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子孝教授运用心肾不交理论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2020-01-11张颢龄张广德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肾水中焦心火

张颢龄 张广德

魏子孝教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首都国医名师,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载,擅长治疗中医杂病、妇科诸症,在中医药领域造诣颇深。“心肾不交”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说法最早载于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虚损论治》一书:“芡实圆,治思虑伤心,疲劳伤肾,心肾不交。”[1]经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补充,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亦不局限于遗精等症。心肾不交的含义较为复杂,如《王氏医案绎注》所言“心肾不交,系囫囵吞枣之词”[2],魏师以为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肾不交”是指心火不能下煦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广义的“心肾不交”是指心肾之间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既包括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于上的阴虚火旺;又包含心火不足,不能下煦肾水,肾水泛滥,上凌于心的心肾阳虚,以及肾不藏精、心不藏神的心肾气虚、精亏神逸等病理变化。目前,临床上对心肾不交的理解较为狭隘,实际心肾不交理论可广泛应用于多系统疾病,如失眠多梦、情志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卵巢早衰、心律失常、早泄、遗精、耳聋耳鸣等,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魏师对心肾不交理论的认识及临床辨治经验加以论述及阐释。

1 病机关键

1.1 水火不济

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水火升降的互滋互济维持了心肾两脏阴阳的动态平衡,如《中藏经》所言:“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如若水火相济的生理状态失衡,或出现肾水不升,水不济火的心火上炎,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或出现心火不降,火不暖水的肾虚水泛,表现为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1.2 精神失调

《理虚元鉴》云“心主血而藏神者也,肾主志而藏精者也”[3],精能化神,是心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心神清明,则能统御精气,使其贮藏与施泄有度,二者相辅相成。若心肾失交,多表现为肾不藏精与心不藏神相互作用的精亏神逸之证,多由忧思烦扰太过,劳伤心神,或郁而化火,损伤心肾之阴所致,临床可见失眠多梦、心神不宁、五心烦热、梦遗等。

1.3 君火不明、相火失位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居于胸中,五行属火,君火为心之生理之火,相火是指相对于君火而言的肝肾生理之火,君火在上,温煦鼓动一身之阳气,如《血证论》云“心为火脏,烛照万物”[4],相火在下,为一身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君火与相火互滋互用,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通济。若君火与相火的相互配合失常,则有君火不明或相火失位[5],君火不明,诸阴上僭,表现为心阳虚与肾阳虚互为因果的心肾阳虚之证,临床可见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相火失位,肝肾虚火与心之实火上炎,表现为一派阴虚火旺之象,临床多见眩晕、耳鸣、遗精、早泄等。

2 辨治原则

魏师指出临床上遇到“肾病”或“心病”的心肾不交患者,抓住主症,调整一脏为主,不必赘用药味,以其“心肾相依”故也[6]。《傅青主男科·虚劳门》云“治肾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肾也, 所谓心肾相依”[7],“心肾相依”之理最早用治遗精[8],然魏师认为不独遗精,心肾不交所致诸证均可借鉴。《难经·七十五难》提出了“泻南方火,补北方水”[9]的治疗方法,若从心论治,以“泻”为主,或滋阴养血以息心火,心火得降而交通心肾,如天王补心丹;或清热镇心、心气下行以交通心肾;或清心除烦、宁心安神以交通心肾,如栀子豉汤。若从肾论治,以“补”为主,或滋肾扶阴,上制心火而交通心肾,如黄连阿胶汤;或温肾助阳、鼓动肾水上承而交通心肾,如朱雀丸;或温肾利湿、分别清浊以交通心肾,如萆薢分清饮;故由此可见,无论“补”还是“泻”,从肾论治或从心论治,均可达到交通心肾之目的。

3 临证经验

3.1 调整阴阳,交通心肾

中医学思维方法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魏师认为心肾不交理论深合阴阳学说中阴阳交感互藏之理。《周易·泰卦彖传》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0]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体阴阳运动必然与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相互呼应,如《灵枢·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也。”心为火脏而为阳,肾为水脏而为阴,心火下煦肾水而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而心火不亢,如此水火相济,阴阳协调,故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时,心火下行温肾有赖于心阴的凉润,肾水上行济心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上中有下,下中有上,阴中涵阳,阳中涵阴,如《吴医汇讲》所言:“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11]

