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2020-01-11李晓宁
李晓宁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缺血性肠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多由于肠黏膜缺血、乏氧所致不同程度腹痛、伴或不伴便血,若不积极治疗,易发生肠坏死、肠梗阻等风险,临床易误诊,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2019年130例缺血性肠炎患者进行临床及内镜下特征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019年接受治疗的130例缺血性肠炎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结肠镜下特点。
1.2 诊断标准:出现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症状,根据Brandi标准内镜与组织学同时证实,同时需除外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病、结肠癌、伪膜性肠炎等疾病。
1.3 结肠镜检查:对于拟诊患者尽快行肠镜检查并取活检组织检查病理以明确诊断,记录病变部位。
1.4 观察指标: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
2 结果
2.1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性72 例(55%),女性患者58例(45%),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63.5±4.1)岁。主要临床症状:腹痛118例(90.7%),便血106例(81.5%),腹胀30例(23.1%),恶心26例(20%),呕吐15例(11.5%),腹泻43例(33.1%),便秘18例(13.8%),发热45例(34.6%)。既往史:高血压91例(70.0%),冠心病72例(55.3%),脑血管病39例(30.0%),高脂血症49例(37.7%),房颤14例(10.8%),吸烟68例(52.3%)。
2.2 缺血性肠炎结肠镜下表现:主要表现为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结肠受累情况:左半结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共99例,其中直肠受累8例;右半结肠受累者24例;结肠广泛受累者7例;合并结肠息肉42例。
2.3 缺血性肠炎的病理表现:组织黏膜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出血,部分患者可见小血管内纤维素样血栓形成。
3 讨论
缺血性肠炎主要由于闭塞性或非闭塞性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结肠黏膜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肠病类型,经积极治疗,多预后良好。研究表明,结肠低灌注和再灌注损伤参与疾病的发生[1]。典型病例多好发于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2-3]。这与本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缺血性肠炎平均年龄(63.5±4.1)岁,70%合并心血管疾病。
3.1 病因:缺血性肠炎的病因复杂,各种原因肠管血供减少、灌注不足均可引起肠黏膜缺血导致疾病发生。本研究中,57%的患者同时合并有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临床上中老年患者主要见于存在动脉硬化基础疾病[4-8],导致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合并血栓形成,相应肠段黏膜缺血缺氧,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缺血性肠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4,6]。此外,腹部手术、术后肠管粘连、腹压增大、肠道正常生理结构改变、异常的血管痉挛等均可引起肠黏膜缺血性损伤。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精神力药物、抗凝药物等也会导致肠黏膜缺血[9-11]。
3.2 临床症状:缺血性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一般起病较急[10],本研究中患者多为突发绞痛或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以左下腹及脐周明显,多伴有新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可同时伴随恶心、呕吐及发热等表现,故临床诊治中需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相混淆,尤其要注意与炎症性肠病、细菌性痢疾、伪膜性肠炎等疾病鉴别。当病变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时,表现为一过性、自限性缺血,预后大多良好[12],当伴有透壁性梗死时,可表现为肠穿孔、腹膜炎甚至休克发生。故对怀疑缺血性肠炎的患者应充分评估病情,积极诊治,避免并发症发生。
3.3 内镜特点:缺血性肠炎的内镜下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较清楚,主要表现为黏膜片状充血、水肿、瘀斑、伴有明显糜烂,肠黏膜血管网消失,重症患者局部可见出血性溃疡、青紫色黏膜结节、部分肠段可明显狭窄[13]。镜下病变分布可以呈节段性,这主要与肠段的血管解剖特点和血流灌注突然减少有关[11,14]。最常见于结肠脾曲及乙状结肠,因解剖学上肠系膜下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角度更加平直,官腔相对细,侧支循环有限,易发生供血不足,故内镜下左半结肠缺血性肠炎最常见,本组资料中有8例直肠受累者均为乙状结肠病变波及直肠所致,无直肠独立病变,考虑为直肠动脉为双重血供,故独立直肠受累者罕见。本研究中,也有部分右半结肠和全结肠受累者,分析可能与腹腔血管严重缺血有关,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右半结肠缺血是缺血性肠炎患者手术或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常提示肠道损伤严重,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10],故临床应引起重视。另外,本组资料中合并结肠息肉24例,经病理证实部分为炎性息肉,部分为腺瘤性息肉,均告知患者治疗后复查,以警惕息肉病变可能。总之,内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肠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黏膜并获取病理标本。因部分患者病程呈一过性及自限性,故建议在发病72 h内进行结肠镜检查[15]。但国外有报道,结肠镜检查可加重缺血性肠炎,故操作时宜轻柔、谨慎[13],可采用注水进镜,以减轻患者腹痛腹胀感[14-16]。
综上所述,缺血性肠炎是因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导致,临床常见于合并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对于阵发性腹痛、血便的患者应警惕本病,并及时行结肠镜检查,以降低误诊,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