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治疗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疗效

2020-01-11陈烨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幽门生存率原发性

陈烨楠

原发性胃癌属于多原发胃肿瘤的一种,该疾病是由胃组织细胞的恶性转化引起,好发于胃黏膜上皮部位。原发性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仅表现出厌食、消瘦。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中晚期会出现呕吐、恶心、食欲匮乏、黑便等症状。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早期原发性胃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早期原发性胃癌还没有造成转移,因此这一阶段是最理想的治疗期间,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和根据病情用药,可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D2 淋巴结清除是根治性胃癌切除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清扫胃周的淋巴结,该手术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切除术后的复发以及远处转移。D2 淋巴结清除+两阶段法远端胃切除术能够有效清除淋巴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微创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对其产生的应激伤害更轻微,有利于术后恢复。为此本文通过观察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研究该手术模式在治疗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中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期间收治的68 例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7 例,年龄42~63 岁;实验组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龄42~61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患者同意,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经活检、腹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早期原发性胃癌。②肿瘤远端与幽门间距>5 cm。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病历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②腹腔镜手术不耐受。③存在精神疾病。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D2 淋巴结清除+两阶段法远端胃切除术。术前常规消毒,行全身麻醉,取平卧位。以腹白线为基准做一正中切口。进腹,明确腹腔、盆腔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患者肿瘤均未累及周围组织器官,可采取根治性切除。切除大网膜和横结肠系膜前叶,从左侧解剖,直至幽门下方。于根部切断并结扎胃网膜右动静脉和幽门下血管。保留No4 组淋巴结于标本侧。做Kocher 切口并以食指、拇指控制肝门,于根部切断并结扎胃右动静脉和幽门上血管,保留No5 组淋巴结于标本侧。于肿瘤远端4 cm 左右切断十二指肠。切开肝胃韧带至腹段食管右侧,保留No3、No1 组淋巴结于标本侧。翻转左上腹并向上将胃体提起,控制肝总动脉、胃左动静脉等血管。切除No8、No9、No12a、No7、No11 组淋巴结,并将其四周脂肪组织一并切除。切断胃后血管,切除小网膜前叶和后叶清扫淋巴结。在预切除线处将淋巴结、胃体切除,重建消化道,留置引流管,关腹。

1.3.2 实验组 给予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同对照组一致,固定双腿,抬高手术床,于肚脐下方建立一观察孔。建立操作孔,建立气腹。从No5、No8a、No9 组开始清扫淋巴结,保留迷走神经干支、幽门清扫No6 淋巴结。切断胃左动脉、迷走神经胃后支。于下腹部正中做一小切口,于腹腔镜下确定病灶拟定切除线行胃切除术。于距离病灶上界5 cm 处、幽门3 cm 处切除胃。而后行食管胃端-端吻合术,关腹。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生活质量、术后1 年随访生存率。①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越短,术中出血量越少,表示手术效果越好。②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术后的精力、精神健康、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越好。③护理人员在术后1 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34.45±39.83)min,术中出血量为(105.66±32.59)ml;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9.97±41.79)min,术中出血量为(121.31±31.31)ml。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78、2.019,P=0.012、0.048<0.05)。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实验组术后的精力评分为(68.95±1.92)分,精神健康评分为(70.27±1.57)分,生理机能评分为(73.51±1.32)分,一般健康状况评分为(70.36±1.43)分,生理职能评分为(67.16±1.35)分;对照组术后的精力评分为(67.63±1.69)分,精神健康评分为(69.45±1.75)分,生理机能评分为(72.01±1.04)分,一般健康状况评分为(69.01±1.04)分,生理职能评分为(66.37±1.55)分。实验组术后的精力、精神健康、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9、2.034、5.205、4.452、2.241,P=0.004、0.046、0.000、0.000、0.028<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1 年随访生存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1 年随访生存33 例,死亡1 例,术后生存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术后1 年随访生存32 例,死亡2 例,术后生存率为94.12%。两组患者术后1 年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555>0.05)。

3 讨论

原发性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胃黏膜上皮部位的疾病,早期胃癌的复发转移较低,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无明显症状,到中晚期患者表现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黑色、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在早期治疗的效果最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胃癌手术一般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周围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术,根据手术途径可分为腹腔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两种。

据国内外研究报道,单纯的外科手术能够确保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达60%,早期原发性胃癌是指胃癌的肿瘤出现在胃部,还没有造成转移的情况,在早期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术后生存率[2]。在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治疗中淋巴结的清扫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之处。两阶段法远端胃切除术结合D2 淋巴结清除将手术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阶段保留部分淋巴结,行Kocher切口、切开肝韧带、胃韧带,为第二阶段的淋巴结清除建立良好的解剖学基础,在第二阶段清除手术过程中淋巴结[3]。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胃结肠静脉的处理,静脉干撕裂易导致意外出血。若发生意外出血,应当立即暂停手术,用纱垫压迫局部,控制出血状况。手术人员在切口完成后应当移除纱垫,对掌压迫出血部位并缝合出血处[4]。在清除淋巴结过程中冠状静脉撕裂易导致意外出血。若发生意外出血,应当用手压迫控制出血处,在切断动脉后立即处理出血点。有报道指出该手术模式能有效保障术后生存率,须注意的是该手术对患者易造成较大创伤,且术中存在出血风险,不利于术后的恢复。腹腔镜的出现为胃癌手术提供了创新思路,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具有创口小、出血少的优势,其安全性得以保障。迷走神经和幽门的保留使患者的功能性组织完整,对术后营养吸收、恢复更有利[5]。在腹腔镜辅助下该手术对胃组织的切除范围比传统手术更小,术后发生营养吸收障碍、腹泻的几率更低。

在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实施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的精力、精神健康、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年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更好,优于D2 淋巴结清除+两阶段法远端胃切除术。

总之,对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实施保留迷走神经和幽门微创手术,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该手术方法有较高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幽门生存率原发性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