魏师指出,治疗上既要注重两者之间整体阴阳的宏观调整,又不可忽视心、肾两脏各自内部的阴阳盛衰。以局部调整为例,《景岳全书》记载的左归丸、右归丸开创了调整阴阳的又一法门,魏师以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疗思路巧妙的契合了心肾不交的病机特点,肾阴不足者于补阴药中少佐肉桂、鹿角胶等以期阳中求阴,同理,心阳不足者于补阳药中佐以少量酸枣仁、龙眼肉等补养心阴之品用以阴中求阳,如此,则使“阴阳相接,乃能成和”。另外,肾之阴阳两虚所致心肾不交亦不少见,尤以女性更年期更为常见,魏师多以二仙汤加减变化。

3.2 调畅中焦,交通心肾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最早提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治疗方法[12],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所致心肾不交之“神伤精败”,开创从中焦论治心肾不交的先河。君火居上,相火居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是上下交损的动力所在,亦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上可滋养心血,下可补益肾精。若脾胃虚弱,清阳不升,火不归元,浊阴不降,扰乱心神,而成心肾不交,故此类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补益脾胃,恰如《证治准绳》所云:“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13]另外,《丹溪心法》也提到:“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14]魏师认为中焦虚弱而致心肾不交者临床中并不少见,原书方用参术膏米饮,魏师临证时习用升降散加减,方中两虫类药——僵蚕、蝉蜕,气清味薄,清宣透达;姜黄气辛味苦,行气和血,畅达气机,透邪于外;大黄行善下行,推陈致新,给邪气以出路,四药合用,升清降浊,破除中焦阴霾,以交通水火。

3.3 和肝养血,交通心肾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中提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健忘,心肾不交病也。”[15]肝五行属木,为肾之子、心之母,心与肾的交感合和、水火通济离不开肝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魏师指出,现代医家在心肾不交疾病的治疗中常忽视肝的调理,而事实上,古代医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早已注意到调肝的重要性,如《医碥·诸方门目·遗精》记载的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遗精的交感汤一方:茯神四两为君,香附一斤为臣,佐以少量甘草。茯神除健脾、宁心、安神外,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还提及茯神“味甘性缓可以益肝伤”[16]。更以大剂量香附为臣,香附有“气病之总司”之称,味辛微苦,入肝经,调肝用,专入气分,行气解郁,全方未用水火之品,而能降水升火、交通心肾,皆因重在疏肝行气、解郁宁心,而心肾自交。临床上,更年期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以及情志不舒后出现的遗精、性功能障碍等病症,多因肝疏泄功能失常,一身气机郁滞不通,而致上下交损受阻,魏师常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变化加减。同时,“肝体阴而用阳”,又需注意合用养肝柔肝之品。另外,少佐甘寒入肾之品,取滋水涵木之意,如此,肝体得养,肝用得复,肝气条达,使心肾得以交通。

4 典型医案

4.1 调畅中焦法治疗不寐

患者,男,45岁,2016年8月18日初诊。诉入睡困难,寐时多梦,醒后仍觉疲惫,性情急躁,形体肥胖,大便尚可,夜尿稍多,既往慢性前列腺炎。舌胖、边有齿痕、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证)。中医治疗以滋肾清心、交通心肾、化湿降浊为法;方用二至丸合升降散加减,处方:女贞子15 g、旱莲草12 g、生地黄15 g、知母12 g、黄连6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远志10 g、姜黄15 g、海藻30 g、僵蚕12 g、蝉蜕10 g、苍术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服药后自觉诸症大好,于当地医院自行抄方近1月。

9月29日二诊,就诊时睡眠好转,仍有多梦,已不急躁,口中异味,偶有反酸。舌胖淡红、苔薄腻淡黄,脉沉细。上方增女贞子至20 g、生地黄至20 g,加苏叶10 g、合欢皮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

10月13日三诊,口中异味及反酸消失,多梦症状缓解,尿频尿急,舌脉同前。初诊方基础上加土茯苓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服后,诸症缓解,精力尚可,睡眠改善。此后数诊,停药后若稍感睡眠质量欠佳,求诊至此,魏师均以上方略加调整,服药数剂,均可缓解。

