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探索,“实”研究,数学思维自然生长
——一道“探索研究”问题的教学启示

2020-01-11王翠玲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整点角为钟面

王翠玲

(江苏省睢宁县第二中学)

“探索研究”问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在章节复习题中设置的题型,编写者旨在以此为契机,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深化相应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忽视解题切入点,解题路径、思路不够清晰,不能顺利解题;(2)缺少必要的解题反思,把解答原问题作为终结目标,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假“探索”、虚“研究”,没有深入挖掘其内隐的思维精华,数学思维浅尝辄止,延展性不足.

本文以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道“探索研究”题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思考.

一、原题呈现与改编

题目(选自教材第6章复习题第14题)钟面角是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

(1)举例说明,哪些时刻钟面角为30°,60°?

(2)举例说明,哪些时刻钟面角为90°?哪些时刻时钟的时针与分针重叠?

(3)与同桌合作:相互给出一些时刻,求出对应的钟面角的度数.

一般来说,问题的设置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相比较而言,第(3)小题较为简单,教师引导学生从此题入手,可以初步了解钟面角中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铺设台阶.基于此,笔者在执教时,对教材题目进行改编.

笔者通过基础性探索、拓展性探索与深层次探索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真探索与研究,以钟面角为契机,拾级而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过程简述

活动1:基础性探索.

问题1:钟面角是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当1:00,2:00,3:00,12:00时,钟面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由于学生对整点时刻的钟面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几乎都能给出每个整点时刻的钟面角度数.

(1)如图1,1点整(或11点整)的钟面角是30°.如图2,2点整(或10点整)的钟面角是60°.

图1

图2

(2)如图3,3点整(或9点整)的钟面角是90°.如图4,12点整的时针与分针重叠.

图3

图4

此时,教师把握探索契机,通过设置以下问题串让学生明晰钟面角的基本算理,即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几何图形可以看成角,并让学生结合钟面思考以下问题.

追问1:时针每小时旋转度数为多少?时针每分钟度数为多少?(时针每分钟旋转0.5°.)

追问2:分针每小时旋转度数为多少?分针每分钟旋转度数为多少?(分针每分钟旋转6°.)

【评析】整点时刻时的钟面角属于较简单的问题,设置该问题旨在让学生对分针、时针的旋转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感受钟面角的形成与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较复杂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石.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钟面角模型演示分针、时针的运行,形象感知它们的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某时刻的钟面角,可以利用钟面角模型或画示意图直接呈现,以便于学生探索钟面角的基本关系.

活动2:拓展性探索.

问题2:与同桌合作,相互给出一些时刻,求出对应的钟面角的度数.

对于问题2,部分学生在举例子时,受问题1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仍然会选择整点时刻进行探讨.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列举出非整点的时刻,如当2:20时(如图5),钟面角的度数是多少?2:50呢?

图5

首先,学生利用钟面角模型呈现如图5所示的图示,手脑协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时间内,时针与分针旋转的角度有什么关系?

以2:20为例,学生首先利用钟面模型摆出对应时间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如图5,分针OB指向“4”,分针旋转了一圈的,即,而时针OA指向从“2”到“3”之间的处.根据从一个整点到下一个整点的旋转角是30°,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钟面角的拆、补,利用角的和差关系,不难计算出此时的钟面角的度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下.

图6

图7

【评析】从知识层面上看,拆、补是角的和差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若辅助针的位置不同,拆、补的方法不同,和、差、倍、分关系也不同.通过探索活动,学生对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一定有深刻的理解;从数学思想上看,拆、补蕴涵着转化的思想方法——将时间转化为角度,将“非整点”转化为“整点”,将不易求的问题转化为易求的问题.

探索活动应遵循由教师指导性的“半搀扶”,到让学生独立解决的“放手”的基本过程.例如,2:50时,钟面角的度数是多少?不妨让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迁移以上解题经验,明晰探究路径.

(1)分针、时针究竟指向什么位置?

(2)钟面角如何转化?“辅助针”可以在什么位置?

(3)利用哪些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求钟面角?

探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的问题提出原则.相比较而言,“2:20”是“2:50”的脚手架,“2:50”又将是学生自编的其他时刻钟面角的脚手架.通过以上探索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探究,从而对角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时,该题的三个小题已经解决,探索研究活动是不是应该嘎然而止呢?No!笔者研究发现,钟面角问题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深入探索,能够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笔者现提供更为深入的探索研究活动(以下称之为“深层次探究”),与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3:深层次探索.

此活动主要探究以下问题(问题3~问题6).

问题3:举例说明,哪些时刻钟面角为90°?非整点时刻是否存在钟面角为90°?如时钟在1点多少分时,钟面角为90°?

对于“时钟在1点多少分时,钟面角为90°?”,学生很容易摆出时针的大致示意位置——时针指向“1”与“2”之间,而关键问题是分针在什么位置呢?学生通过摸索式实验,可以获得如下两种情况.情况1:如图8,分针在时针的右侧;情况2:如图9,分针在时针的左侧.

