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在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2020-01-11慕翠翠
慕翠翠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原因相对复杂,血小板粘附聚集、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均会导致血栓,进而引起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因此,早期进行血管再通能够有效改善预后[1]。本文主要研究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在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于本院行溶栓治疗的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61 岁,平均年龄(40.3±15.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62 岁,平均年龄(41.1±1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所制定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年版)》:①心电图ST 段在≥2 个相邻导联有弓背样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②持续缺血性胸痛时间在30 min 以上,并且含服硝酸甘油无缓解;③血清肌钙蛋白I(TnI)或(和)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指标2 倍以上。排除标准[2]:①顽固性高血压者;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③血小板减少、严重贫血、存在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者;④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者;⑤心源性休克者;⑥2 d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⑦近期存在脑卒中病史、上消化道穿孔病史、外科大手术病史、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脏疾病者、恶性肿瘤、感染者;⑨对阿司匹林肠溶片、瑞替普酶、氯吡格雷、替罗非班过敏者;⑩治疗、复查配合不积极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30 min 内进行静脉溶栓,并且在进行静脉溶栓前需要负荷氯吡格雷片300 mg 及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瑞替普酶(华润昂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70023)10 mg 溶于10 mg生理盐水,静脉推注>2 min,30 min 后再次进行静脉推注,剂量与第一次相同;替罗非班[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0.4 μg/(kg·min)静脉滴注30 min,2 h 后再次进行静脉滴注,剂量为0.1 μg/(kg·min),持续时间1~3 d。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瑞替普酶用量、用法与观察组相同,且替罗非班第一次静脉滴注剂量与观察组相同,其维持剂量调整为0.05 μg/(kg·min),持续时间1~3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和治疗后血管通畅率对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对于血管再通效果的判定标准根据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TIMI 血流分级进行判定:Ⅲ级:血管通畅,血流正常充盈远端,且清楚速度正常;Ⅱ级:血管通畅,血流能够充盈远端,但充盈速度及清除速度延缓;Ⅰ级,血管部分闭塞,血流无法充盈远端;0 级,血管闭塞,血流无灌注。血管通畅率=(Ⅲ级+Ⅱ级)/总例数×100%。通过北京普利生LBY-NJ4A 血小板凝聚仪,使用比浊法对血小板凝聚率进行测定。
1.3.2 治疗前后凝血、纤溶相关指标 应用美国IL公司ACT-TOP700 型全自动血凝仪及凝固法测定Fg;PLT 通过荧光染色法进行测定;D-D 通过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t-PA 通过发色底物法进行测定。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主要为出血。根据全球梗死相关动脉开发策略(GUSTO)出血分级标准对患者出血严重程度进行判定:重度:血流动力学受损、颅内出血需要干预;中度:血流动力学没有受损,需要输血;轻度:无法满足重度、重度出血的相关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8.48±11.01)%、(78.46±11.03)%;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3.01±12.56)%、(54.08±12.54)%。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通畅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血管通畅Ⅲ、Ⅱ、Ⅰ、0 级分别为21、26、11、1 例,血管通畅率为79.7%(47/59);观察组患者血管通畅Ⅲ、Ⅱ、Ⅰ、0 级分别为23、25、9 例、2 例,血管通畅率为81.4%(48/59);两组患者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Fg 水平分别为(3.91±0.70)、(3.93±0.69)g/L,PLT 水平分别为(156.80±27.89)×109/L、(157.08±28.68)×109/L,D-D 水平分别为(0.66±0.26)、(0.68±0.27)g/L,t-PA 水平分别为(0.26±0.07)、(0.25±0.08)IU/ml;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Fg 水平分别为(2.83±0.39)、(2.84±0.40)g/L,PLT水平分别为(220.02±50.18)×109/L、(220.52±49.89)×109/L,D-D 水平分别为(0.51±0.25)、(0.52±0.26)g/L,t-PA 水平分别为(0.50±0.08)、(0.51±0.09)IU/ml。两组治疗前后Fg、PLT、D-D及t-PA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g、D-D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LT、t-PA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发生4 例轻度出血、7 例中度出血、1 例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2/59);观察组患者发生2 例轻度出血、2 例中度出血、0 例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6.8%(4/5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一种危急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及发病急均为该病特点。早期进行血管再灌注能够挽救濒死心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3]。瑞替普酶及替罗非班是临床中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常见药物,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溶栓效果,保证血管通畅率的提高[4]。
血小板聚集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血小板功能,其血小板聚集率越低则血小板聚集成血栓的几率越小。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凝聚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血管血栓的形成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Fg 在凝血作用下会提高血小板聚集速度,进而对动脉血栓的形成及发展起到加速作用。D-D 能够反映出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以及血管凝血功能,D-D 指标水平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Fg、D-D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能够促进纤溶,减少血栓出现的可能[5]。PLT 对于Fg 转化为纤维蛋白具有催化作用,并共同形成凝血块,t-PA 可以激活纤溶酶原,进而对血栓中不可溶纤维蛋白进行降解。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PLT、t-PA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改善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引起的PLT 消耗性减少,促进t-PA 促溶栓效应[6]。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治疗中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提高患者死亡风险。所以,在临床中替罗非班的使用剂量仍存在两个观点:高剂量使用替罗非班可以避免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会增加出血风险,提高患者死亡风险。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小剂量使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对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提高血管通畅率,促进纤溶,抗血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