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改编民歌的演唱探究

2020-01-11陈淳

艺术评鉴 2020年23期
关键词:演唱民歌探究

陈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短小易唱的民歌作品已不能满足大家的审美和欣赏需求,在演唱上难以展现演唱者的专业水平。因此,一批音乐创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和发展,创作出一批更具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改编民歌,让民歌变得更富生命力,为民歌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本文从改编民歌的创作特点、演唱特点、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歌  演唱  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059-04

“民歌,是在人民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紧密联系的,形式短小精干、生动活跃的歌曲艺术”。①民歌是民族精神的凝炼表达,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久不衰,弥足珍贵。《茉莉花》《绣荷包》……一首首熟悉的民歌,流传了一代又一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中的先进元素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民歌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厚的素材,创作者在民歌中进行创新,试图打破传统民歌的古板,融入丰富的音乐元素,将其时代精华与现代大众艺术审美相融合,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改编民歌,赋予其更庞大的艺术性和生命力,更具时代感。

一、改编民歌的创作特点

(一)保留传统民歌旋律,传承优秀民间音乐

当代作曲家在改编民歌时,都大量保留了传统民歌中本民族、本土化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民歌的民族性。大部分的改编民歌都以传统民歌作为歌曲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作。一方面,极大限度还原原汁原味的民歌,让熟悉的旋律引起大家的共鸣;另一方面,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歌中,尽最大努力将其传承下来。如胡廷江版的《青春舞曲》《玛依拉变奏曲》音乐作品中,原民歌的主旋律多次出现,歌词不变。

(二)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符合现代艺术审美

改编民歌中,除了传统音乐元素之外,创作者还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对民歌进行发展创作、创编。无论在旋律、曲式结构、节奏、歌词等方面,都进行发展,融入贴近音乐作品风格的新的音乐元素,但又不脱离原民歌作品所表达的音乐内容,丰富作品的艺术性。如根据音乐情节表达,将作品的结构改编发展为三部曲式、回旋曲、变奏曲等;根据音乐发展需要将音乐进行转调,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增强艺术表现力;根据旋律发展借鉴西方歌曲中常见的对比、展开、再现、变奏等手法,以达到丰富歌曲表现力的目的,最终达到融传统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如胡廷江改编的民歌作品中,将现代创作技巧结合民族特色进行创编,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符合现代音乐发展的潮流,他的《玛依拉变奏曲》,在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运用花腔技巧演唱的华彩乐句;王志信版的《孟姜女》在河北民歌《孟姜女》的基础上,扩展了乐曲的曲式结构与音域,运用调性与节奏的转换,丰富了歌曲的音乐形象与情感表达,成为一首大型声乐作品;孟可版《难忘茉莉花》中,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经典唱句融入乐曲中,二段体结构的音乐作品中,主歌的曲调和唱词均为原创,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二、改编民歌的演唱特点探究——以胡廷江版《青春舞曲》为例

胡廷江作为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创作改编的声乐作品,立足民族音乐,将现代作曲技法融入民歌中,很好地诠释出改编民歌的时代性与艺术性,创作的改编民歌《瑪依拉变奏曲》《新康定情歌》《青春舞曲》等作品广受好评,深受歌唱演员及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青睐。以下以他改编版的《青春舞曲》为例,对改编民歌的演唱特点进行探究。

(一)留“味”——尊重原始民歌演唱原貌,保留演唱特点

“‘味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感染力量,也指艺术风格和审美鉴赏心理活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是指人们在创作、表演、欣赏、品评音乐时的一个普遍的审美要求。听戏要听‘味道,奏(唱)曲要体现‘风格”。②不论作者、歌者、听者,都要在音乐里把握着“味”,“体味”风格。

1.把握原始民歌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改编民歌是创作者在参透原始民歌作品的艺术底蕴基础之上创作的,在演唱时,要先充分理解原始民歌的艺术特征,在旋法、节奏、调性等方面把握其特有的音乐特点,尊重原始民歌演唱风格,对原唱的演唱技法、润腔和乐曲处理的细微之处都要一一斟酌,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再演唱。

如《青春舞曲》,原始民歌是一首流传于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民歌。“1939 年,王洛宾和抗战剧团的演员们到甘肃各地演出,在酒泉东关从卖葡萄干的维吾尔族小贩和一位维吾尔族高级知识分子那里,记下了这首采用六声音阶的青春舞曲”,③并将其改编完成。原曲为并列单二部曲式,A+B两个乐段,每个乐段分别由四个乐句构成。上、下对句的尾音总是“3”和“6”,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都是同一旋律,具有“鱼咬尾”的创作特点。A段的四个乐句,第一、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前半部分与之相同,后半部分变化发展。B段的四个乐句,由重复的二个乐句构成。在把握了原始民歌的创作特征之后,对歌曲的演绎有了一定基础性认识。

2.把握原始民歌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丰富多彩,体现在多民族、多地域、多体裁和多形式上。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和语言特色。在民歌演唱时,要准确把握其地域风格,遵循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语言特点,把握好字韵、读音以及音乐流派特色、特有唱腔等,必要时要向当地艺术家请教学习。

如《青春舞曲》,歌曲是1939年中国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在对西部音乐搜集整理发现的,并将这首新疆民歌后将它改编成汉语歌曲。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方,地域辽阔,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汇集,新疆人民都能歌善舞,亦被称为“歌舞之乡”。正是这样的地域特征,逐渐形成了它独有的一种民族音乐风格。演唱时要把握新疆“歌舞之乡”的特点,带着欢快、热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新疆风格的民歌,尤其在演唱X X X X、X. XX X的节奏型时,更要有重音、强弱力度的表现,通过节奏来表现新疆人民的热情,且能歌又善舞。歌词“别得那呀哟”采用维吾尔语,译为小鸟的意思,贴合歌曲的民族风格。

