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在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用研究
2020-01-11谢慧
谢慧
易筋经属于传统功法,是中国古代养生导引法之一,是一种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1]。《黄帝内经》把导引与行气等方术列入治病、养生之道。《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萎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灵枢·九针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同时,张仲景在所撰的医书《金匮要略》中也谈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穷闭塞”。随着“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传统功法在维护人们健康方面有独特作用而越来越被重视。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传统功法有四种,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和易筋经,其各自有其独特理论体系和锻炼方法,在实际应用时有其独特优势,临床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颈肩腰腿痛等关节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肺功能失调等方面,关于传统功法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罕有报道。笔者得幸跟随易筋经非遗传承人严慰冰老先生系统学习易筋经,细究其作用机理,虽然目前在中医耳鼻咽喉科应用并不广泛,所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现阐述如下:
1 易筋经的临床应用现状
五禽戏起源最早,相传是东汉的华佗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动物,最终挑选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作为五禽戏的内容,达到疏通经络、舒展筋骨目的的一种健身方法,在理论上提出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鹿戏主肾,熊主脾,猿戏主心,鸟戏主肺[2]。“六字诀”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通过呼吸导引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一种独特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现代科学实验也已证明了“六字诀”五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长期习练能有效提升习练者身心健康状况[3]。 八段锦因其动作似锦缎般柔和美丽且贵重,故名曰“八段锦”。其来源说法较多,有人认为是葛洪的《神仙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出现在南宋道学家洪迈所著《夷坚志》中[4]。较公认是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其中所描述左右挽弓、单托天、两手前筑势等即为现代八段锦的雏形[3]。
导引术发展至明代,出现了《易筋经》,其中“易筋十二势”与五禽戏、八段锦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易筋经将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养生。
导引术改造成了以增强筋骨为主的导引。例如“韦驮献杵”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功能;“倒拽九牛尾”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易筋经作为传统功法之一,从名称来看“易”有变化、变换之义,“筋”指人体全身分布的肌肉、筋膜、肌腱等软组织; “经”是指经典,指古代记录某一事件的专书。所以“易筋经”顾名思义是指以中医为理论基础,通过特定的锻炼方式,增强肢体的力量,改善人体机能的经典之法[5]。“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是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中医经络学说、气血理论为指导,通过伸筋拔骨、吐故纳新、守中和合,达到强筋壮骨,固摄精气,濡养脏腑,涵养心性的效果。
201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列入传统医药中医诊疗法,成为我国首个中医导引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每一势都有针对性地疏导人体一条经筋,濡养相应经络和脏腑。据“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非遗传承人严慰冰教授介绍,十二势各有其重要功用,例如,预备势导引法疏导任、督二脉,通过蜷曲和伸展,可让筋归槽、骨对缝,使习练者形正、气和、体柔;韦陀献杵第一势疏导手太阴经筋,导引此势对胸部满闷,气喘,心胸烦满,背、上肢麻木酸痛,两手支撑不能用劲,拘紧掣痛,胁肋拘急等有缓急之功效;打躬势疏导足少阴经筋,与此经筋相应的是足少阴肾经。肾经与膀胱经互为表里,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经常导引此势有固肾壮腰,提高听觉的功效[6]。
据研究,易筋经的功法特征主要包括:①伸筋拔骨,肢体舒展;②平衡协调,柔和匀称;③以动养形,以静养心;④注重脊柱及整体肌体的功能性训练[7]。研究表明习练易筋经对身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和心理健康等都有着积极影响[8]。研究表明通过习练易筋经可以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和每搏射血量,从而增强心肌顺应性,增强心脏功能[9]。易筋经中的动作多涉及脊柱旋转拔神,例如九鬼拔马刀势、掉尾势等,可通过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逐节屈伸,不仅可以增强脊柱柔韧性,还能减轻椎间小关节之间的张力,从而改善脊柱椎间盘血流以及营养供应[10]。
2 易筋经的应用特点
无论是五禽戏、八段锦还是易筋经,都是通过伸展身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都各有特点,对动作与呼吸要求也各有不同。五禽戏和八段锦的运动量较小;而易筋经比较注重肢体运动,运动幅度较大,其运动量相对较大。
具体来说,易筋经的出现,相对于五禽戏和八段锦来说,其活动部位与幅度明显增大,对呼吸要求也更高。功法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充分地屈伸、外展、内收、扭转,从而使人的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式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活动。通过拔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部位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营养代谢过程。易筋经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如“九鬼拔马刀式”中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式”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
