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020-01-11李秀敏
李秀敏
摘要: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沟通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将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含义及特点作为切入点,从突破传统、优化结构、过度更新等方面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做详细阐释。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12-01
引言
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网络语言具有高效、便捷、灵活的特点;不仅如此,网络语言通过长期的使用更新,对传统的汉语言不断改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有语言的趣味性。但是,在网络语言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忽视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严重影响部分语言的正常运用。因此,正视汉语言文学的作用、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势在必行。
1.新时代网络语言含义及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随之而生,并通过互联网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影响力,从而成为当今时代语言发展的主流。网络语言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表情包、流行语言、谐音词等都属于其内容范围。这一语言形式增添了传统交流方式的趣味性,已经成为当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网络语言更新时速快,可凭借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更新使用内容。为降低沟通难度,在原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不断简化,部分文字可用简单符号代替,使沟通时效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提高网络语言的运用频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适当添加幽默成分,最大限度展示表达含义的同时,强化语言表达色彩[1]。与此同时,网络语言是以当前热点新闻为发展基础,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真正满足当前大众对语言表达效果的需求,为现阶段汉语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1 突破传统,优化结构。
新时代的网络语言打破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限制,赋予了语言新的发展空间,其主要从语言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对传统语言进行突破。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借用其他词汇或通過谐音来表达具体含义,如借用“香菇”表达“想哭”,用“与我无瓜”表达“与我无关”等。传播方式表现在对互联网的综合利用方面,随着网络媒体数量的持续增多,交流软件的形式呈多元化发展,沟通时不局限于书信、微信、qq等,还可通过录制视频来表达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可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了解,自行对其展开创新,为语言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除上述两种方法,网络语言还可通过模拟具有鲜明特点的外形结构打造新的文字,实现语言文字的多元化发展,例如根据窘迫的表情制作“囧”字,表达尴尬的心情。网络造字的现象逐渐增多,在创造过程中秉承着高度还原外形结构的特点,最大限度满足表达需求的同时,提升大众对网络语言的兴趣。通过突破传统语言的禁锢,改变了当代语言的发展方向,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为新时代汉语言的发展提供科学发展的动力。
优化结构主要表现为在语言中添加当前时代的特点,将汉语言现代化,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的高速发展。例如在询问他人意见时用“元芳,你怎么看?”,用“给力”来表达对别人的肯定或赞许等。除此之外,在具体沟通中,大众会根据对时事新闻或文学作品的了解不断丰富网络语言的形式,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创新。信息的高速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载体,大众可根据信息的特点不丰富传播网络语言,增强语言灵活度的同时,优化了汉语言文学的传统结构。
2.2 过度更新,曲解语言意义。
网络语言为当今汉语言文学提供强大发展动力的同时,为语言的标准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因素。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大众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逐渐增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原有含义,改变其正确使用情景。不仅如此,在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标准,语言的文学程度参差不齐,对大众思想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冲击,从而降低了语言环境的层次,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由于大众对互联网移动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网络语言对生活的影响逐渐加深,加之青少年的是非能力有限,对语言的认识不充分,消极的网络语言已经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2]。过度更新网络语言促使大众忽视语言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语言的发展空间,降低了传统语言发展的科学性。当前,网络语言呈泛滥趋势发展,制约语言规范发展的同时,成为侵蚀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带来一定的消极因素。因此,在运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要遵守汉语言的使用规范,降低新时代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发挥语言的作用,增强新时期语言的活力,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电脑迷,2018(10):168.
[2] 张诚.浅谈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