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价值
2020-01-11王智慧
王智慧
调查发现,高血压、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病变等均属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且两种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脑血管常见、多发病;据统计,该病在总发病率中约占1/3。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因此被临床研究者广泛关注,也已成为重点研究课题[1]。为进一步对比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价值,此研究特择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7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7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遵循术式差异分为对照组(29 例)和观察组(28 例)。其中对照组女15 例,男14 例;年龄57~79 岁,平均年龄(68.45±8.41)岁。观察组女14 例,男14 例;年龄58~79 岁,平均年龄(68.26±8.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者;②无语言、沟通以及意识障碍;③依从性高、配合度好;④对此次研究知情且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依从性不高、配合程度较差者;③精神类疾病者;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重大病变者;⑤合并存在糖尿等慢性疾病者;⑥合并存在滋养层细胞疾病者;⑦重度窒息;⑧代谢性酸中毒者;⑨重度抑郁、重度躁狂者[2]。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常规CT 扫描头颅,导出CT 数据后用软件计算血肿量、穿刺深度等数据;帮助患者取平卧位,确定手术切口并消毒、铺巾,做切口撑开皮肤,确保形成直径3 cm 的小骨窗,硬脑膜剪开,用穿刺针避开血管穿刺,成功后进一步确定血肿位置。沿穿刺点用透明带芯套管穿刺脑皮质,拔内芯建内镜通道,置入内镜后观察血肿并吸除。若出血,可用电凝止血,在血肿腔放纱布止血,置引流管,缝合、复位骨瓣后缝合头皮[3]。
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固定头部侧偏,在头部划线并精准确定切口;常规消毒、铺巾,做切口撑开皮肤,确保形成直径为5 cm的小骨窗,硬脑膜剪开后用穿刺针确定血肿位置;脑皮质切开,观察并有效清除血肿,电凝止血后置引流管,缝合、复位、关闭切口[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治疗前后血肿量、颅内压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NIHSS 评价,分值为0~42 分,0~10 分表示受损轻,11~20 分表示受损中,21~42 分表示受损重[5]。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患者生活质量借助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价,共8 个维度(36 个条目),0~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6±0.25)h,出血量为(50.26±5.26)ml,血肿清除率为(95.56±2.33)%,ICU 入住时间为(8.15±1.14)d,均优于对照组的(3.56±0.55)h、(170.56±15.23)ml、(70.23±5.56)%、(12.23±2.5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颅内压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颅内压为(33.23±3.56)mm Hg(1 mm Hg=0.133 kPa),血肿量为(38.56±5.52)ml、NIHSS 评分为(15.23±2.23)分,治疗后分别为(25.26±2.15)mm Hg、(9.56±2.23)ml、(6.56±1.25) 分;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为(32.15±3.41)mm Hg、血肿量为(38.59±4.15)ml、NIHSS 评分为(15.52±2.41)分,治疗后分别为(20.00±1.12)mm Hg、(6.10±1.12)ml、(3.15±1.02)分。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量、颅内压、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颅内压、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4 例、肾功能不全2 例、肺部感染1 例、尿路感染0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1%;观察组中发生消化道出血0 例、肾功能不全0 例、肺部感染1 例、尿路感染0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的2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85.42±2.27)分、活力评分(88.22±5.22)分、心理卫生评分(90.17±1.42)分、躯体角色评分(88.35±5.11)分、社会功能评分(87.36±5.45)分、肌体疼痛评分(85.01±6.27)分、情绪角色评分(85.36±5.31)分、总体健康评分(91.02±2.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47±1.12)、(80.41±3.32)、(83.61±1.22)、(80.41±4.42)、(81.12±3.41)、(80.21±6.41)、(80.12±1.51)、(85.25±2.3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96、5.034、18.729、6.281、5.202、2.857、5.106、9.679,P<0.05)。
3 讨论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调查发现,高血压、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病变等均属于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且两种疾病多为合并存在,相互影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加之该病具有发病急、病势险、致残致死率高等特征,因此临床治疗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颅内血肿的形成和发展对整个病情发展起推动作用,在颅内血肿的影响下,大脑环境、稳定性均会遭受严重破坏,并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7]。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高发的内分泌疾病。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与普通人相较,高龄、血脂异常、肥胖者罹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高出几倍不止;而临床约有50%的患者合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可见,高血压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调查发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不仅可控制血压,还能有效改善预后。
以往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多以传统开颅手术为主。但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且术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危险;尤其对血肿位置较深者,会加重其脑部损伤,造成患者术后致残[8]。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小骨开颅术、神经内镜微创术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但调查发现,小骨开颅术术中视野有限且光线较差,进入脑部深处后很难准确且清晰地观察出血位置,所以导致术后血肿残留。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现已成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外科术式。经研究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疗效佳且患者创伤较小,因此术后恢复较好。只因内镜手术治疗过程中,照明良好且手术清晰度较高,可有效清除脑内血肿的同时避免对其他脑组织进行牵拉,因此可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脑水肿。
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血肿清除率、ICU 入住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颅内压、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的2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论和丁观福等[5]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均证实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价值。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较小骨开颅术而言,更具一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仅确保了手术操作的完整,还保证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