3 易筋经在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用现状及设想
3.1 传统功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现状
传统功法是有效地提高人机机能,延缓衰老,协助治疗多种疾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四种传统功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并不理想,仅仅有少量散在报道。俞茗文报道运用五禽戏中猿提动作改编后作为治疗咽期吞咽障碍的主动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 Shaker 训练法、门德尔松手法训练并结合低头转头法吞咽训练,以验证类猿提动作对于脑卒中和脑外伤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证实类五禽戏——猿提动作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和脑外伤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问题,且能增加吞咽时喉上抬及喉前移距离,减少渗透与误吸,并能减少梨状窝滞留[11];田卫卫等报道在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施护,护理中配合应用六字诀功法练习,灵活多样,操作性强,价格低廉,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得到了患者认可[12]。
目前,老龄化是我们国家面临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健康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老龄化社会中是被关注焦点,而平衡能力对于老年人而言,无论是在健康评估还是独立生活中都是一个关注焦点,平衡能力下降会对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一定程度伤害。另一方面,关于传统功法在平衡功能方面研究非常多,四种传统功法均有报道[10,13-21],但大多数报道都集中在通过提高下肢肌力,改善骨密度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13-16,19],有部分文献报道可以通过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平衡能力[17,20-21],仅有个别文献提到了简化五禽戏可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人直立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动态平衡能力,其机制可能是改善了老年人前庭系统和感觉系统灵敏性[18]。
传统功法虽然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文献并不多见,但是中医耳鼻咽喉科一直以来强调运用按摩导引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其中,鼓膜按摩法一直被用以治疗多种耳部疾病,《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引导,恐因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对于急性咽喉病症,有单手、双手擒拿法记载,以此法缓解患者咽喉疼痛,并将汤药或稀粥喂给患者缓缓咽下。已故国医大师干祖望老先生曾言擒拿是中医专门用于抢救急性喉梗阻、喉痉挛的唯一手段。对于嗓音疾病,《保生秘要》里有“失声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想肾水升至肺润之,呼吸归丹田,以调其息”的嗓音疾病导引养生法。另外,针对发音障碍患者,西医学有在言语病理师指导下,调整呼吸及发音,充分利用胸腔、喉腔、口咽腔、鼻腔及头颅共鸣作用并通过听觉反射不断循序渐进,纠正不良发音习惯和方法,以求达到最佳发音效果的治疗方法,即嗓音训练法,可使一部分患者发音功能恢复正常。此法常用于嗓音疾病治疗当中,然而当代许多中医嗓音医学专家在嗓音治疗同时,吸收中医学导引内容,不仅仅是教会患者发音技巧,还需要同时教会患者“练气”、“运气”技巧,使嗓音有神有根[22]。
当然,在中医耳鼻喉科最具有代表性的导引方法是针对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的导引法:鸣天鼓。在《内功图说·十二段锦总诀》述:“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该法最早见于邱处机《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河间六书》:“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该练习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预防和康复作用。有研究证实,“鸣天鼓”保健按摩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均有效。从经络理论上看, “鸣天鼓” 点弹部位分布有脑户、风府、脑空、风池、天柱等穴位,它们分属于督脉、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经直接入脑,均与脑部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脉所过,主 治所及"的原则,“鸣天鼓”具有宁眩止晕、平肝熄风的功效。从解剖位置看,头后枕部是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外交接的枢纽,“鸣天鼓”叩击、点弹此部位,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周围组织营养,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供应情况[23]。
3.2 易筋经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展望
易筋经在中医耳鼻咽喉科有一定的应用,但并不广泛,没有能真正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但往往究其作用机制,传统功法能有效防治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及一些疑难杂症,我们临床应加以配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笔者就自己临床经验,举例谈谈其应用。
3.2.1易筋经在耳眩晕中的应用设想及展望
