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本运作角度浅析我国电影文化发展

2020-01-11张孝倩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文化资本资本运作

张孝倩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立,我国政治环境与经济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大量资本涌入文娱行业,对以电影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政治性的政府主导文化向娱乐性的大众商业文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电影文化在资本运作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反映资本运作和电影文化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资本运作与电影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如何更好发挥资本运作推动电影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一问题提出创造性建议。

关键词:电影文化;资本运作;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泛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J992;J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5-0041-04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需求逐渐多元化,尤其是对电影文化的消费需求增长迅速。2017年我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559亿元人民币。同时,与引进的国外电影相比,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不断攀升,题材趋于多样化,给观众传播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反观建国初期,我国电影无论是题材选擇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意识形态的集中统一,与现代电影多元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转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电影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大量资本涌入电影行业,促进了电影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泛娱乐化、过度商业化等。由此可见,资本运作对电影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准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将有助于更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

一、资本的内涵

在传统的概念里,资本往往直接与金钱划等号。但是,随着时代需要的不断变化和学术探究的持续深入,社会对资本的理解更加深刻,资本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今社会,除了物质层面的经济资本,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也被广泛关注。在电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资本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也在不知不觉中对电影文化产生了影响。具体而言,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为一部电影的投资、创制、宣发、放映筹集了大量的经济资本,拍摄出高质量、有内涵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作品在经济资本的影响下转化为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激励电影制作人创作拍摄出更多更优质电影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一部电影作品能够受到多大的关注与院线的排片频次、观众的宣传推广密不可分。这就使得制片方、发行方以及电影主演在电影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迎合放映方和受众的品味和需求,而这正是社会资本影响电影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例如,电影《战狼》就是在三种类型的资本影响下产生的优质文化资本。

综上,笔者认为,要想从资本运作角度浅析我国电影文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广义资本的概念。广义上的资本是物质领域和非物质领域能够产生、追加新的价值的资源的总称。布迪厄创造性地将“资本”概念与社会学领域的具体研究相结合,认为广义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层面。具体来说,经济资本主要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例如电影投资人对电影制作的资金支持。文化资本则是指以较高的鉴赏能力、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优质的学位等表现形式创造价值的资本,例如,一部优质的电影文化作品既能创造出可观的票房收入,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平。社会资本在布迪厄看来是行动者凭借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带给其的能力与资源。因此,社会资本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头衔以及社会地位获得一定利益的行为,例如,电影明星通过在娱乐圈内积累一定的人脉关系为自己拿到更优质的资源;观众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粉丝圈。甚至,根据经济水平和背景经验的不同,同一粉丝圈内的粉丝也存在三六九等的身份差异,高级粉、中级粉和低级粉形成不同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实际生活中,电影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通过运作这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资本影响电影投资、创制、宣传、发行和消费(观影)的全过程,从而对电影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二、电影文化的特征

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居民消费水平差,电影的可盈利性不高,一部优质电影的产出更多依靠政府投资。因此,这一时期的电影文化注重革命精神、家国情怀的传播,不能有效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这就暴露了与时代背景相吻合的单一性、政治性、集中统一性。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在大量资本涌入的过程中,电影文化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娱乐性、商业性、多样性和标准化。

(一)娱乐性

电影文化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发挥着放松观众、愉悦观众心情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娱乐属性。但对电影文化的娱乐性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笔者在研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电影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娱乐性概括为,通过一定的情节设置和电影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欢声笑语、释放观众压力的一种资源和能力。观众在百忙之中购买了电影票,意味着租用了电影院的设备、购买了观影时间。在电影院寂静的氛围中,观众尽情享用电影所售卖的“娱乐”。

从本质上来说,在资本运作的影响下,电影文化的娱乐性变成了以追加价值为目的的资源。众所周知,娱乐是普通大众的天性,突出“娱乐性”特征的电影作品能够更好吸引普通大众的注意力。因此,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增强电影作品的娱乐性。除了在电影情节中增加娱乐因素外,挖掘或制造参与电影制作的导演、明星的娱乐新闻资源或开发与电影文化相关的娱乐游戏等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以此来增加普通大众对电影作品的关注程度。