图8

图9

那么如何准确求出相应的时刻呢?仅仅利用现有的图示能解决问题吗?如图8和图9,在仅有一个孤立的角的情况下,不存在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适宜直接计算,学生无从入手.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辅助针(备用针)代替辅助线,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将其放在适当的、有价值的位置,借助辅助针与已知的时针、分针建立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放置的辅助针的位置不同,辅助针与时针、分针所夹的角不同、数量关系不同,所列方程也不同,但均属于同解方程.

以情况1(分针在时针的右侧)为例.设1点x分(x>0)的钟面角为90°,即∠AOB=90°,学生大致运用了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1:如图10,设当辅助针OC指向“12”时,∠BOC表示分针x分钟所走的角度为6x°,∠AOC=0.5x°+30°.根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可得∠BOC-∠AOC=∠AOB.因此6x-(30+0.5x)=90.解得

图10

图11

方法2:如图11,当辅助针OC指向“1”时,∠BOC表示分针(x-5)分钟所走的角度6(x-5)°,即(6x-30)°.而∠AOC表示时针x分钟所走的角度0.5x°,根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可得∠BOC-∠AOC=∠AOB.因此(6x-30)-0.5x=90.解得

方法3:如图12,使用两根辅助针,即相当于添加两条辅助线.当辅助针OC指向“12”,辅助针OD指向“3”时,∠COD=90°,而钟面角∠AOB=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OC=∠BOD.学生需要明确的是其中∠AOC=(30+0.5x)°,∠BOD可以看作分针(x-15)分钟所走的角度6(x-15)°,即(6x-90)°.所以30+0.5x=6x-90.解得

图12

图13

方法4:如图13,使用两根分别指向“12”“6”的辅助针OC,OD,相当于添加平角COD.由∠AOB=90°,可得∠AOC+∠BOD=90°.其中∠AOC=(30+0.5x)°,∠BOD可以看作分针(30-x)分钟所走的角度6(30-x)°,即(180-6x)°.所以列方程(30+0.5x)+(180-6x)=90.解得

类似地,当分针在时针的左侧时,学生根据以上探究经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可以建立方程求解.方法如下.

如图14,当辅助针OC指向12时,有∠AOC=(30+0.5x)°,∠BOC=6(60-x)°.根据 ∠AOC+∠BOC=90°,列方程(30+0.5x)+6(60-x)=90,解得

图14

同样,辅助线的位置不同,所列方程也不同.根据以上探究,学生可以获得结论:从1点到2点之间,有两个时刻的钟面角为90°,分别为1点分和1点

【评析】无论借用一根还是两根辅助针,其本质是添加辅助线,构造与“x分钟”相关联的角,即建立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探索尝试,即将辅助针放在不同的位置,将有不同的解法.最初的探究中,学生要弄清楚时针、分针的大概位置,不可混淆,这是把握条件进行审题、解题的前提;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甄选优化方法,理解建立方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探究活动,是一种积累解题经验和解题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帮助、提醒学生梳理、反思、优化解法,沉淀解题思想;同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后,学生不免猜想:从一个整点到下一个整点,90°的钟面角是不是都会出现两次呢?教师可以再次给学生提供“探索源”,即问题4.现笔者提供部分深层探究活动的教学片段,以便于研讨.

问题4:时钟在3点多少分时,钟面角为90°?这样的非整点时刻,90°的钟面角是不是也会出现两次呢?

生:也会出现两次.

师:我们利用钟面角模型摆一摆,或者动手画一画,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1:我画出了如图15和图16的两个图示,设3点x分的钟面角为90°(x>0).如图15,可列方程6x=0.5x.解得x=0.说明3点整时钟面角为90°;如图16,可列方程0.5x=6(x-30).解得说明3点分时的钟面角为90°.

图15

图16

生2:3点整属于整点时刻,不符合题目要求.也就是说,从3点到4点之间,90°的非整点钟面角会出现1次.

生3:非整点时刻说明x≠0,所以x=0应该舍去.

生4:在非整点时刻,x分钟时分针走的角为6x°,时针走的角为0.5x°,分针的速度大于时针的速度,所以在非整点时刻6x=0.5x不成立,其实图15是不存在的.

师:如果没有“非整点”限制,我们借助图15恰巧推算出3点整时钟面角为90°,所以积极探索常常会带来惊喜.那么,对于这个问题,能否不通过计算直接推测出“只会出现1次”呢?

生5:完全可以.我们可以把分针与时针当作绕着时钟的中心旋转、追及的两个物体.因为3点整时的钟面角恰巧是90°,从3点整到它们重叠,分针位于时针的左侧.因为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它们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则一定小于90°.所以从3点到4点之间,分针在时针的左侧时钟面角不可能是90°,而当分针在时针的右侧时钟面角会出现90°.

师:很精彩!时针与分针在旋转,或称之为追及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夹角,也就是钟面角不断发生变化.大家继续探索思考问题5(不需要详细计算).

问题5:12小时内,90°的钟面角会出现多少次?

