红歌教育的辐射面和受众面,在专业课、公选课、艺术修养等课程里实施;第五,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素质导向评价,强化师生互动和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高校思想政治课

红歌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能让纯理论的思政课程告别“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起来,有效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育工作者可以找好红歌融入思想政治等课程的切入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红歌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及思政活动中,春风化雨。

3.校园文化建设

红歌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像一把双刃剑穿插于学校与学生之間,学校通过宣传橱窗、电视台广播、APP、重大节日红歌活动、音乐会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红歌的认知,感受和领悟;反过来,大学生在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熏陶中将红歌文化内化成一种信仰和力量,落实在言行中,将校园文化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总之,红歌用其独特的手段和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国气质和中国力量,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它讴歌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发展、壮大和辉煌,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细细品味。在当今全国坚定文化自信,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履行自己的职责,传承民族文化,坚定守土有责信念。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歌教育定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指引高校大学生前进,前进,再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覃虹.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7(22):168-170.

[2]帅海波.红色歌谣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北极光,2019(05):137-138.

[3]周小云.以红色经典歌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31-33.

[4]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9.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对策研究高校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