(二)商业性

电影文化的商业性是指,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电影作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赚取公众的票房支持,为电影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肥沃土壤的商业性盈利行为。它的产生是由其复杂的生产过程决定的。一部电影的创制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因此电影文化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本支持,这就要求电影作品通过市场牟取更大的利益。电影文化作品一旦被投入市场,投资方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便会想方设法地迎合公众的品位、争取各类奖项和相关补贴。制片方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一方面,在电影作品创制的过程中尽可能满足投资方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力度地开发周边产品、举办公关活动。发行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获得电影的发行权,负责安排电影的推广宣传工作。院线与影院作为放映方,在电影的商业化进程中分别扮演着“批发商”与“零售商”的角色。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之间激烈的经济利益博弈使得电影文化的商业性特征更加明显。

(三)多样性

电影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电影在题材、类型、表达等方面所呈现出独特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建国初期单一集中的电影文化特征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大量资本涌入电影行业,电影创制技术得到了改善,打破了电影文化发展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能够满足电影制片方在创制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为创作多样独特的电影文化提供可能。当资本看到电影行业这块“肥肉”时,便会纷纷注资进入,使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影公司开始改变经营战略,探索新的电影题材与表现形式,力求标新立异。同时,在影评软件不断向公众开放的背景下,很多有想法的观赏者变为专业的影评人,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创作者。这些通俗而又专业的影评是电影市场的风向标。在这样开放式的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公众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得到一定提高,而传统的电影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公众对电影文化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我国电影市场根据观众的喜好与品位,调整电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运作的影响下,我国电影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四)标准化

电影文化的标准化是指在融资方式、生产方式和电影类型方面有一定固化的标准和模式的文化现象。标准化特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娱乐性与商业性决定的,其表现形式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所说的文化工业的概念,即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一部电影作品仿佛一台电视机般进行批量化、模板化生产。这样的电影文化生产模式有利于规避电影文化生产创制过程中的乱象和问题,规范电影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自身行为,从而促进电影市场的有序和健康发展。但是,标准化特征意味着电影文化整齐划一的创作风格,削弱了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同时,观众对电影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标准化的作品包围下会被慢慢消磨。

三、资本与电影文化的辩证关系与思考

要探究新特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就必须对资本与电影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资本可以被视为是物质层面的资源,而电影文化则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精神层面的资源,两种不同层面的资源有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只有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电影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一)依赖关系

依赖关系是指资本在电影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影响,资本与电影文化通过市场进行简单结合与深度融合。

简单结合关系是指电影文化的蓬勃发展需要不同种类的资本支持。以金钱为代表的经济资本推动电影技术、配套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通过开放共享式的影评软件,以观众欣赏与鉴赏能力为标志的文化资本推动电影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提高改善,专业的影评人逐步加入主创团队参与创作工作,提高电影文化的质量与水平。以社会头衔和社会地位为标志的社会资本推动着电影文化各项工作与活动开展。

深度融合关系是指,在电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也得到了一定的丰富与发展。首先,娱乐性与商业性的特征决定电影文化作品必然走向市场,追求利益;而电影文化发展有利于经济资本积累。其次,文化资本在电影文化的影响下逐渐丰富。在电影文化的种类不断增多的过程中,观众的品位也随之提高,对于低俗的电影情节能够有自我的认知与判断。最后,电影文化促进了社会资本壮大。在电影文化日益发展、经济利益日益冲击的背景下,粉丝圈、影迷圈纷纷出现,个体在相应的影迷群体中进行自我身份构建并努力尝试获得身份认同,通过身份认同,群体不断壮大,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从而不断壮大社会资本。个体在得到新的身份认同时,与电影文化相关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会随之改变。

因此,資本与电影文化的依赖关系显而易见。由于我国重视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两者相互依赖关系仍然集中体现在经济资本对电影文化的影响上。资本的运作亟须多方共同努力以更好推动电影文化发展,为更精准地推动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二)对立关系

