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2020-01-1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8期
关键词:磁共振全身影像学

王 娜

(辽阳辽化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辽阳 111003)

随着临床上磁共振检查技术的提升和进步,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从应用至今,已获得众多影像科医师和患者家属的肯定和认可[1]。究其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成像特点,由于运用了最前沿的背景信号抑制技术,较于传统影像学检查而言,易检出较小的病灶组织,在转移性病灶的检出方面,积极作用也较为明显[2-3]。本文为进一步分析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样本,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本文研究样本,其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所有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6.12±12.90)岁;肿瘤类型:9例患者为肺癌、12例患者为直肠癌、6例患者为乳腺癌、3例患者为肾癌、5例患者为肝癌、6例患者为食管癌、4例患者为胰腺癌、5例患者为前列腺癌;治疗方式: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9例患者选择手术进行疾病治疗,采取化疗或放疗进行治疗的患者有31例;疾病转移:未出现转移的患者共有17例、发生转移的患者有33例。纳入与排除标准: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经过影像学检查后,临床表现均符合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且均未实施过任何的抗癌治疗。另一方面,在参与此次研究之前,所有对象均已被告知有关研究的所有事项,并基础资料较为齐全,在同意的情况下表示自愿参与。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指标实施分析和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对比和研究。

1.2 方法:对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检查,仪器选择美国GE医疗公司所生产的GE Discovery MR 1.5T HDI,在接受检查的患者自由呼吸额状态下运用翻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SE-STIR-DWI-EPI),参数主要设置为TI=180 ms,TR=5100 ms,TE=100 ms,层厚设置为7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FOV设置为40 cm×40 cm,矩阵设置为96×128,NEX设置为6次,在每段层数的设置方面,选择30的指标值,对患者全身工位8段的层数进行设置。在整个扫描期间,严格控制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扫描的时间,设置在180s左右最为适宜。一般而言,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的所用时间约为20 min。待所有参数设置完毕后,即对患者进行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检查,主要的措施为:第一,对患者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进行预扫描,在扫描期间准确记录每段所发生的中心频率,并将两段的中心频率的平均值进行计算,以此作为其他各段的中心频率。第二,对患者第四段和全身弥散加权像所对应的T2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进行清晰的采集,用于解剖和比较,以此来作为对患者病灶进行解剖的详细定位。第三,借助IVI工作站和MIP软件对患者的全身冠状位进行重建,并呈现出清晰图像。第四,多角度和多方位的重建患者的三维数据,当图像进行黑白反转时,即可获得PET-CT的整体图像[4-5]。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结果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并记录检查结果所呈现的病灶、转移增加率和肿瘤分期发生改变的患者率[6]。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指标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结果的基本情况:在50例接受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所有患者的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均已达到临床上的诊断要求。同时,在正常组织结构的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中,颅脑、淋巴结、椎间盘、子宫膀胱、甲状腺、脊髓等正常组织结构呈现高信号,而在类似于PET的图像中,患者呈现低信号;在ADC值方面,患者的成像结果在正常期间之内。

2.2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的病灶显示:经过传统的影像学CT或者MR检查,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检查出90个病灶。但是,对所有患者实施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之后,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共被检查出143个病灶,并在正常组织结构方面,图像均呈现高信号,ADC的图像呈现为低信号,且每个病灶所对应的ADC指标值相对于正常部位而言,均有显著降低。同时,患者的恶化程度越高,患者的ADC指标值降低的愈为明显。所有的病灶显示为:经过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143个病灶经过临床诊断,均为恶性肿瘤,其中,转移灶共有115个,20个病灶为骨转移瘤、6个病灶为肺转移瘤、14个病灶为脑转移瘤、17个病灶为肝脏转移瘤、58个病灶为淋巴转移瘤,所有转移灶的占比为80.42%。

2.3 转移增加率和肿瘤分期发生改变的患者率分析:在检查之前的17例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在实施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之后,有7例患者发生了转移,转移增加率为14%。同时,共有18例患者的肿瘤分期出现了改变,占比为36%。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前后,所有结果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所形成的类PET成像,可通过特殊序列的设计,检测细胞组织的病变[7]。同时,借助全身扫描技术,对患者的全身进行多方位全维度的大范围扫描,在通过多角度重建后,所呈现的图像可为筛查全身肿瘤、鉴别良恶性肿瘤和肿瘤分期等方面,提供有力依据,显著提高了患者机体内病变组织的诊出率[8-10]。分析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作用,可对肿瘤临床分期、寻找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等方面,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方案制定、疗效评定奠定坚实基础。其主要优势为:①费用低昂:较于常规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而言,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检查费用较低,可为众多肿瘤患者提供服务。②损伤低:在进行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整体过程中,无须对患者进行任何药物的注射,且仪器辐射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效保护了患者的身体健康。③操作简单: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操作步骤简单,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推广难度较小,易被众多医学人士所接受和采纳[11-12]。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50例接受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检查出了143个病灶,且均为恶性肿瘤患者,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90个病灶而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的结果表示,在正常组织结构层面,所有患者的图像均呈现为高信号,仅在ADC图像结果上呈现为低信号。同时,ADC的降低指标随着患者的恶化程度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143个病灶中,共发现了115个转移灶,总发生率为80.42%。而在检查前后的转移增加率方面,检查前未发生转移的7例患者,在实施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之后,肿瘤发生了转移,转移增加率为14%。在肿瘤分期方面,经过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之后,共有18例患者的肿瘤分期发生了改变,总占比为36%。

综上所述,在肿瘤分期过程中,运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可通过ADC指标值的检测鉴别患者的病灶转移和恶化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而言,其操作简单,且检查费用较低,为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提供了有效新途径,可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磁共振全身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石榴全身都是宝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