耳科疾病,尤其是内耳疾病,如耳鸣耳聋眩晕等,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看来,涉及病因复杂较多,很多时候远远并非耳部局部原因可以解释,因此治疗时如果仅仅考虑局部效果是有限的,不仅用药、用针(灸)如此,在导引方面,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该方法在防治耳部疾病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有鼓膜按摩、鸣天鼓等专科导引方法,但传统功法用于耳眩晕临床报道甚少,笔者认为传统功法在眩晕康复中可以发挥较为重要作用,可以广泛地用于前庭康复训练过程当中,20世纪40年代,Cawthorne 和 Cooksey 针对眩晕疾病治疗提出以锻炼为基础的疗法,称之为前庭物理疗也称为前庭康复疗法或前庭康复,为针对前庭受损的患者所采用非药物、非创伤性、不同于一般通用运动、具有高度专业化设计训练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凝视稳定性训练、习服训练、平衡及步态训练三个方面,针对外周性眩晕康复具体方法有摇头固视、交替固视、分离固视、反向固视等。前庭康复训练实施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前庭系统中枢通路有很强的重塑功能,因此促进中枢-前庭代偿过程,减轻静态和动态症状并改善前庭-眼反射功能也是前庭康复训练一个重要原因[24]。临床上针对促进前庭重塑方法主要通过习复训练和平衡及步态训练,减少运动或体位诱发症状,改善静态和动态姿势控制功能和改善行走能力;传统功法能提升老年人平衡功能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虽然大部分研究认为主要是提高了骨骼肌的肌力所致,但笔者认为传统功法有5个重要特质可能也是其能参与前庭康复基础:①强调练习过程中视觉参与,练习过程中非常强调“手、眼协调”,这一点不仅易筋经及其他传统功法强调,作为传统拳法的代表太极也强调这一点,手眼协调的训练实质就是促进凝视稳定性的训练,同时,在方向上,也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例如易筋经中的青龙探抓是水平的平滑跟踪,甚至部分有弧度的变化。②强调“意念”,即大脑主动控制,大脑在前庭系统功能重塑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在传统功法练习中,非常强调“意念”控制,即大脑主动参与姿势、步态、视觉-运动等调节,有助于主动发挥前庭皮层在前庭康复中作用。③强调力量的控制,传统功法看似动作非常简单,但是对力量控制要求很高,在需要发力时候要求均匀给出最大力量,在该放松的时候要求全身呈松弛状态,力量控制对肌力要求很高,肌力不断变化可以有效地刺激位于肌肉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前庭-视觉-本体感受器是人体重要的平衡三联,本体感受器的有效锻炼有助于平衡重建。④强调气息平稳均匀,无论那一种功法,气息配合控制都是练习的最高层次,传统功法练习中气息平稳均匀说明动作和缓适度,不徐不疾,机体姿势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的最佳体现,同时,呼吸及运动节律的控制也有助于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协调训练。
3.2.2易筋经在耳鸣耳聋中的应用展望
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临床难治性疾病。耳鸣耳聋临床常用导引法如“鸣天鼓”、“营治城郭”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根据中医学理论,传统功法在耳鸣耳聋的防治中有很好地应用前景,首先,易筋经已经证实能调节神志,放松心情,改善耳鸣耳聋患者因耳鸣耳聋带来的烦躁、抑郁、失眠等症状,同时,烦躁、抑郁等状态改善反过来又能促进耳鸣缓解;再者,易筋经中某些动作有明确地改善耳鸣耳聋的功效,如 “打躬势”在练习中强调以内关夹抱听宫,实则有沟通心肾之义。除此之外,易筋经还有调理脏腑功能作用,耳鸣耳聋发病虽为耳局部症状,但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辨证指导下,合理运用易筋经有助于耳鸣耳聋的治疗。
3.2.3易筋经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展望
目前,大量证据显示传统功法能有效改善呼吸系统疾病的肺功能,比如六字诀的呼吸吐纳用于变应性鼻炎防治[12],但将传统功法用于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相对较少。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另一方面,鉴于“同一个气道,同一种疾病”,上、下呼吸道疾病具有炎症一致相关性,所有能够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传统功法皆可用于防治变应性鼻炎,如易筋经中韦陀献杵第一势疏导手太阴经筋,与此经筋相应的是手太阴肺经,出爪亮翅势疏导手阳明经筋,与此经筋相应的是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肺经互为表里关系;此势对口干、鼻塞等症有调理作用。变应性鼻炎从中医理论而言,往往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虚证居多,因此,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中医传统功法均可以用以增强体质,防治变应性鼻炎发作,细究下来,凡是具有调理肺脾肾三脏的导引势,皆可用于变应性鼻炎防治,如韦陀献杵第一势、打躬势、收势等。
3.2.4易筋经在嗓音疾病中的应用展望
嗓音疾病由于发声不当、发声习惯不良或者全身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嗓音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发音、音调、强度和持续时间出现异常,没有办法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包括: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环杓关节脱位及运动异常、癔症性发声障碍、男声女调、女声男调、声带白斑、声带囊肿、声带良性肿瘤等多种现代疾病。对于嗓音疾病,西医学除针对一些器质性疾病,如小结、息肉等采用外科治疗外,特别强调通过嗓音训练改善发音方式来治疗疾病,其中包括一些气息的训练。
嗓音疾病在中医学主要归属于“喉瘖”、“声疲”范畴。《灵枢·忧恚无言》曾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所以,张景岳提出“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笔者认为易筋经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发音状态,改善声音质量:①气息训练可改变发音时声带运动状态,使声带均匀用力;同时气息训练强调呼吸深度,有助于患者在发音时不自觉地使用腹式呼吸。②功法练习调节脏腑功能,使“脏实而声宏”,脏气充沛而发音清晰明亮悦耳。
4 小结
易筋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能有效地改善体质,防治疾病,导引也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是治疗已病,更要知病防变、未病先防,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空气污染、声污染等因素,耳鼻咽喉诸多疾病发病率都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虽然易筋经在耳鼻咽喉科目前应用与研究现状并不理想,但是通过对易筋经理论学习或实践练习,笔者觉得易筋经在耳鼻咽喉科有很广泛地应用前景,这也需要我们在临床中进一步去实践、推广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