资本和电影文化除了互相支持的依赖关系,还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具体表现为资本的利益博弈会给电影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电影文化作为引领新时代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思想工具,与资本对利益的渴望有着不可调解的矛盾,这使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过度干涉必然会对电影文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电影作品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能放松对电影品质的把控,以至于泛娱乐化、创新性不足和对思想异化具有渗透性作用等问题日益突出。

1.泛娱乐化。在消费社会中,受大量资本运作的影响,泛娱乐化现象在电影文化中层出不穷。什么是泛娱乐化?笔者认为在电影文化领域的泛娱乐化是过度娱乐化,即电影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为了票房盲目地以享乐主义思潮为核心,以内容低俗化、类型同一化为表现形式的消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有损电影文化质量、降低公众品位、削弱社会责任感。电影文化会出现泛娱乐化现象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电影创作过程中利益各方的恶意竞争导致的。某种程度上娱乐性究其本质是一种有待开发、创造价值的资源,它被麦特白看做是在市场与消费过程中的娱乐价值的再发现和再生产的过程。而娱乐价值则是指在电影投资、创制、宣传、发行、消费(观影)以及评论等各个环节中增加电影文化的娱乐性能吸引观众更多的关注,从而转换为经济资本。正是在娱乐价值的引导下,电影文化领域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公众对精神层面的娱乐提出更高的需求。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盯紧公众钱包,电影文化汲取时代的新特点,大量创造暴力夸张和荒诞可笑的情节,过度地营销娱乐,消费公众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2.电影文化创新性不足。电影文化创新性不足是当前电影文化领域批量化生产、市场化交换、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滋生的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批量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方式是使电影文化创新性的创制过程沦为内容工业生产加工、拼接、组装过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生产方式限制了创作主体的创新性思维和逻辑。主创人员不重视创新工作,只专注热炒电影IP化,将大量歌曲、小说、综艺等改编为内容相似的电影,造成电影作品缺少经典之作,更多的是生产类似于一次性消费品的“快餐”电影。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文化的创新性要求比其他书法、字画等领域文化的创新性要求高。电影文化的创作与发展涉及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等各方利益,由于投资方的“钱袋子”最鼓,因此在电影创作上有着话语权。在这样的资本运作机制下,电影创作者要想实现真正的创新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创新灵感常常也受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的制约。最为严重的是,市场化交换使得“快餐”电影文化领域成为“圈钱”的聚集地,市场化交换无形中牺牲了电影文化的创新性和艺术性。

同时,为了迎合大众化消费,电影文化的创新常常投观众所好,而不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只关注票房与收益。电影文化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造成电影内容的同质化,突破电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淡化了电影文化的反思性与批判性,最终滋生了灰色利益链条。如果不对该领域的秩序加以治理,电影文化的长远发展必然受到较大影响。

3.电影文化对人思想具有渗透性。电影文化中的资本运作的异化影响最深远的是电影文化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具有渗透性。渗透性是指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电影文化将价值观“强行”传输给观众。这一传输过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被人们察觉,从而人们不自觉地认可了统治阶级对大众意识形态的统治。这种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被公众接受并消化很难消除。

首先,电影文化影响了观众的价值观念。很多国家通过电影文化的影响力进行文化渗透。以美国好莱坞影片为例,丰厚的资金支持和精湛的技术支持使其入驻中国市场后迅速赢得了一定规模的票房收入。我们在赞叹好莱坞大片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美国运用好莱坞大片这一工具对普通大众进行的文化渗透,它宣扬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美国的“英雄”、“超级大国”形象,使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受到美国电影文化中诸多主义的影响。另外,电影文化影响观众的消费观念。在经济资本运作下营造了拟真实的消费主义社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购买奢侈品,从而构建自我认同,彰显公众社会地位与阶级身份。