生:……

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可以获得结论:12小时内,90°的钟面角会出现24次(包括整点).至此,学生已具备如下钟面角的探究经验:(1)作辅助线再构造角,根据“针”的旋转情况表示出相关角的大小;(2)根据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计算或列方程,这是解题的关键!基于以上经验,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以下探索活动.

问题6:时钟在2点多少分时,时针与分针重叠(即钟面角为0°)?12小时内,时针与分针重叠多少次?

现分享学生的一种探究成果:设时钟在2点x分时,时针与分针重叠.如图17,∠AOD=6x°,∠AOC=0.5x°,∠COD=60°,根据∠AOD-∠AOC=∠COD(或根据“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相遇时,分针走的角度-时针走的角度=2点整时的钟面角),建立方程6x-0.5x=60.解得,即2点10分时,时针与分针重叠.

图17

对于钟面角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深化思维,如在非整点的条件下,1点多少分钟面角为60°(或30°……)?哪些时刻的钟面角为180°?12小时内,钟面角180°会出现多少次?……

对于非整点的钟面角问题,学生可以按照如图18所示的四个阶段进行探索.

图18

“四个阶段”中,“突破阶段”是探索活动的重点,学生需要深入探索的是:由角度到钟面,即由“数”到“形”;再利用“数”解决问题,即由“形”到“数”.那么其中涉及了什么数学工具?利用什么数学模型来解决呢?这是钟面角问题的核心数学思想.

三、反思与启示

1.关于探索活动——求真务实

数学探索活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以探索主体为分类标准,有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以探索媒介为标准,可以分为通过计算探索、利用图表探索、借助实验操作探索等.探索活动应求真务实,在获得解题方法的同时,真真切切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真”探索的必要性.

探索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深化认知对数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在“钟面角”问题中,对于简单的问题,如“给出一些时刻,求出对应的钟面角”,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根据钟面角的时针与分针的对应位置,直接求出钟面角的度数;反之,对于问题“给出一些钟面角,求出对应的时刻”,学生解决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钟面角的实验演示”,来理解钟面角与时刻的对应关系,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效性.由角度求时刻,主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是学生思维的薄弱点.一般来说,学生除了对整点钟面角有可逆的认知以外,其他非整点的逆向认知经验相对不足,解题方法欠缺.因此,此时介入有真实体验的探索活动,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2)“实”研究的深刻性.

探索活动不是虚有其表的“摆摆弄弄”,是“看得见,摸得着”充分而深刻的思考方式.以探索活动之数学实验为例,其最大的优势是手脑并用,即有真实的触感,深刻的体验,理性的思辨.由角度求时刻,在非整点的情况下,如何求出符合条件的具体时刻?教师引导学生“真探索”——摆出钟面角.然后开展深入的探索研究,理解其合理性.思辨1:存在这种情况吗?怎样求出具体的时刻?思辨2:需要辅助针吗?此时,钟面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思辨3:利用什么数学模型来解决?

数学实验是促进学生思考的载体,它是知识、经验与思维同步生长的有效方式,借助数学实验等探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好玩”的活动中顿悟,以使数学思维潜在生长.

探索活动往往以数学问题为原型,但教师不应止步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应从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指向的本质和算理,尽可能达到“解一类、通一片”的效果.例如,在“钟面角”问题中,通过对“时钟在1点多少分时,钟面角为90°?”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深刻领会其中蕴涵的转化思想、方程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自然能解决其他时刻钟面角为90°,0°,以及其他任意角度的问题.

2.关于数学思维——自然生长

解决问题不是探索活动的最终目标.探索活动应着眼于数学问题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应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遗忘了所有知识之后,仍然留下的思维印痕.以本文的“探索研究”题为例,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深度等品质.

(1)关注思维的广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多种解题方法的渗透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解透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解题工具和方法解题,并借机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积累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以有效延展学生的思维.以前文“时钟在1点多少分时,钟面角为90°?”为例,教师鼓励学生多种方法放置辅助针——作辅助线,建立方程,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数学思维.

(2)关注思维的深度.

对于一些蕴含丰富数学价值的思考题,笔者认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追问与深究,不能浅尝辄止.以“钟面角”问题为例,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预设的问题上,如果没有“非整点”的追问,如果没有n°的钟面角出现的次数的深究,那么“钟面角”就只是一道浅显的角度计算问题,其中隐藏的思维火种也将暗淡甚至熄灭.也就是说,思维深度首先来源于对问题的挖掘,其次,反思解题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思维得以沉淀和升华.

(3)关注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思维也具有严谨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参与的全过程.一方面,关注审题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谨审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关键词、弄清楚确定因素、讨论不确定因素等;另一方面,关注解题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工具严谨、灵活解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合理验证、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无论什么题型,都可以看作外显的思维形式,学生只有经历真真切切的探索,实实在在的研究,才能汲取内隐的思维精华,使数学思维自然生长.

猜你喜欢

整点角为钟面
正确的钟面时间
接着画
整点问题的解法
整点坐标问题的探究
再探利用隐圆,破解最值问题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平面直角坐标系”测试卷
三角板拼图求角问题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
利用解的性质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