(二)美“声”——把握改编民歌创作特色,充分运用演唱技巧

1.了解作品创作特点

“艺术源于生活,在演唱任何一首声乐作品之前,必须要做到对演唱的作品有深刻细致的分析、理解,从而获得具体的艺术形象。既要在对歌词的分析理解中,捕获其文学形象及思想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等特殊的思维方式将其感悟成生活的具体形象;又要从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捕获其音乐形象及艺术特色,从而把握音乐情感发展的脉络,并最终揭示其音乐的意境”。④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理解,而是要充分了解所要演唱的音乐作品中创作者的真正意图,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演唱的二度创作。

如胡廷江创作改编的《青春舞曲》,这是一首带变奏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乐曲结构为“前奏+A+A1+B+A2+尾声”,调式为A 段为A大调,B段转a小调,A2段再转回A大调。音域为#c1-#c3。在采用主题旋律的情况下,运用变奏曲的风格创作,还大量加入#2、#4、#5、b7 的变音,短暂的离调使乐曲保持原有的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新的元素。再加入了花腔、颤音的演唱技巧,使音乐作品层次鲜明、更为丰富。前奏(1~24小节)引用后面补充的音乐材料作为导入,更能够深入人心,为推进主题埋下伏笔;主题A段(25~42小节)前部分(25~34小节)为原始民歌,采用原曲原样重复,后部分(35~42小节)在原曲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材料加以发展,采用的是花腔的演唱形式;4小节间奏后,进入变奏一的A1段(47~66小节),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花”发展而成,速度从  =146转为  =130;接着7小节的间奏后进入变奏二的B段(74~91小节),运用全新的音乐素材再次对主题进行变奏,不仅在音高上有调整,速度上转为  =92,是整首乐曲最为抒情的段落,好似对青春时光飞逝的感叹;最后是主题再现A2段(92~109小节),采用原曲主题与引子部分的旋律相结合,是对主题的变化再现;尾声(110~123小节)采用衬词“啊”“哎”填充,运用花腔演唱,再回到主题结束全曲。曲式结构如下图:

2.运用演唱技巧表现

民歌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是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它的演唱是即兴的、粗犷的。在经过当代创作者的重新改编后,演唱不再是即兴、口传,对演唱者而言,演唱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仅在音域上进行扩大,在演唱技术、演唱技巧、情感处理等方面都相应更高了一个层次。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运用一定的演唱技巧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也是当代改编民歌演唱的一个特点。如在胡廷江版《青春舞曲》中,除了常规的演唱方法的运用、表现之外,还运用到以下两个演唱技巧。

(1)“花腔”

“花腔”(Coloratura)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的声乐演唱技巧。花腔的部分,旋律多为密集的上下行级进音阶或跳进分解和弦,是对音乐的点缀或装饰,较多出现在女高音的歌剧唱段或艺术歌曲中。改编民歌中加入西方花腔的唱法,是改编民歌音乐审美变化的一种表现,也反映了中西方音乐艺术的不断交融。《青春舞曲》根据民族化的音乐与语言,结合了西方花腔演唱技术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演唱改编版《青春舞曲》时,要加强花腔唱段的练习。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在这种情绪中演唱花腔,需要气息的“稳”和音的“准”,很考验演唱者的演唱功力。音乐当中并没有特别大长幅乐句的花腔,但都在各个段落中间处或尾部加入一两个小乐句来装饰,如35~38小节、59~62小节、78~79小节等,演唱时要注意乐句和乐句的衔接以及情绪的转换,除了腹肌和气息在运行,其他地方保持不动,要吸足气,稳住再来演唱。花腔的每个断音都要干净、明亮,富有弹性和颗粒感。

(2)“装饰音”演唱

结合作品的风格特色,改编的作品中可适当加入装饰音,装饰音包括了倚音、颤音、滑音等,它为歌曲增添了色彩,可以起到增强演唱效果的作用。在胡廷江版《青春舞曲》中,大量#2、#4、#5、b7的变音和较多的上滑音和下滑音,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突出了作品的民族韵味,音乐形象也更加立体丰富,更突显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滑音的出现,有些是谱子上进行明确标记的,有些是需要演唱者通过自身的演唱体会和对作品的理解恰到好处进行添加。把握上滑音、下滑音的演唱、以及变音与主音小二度音程关系间小颤音,才能把握作品中旋律的多彩性和特殊性,音乐形象才可以变得更加丰满立体。上、下滑音和颤音的演唱,需要“灵活”,要让声音顺畅,在气息稳的情况下,巧用声音来表现。

(三)动“情”——声情并茂,提升作品艺术表现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说到:“‘情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歌声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用心去歌唱,也可以理解为用情去歌唱。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教学中所讲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⑤。改编民歌较原始民歌而言,歌曲篇幅都有大的扩充。演唱时不能只关乎声音的技巧,还要通过理解歌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在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特征,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各个段落间的关系后再来演唱。情感的表达是委婉、还是直接,要结合作品段落和音乐关系来考虑。如胡廷江版《青春舞曲》,歌词“太阳下山”“花儿谢了”采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青春时光一去不复返,教育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衬词“别得那呀哟” 译为小鸟的意思,用小鸟的形象来比喻青春活泼、朝气向上的形象。在A段欢快的音乐中强调时光短暂不愿流逝之情,在B段抒情的段落中感慨时光的飞逝。情感表达要更明显、更有层次、更深沉。

三、改编民歌的艺术价值

改编民歌的出现,是当代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对民歌发展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们继承了原始民歌的民族性,又融入了時代精神,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演唱方法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既丰富了演唱能力,也提高了演唱水平,为作品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明惇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杨思思.胡廷江声乐作品创新特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演唱民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