电影文化对人思想的渗透性还体现在鄙视链的形成上。在电影圈内,观众根据自身的经济资本(票价水平)、文化资本(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群体支持)自觉进行身份构建和信息选择,形成电影鄙视链。电影鄙视链意味着观众通过看不同类型的电影不断地选择新的身份构建。不断的身份构建促使了影迷群体的形成,影迷群体凭借自身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通过社会关系不停壮大其群体,从而彰显其自身身份和地位,并加剧了各群体之间的差距。

(三)辩证关系的思考

通过前文的讨论分析不难发现,资本与电影文化的关系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

从表面上看,资本与电影文化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资本本身的急功近利性与电影文化的厚积薄发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电影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的注入,为电影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但是,资本的随意注入使得电影文化的有序发展充满问题。在资本与电影文化“相处”过程中,其逐利的本质必然会要求电影文化在短时间内牟取最多的利益。这样迫切的要求必然导致电影文化质量下降,扰乱正常的电影市场秩序,最终损害的是广大公众的鉴赏能力与消费能力。

从深层次来看,造成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以电影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领域缺乏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评价考核机制和价值导向。一部优质的电影文化的产生需要全流程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现阶段,在我国对于电影文化的评价机制中,大多数将多产量、多票房、多盈利等因素设定为成功标准。这只是注重了表面数据的“好看”,并没有真正评估出电影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因此,在经济结构优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今天,电影文化产业的评价考核机制同样需要优化升级。我们应通过提供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评价考核机制为资本与电影文化的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论

为了探究电影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确立发展和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呈现出新特征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机制,笔者深入探究资本与电影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对当前中国电影文化领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研究发现,在资本运作的角度下,电影文化的发展进程喜忧参半。一方面,雄厚的资本为电影文化的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优质的电影文化也会带来丰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且逐步完善文化资本。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资本与电影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度”,过于强调商业性或者过于强调艺术性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电影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各界需要引导资本在电影文化发展中发挥适度化、导向化和合理化作用。这对坚持和完善电影文化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评价考核机制和价值导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首先,国家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健全保护电影文化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本的逐利性和一定的创作业绩压力导致电影文化领域常常会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究其深层次原因,是从业人员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较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国家要加大力度健全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电影文化作品的保护,为电影文化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资本才能在电影文化领域发挥适度、合理的作用。其次,电影界应当改进电影文化评奖工作。为了获得更多资本,当前市场上存在奖项不够权威、票房数据造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和机构应该细化奖项数量,优化奖项质量,协调好电影文化质量指数、电影文化创新性指数以及电影文化口碑指数的比例。最后,运用互联网的红利,完善影评机制的配套设备与评价系数。通过网上影评平台软件进行电影信息的共享,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的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不断调整生产营销战略,促进电影文化质量的提升;观众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信息共享过程中随之提高,对电影文化提出高质量的要求。由此,灵活互动的机制有利于电影文化得到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展,同时,不同类别的资本在电影文化的发展中不断丰富。

在资本的影响下,电影文化如何发展是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一深刻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尚未发挥适度、合理的作用。本文仅对资本运作与电影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证,尝试性地提出关于规范资本运作对电影文化的影响的对策性建议。但是,如何稳妥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以电影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则亟须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和相关群体付出深层次思考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卫防.华语电影[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2]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斯沃茨·戴维.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117-123.

[5]  张三夕,邬玲.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81-86.

[6]  陈瑜.娱乐性重构:消费社会与电影文化——从张艺谋《千里走单骑》说起[J].云夢学刊,2006,(5):100-103.

[7]  吴斯.身份建构需求、认同序列与信息鄙视链的生产[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69-76.

[8]  钟雪.鄙视链的生产——从社会认同到“想象的共同体”[J].今传媒,2019,27(12):65-67.

[9]  孙慰川.论电影文化的特性[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21,28-33.

[10]  刘小兰.网络直播的泛娱乐化及其批判[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6):124-128.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文化资本资本运作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资本化困局与融资模式研究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读懂“互联网+”创新
郦锡文:资本运作,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