按 二至丸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药简力专,补而不滞,初诊时患者一派肾阴亏损表现,且性情急躁,兼有虚火之象,结合患者素体痰湿壅盛,魏师采取滋补肾阴兼调理中焦之法以交通心肾。女贞子味甘苦,旱莲草味甘酸,均性凉,入肝、肾经,可滋益精血、擅除虚热,为平补肝肾之良剂;生地、知母甘寒养阴,滋肾水以使上济心火有源;黄连大苦大寒,直折心火上炎之势,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苍术燥湿化浊、开窍宁神;郁金为血中气药,行气解郁,意在调肝。另外,患者虽舌苔不腻,但体形偏胖,湿浊壅滞,大黄泻下攻积,荡涤肠胃,其势过猛,患者大便尚可,唯有湿浊之邪盘踞中焦,故合用升降散去大黄取其升清降浊之意。二诊时,患者睡眠转佳,但仍多梦,故增女贞子、生地为20 g,以增强益阴凉血之功,合欢皮入心、肝二经,安神解郁,兼能活血。另外,患者口中异味,反酸,舌苔转为黄腻,故增苏叶10 g与黄连组成苏连饮,专解中焦湿热。三诊时,患者诸症已消,又见尿频尿急,考虑到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病史,结合舌脉,认为患者下焦湿热偏盛,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土茯苓30 g清热利湿解毒。其后间断服药,不适症状均得到缓解。

4.2 和肝养血法治疗经断前后诸证

患者,女,54岁,2016年8月4日初诊。绝经2年,诉轰热,阵汗,纳不多,入睡慢,眠不实,精力、体力不足,二便正常,右肩痛。舌稍红、边齿痕、苔白,脉细稍弦。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经断前后诸证(肝郁血虚、心肾不交证)。中医治疗以解郁安神、益气养血,佐以祛风为法;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定志丸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当归10 g、丹参20 g、白芍20 g、太子参20 g、柴胡12 g、郁金12 g、石菖蒲15 g、远志10 g、合欢皮15 g、羌活12 g、葛根15 g、威灵仙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

8月18日二诊,患者轰热、汗出明显改善,睡眠状况有所好转,又见多梦,寐欠安,右肩疼痛消失,仍有乏力,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边齿痕、苔薄白,脉细稍弦。上方去羌活、葛根、威灵仙,增当归至15 g,加酸枣仁20 g、黄连3 g、肉桂3 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服后诸症缓解,门诊服药约两月余,脉象平和,已无任何不适,遂停药,未再复发。

按 患者中年女性,正值天癸将竭之年,病属“经断前后诸证”。此阶段血虚气弱,阴不维阳,心火亢旺于上,肾阴阳两虚于下,故发心肾不交之证。初诊时,患者阴阳失和,气虚血少,精力体力较差,故以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太子参、石菖蒲、远志三药取自定志丸,用以补益心气,安魂定魄,治心即是治肾,体现了心肾相依的治疗原则。另外,“女子以肝为先天”,柴胡、郁金行气解郁;白芍养阴柔肝,强调了更年期综合症心肾不交证调肝、疏肝、柔肝的治疗思路;羌活、葛根、威灵仙三药针对患者右肩疼痛,祛风湿、通络止痛。二诊时,患者又见多梦,故增加当归用量滋养肝血,加用酸枣仁补养心血,以安神定志;黄连、肉桂二者名曰“交泰丸”,肉桂温肾助阳,启肾水上行,上腾于心,黄连直折心火上炎之势,下交于肾,“阳入于阴则寐”,二药一阴一阳,促进上下相合而成天地交泰之势,则睡眠自安。

5 小结

魏师认为心肾不交的本质为阴阳失调,心与肾作为五脏中最重要的阴阳平衡系统,对维持人体阴平阳秘具有重要作用。心肾两脏为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治疗时还须根据其本身的阴阳盛衰加以调整,同时,二者也与他脏联系密切,如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到上下水火的交通,临证时须整体把握,辨证施治,常获良效。

猜你喜欢

肾水中焦心火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陈士铎五行生克法辨治目痛经验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消暑需从“心”开始】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劳宫穴断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