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神明”的探讨与思考

2020-01-11王文炎陈瑞梁凤霞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神明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中医“神明”与心、脑关系密切。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心、脑谁主“神明”问题备受争论。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传统观念的心主神明[1-2]、王清任为代表的脑主神明[3-4]、张锡纯为代表的心、脑共主神明[5-7]。笔者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对“神明”涵义,及与心、脑关系的论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针灸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神明”及与心、脑关系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中医“神明”及与心、脑关系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与研究思路,促进中医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1 中医“神明”的涵义

“神明”一词在《内经》中多次出现,然而并无确切的含义,不同语境中含义亦不同。通过逐一分析《内经》中论述“神明”的条文,将其涵义归纳为7种,其中一种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8]。在这层涵义里,“神明”是生命之本的代称,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合称“神明”。

1.1 中医“神”的涵义

《内经》对中医神的概念有明确的定义,即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一切精神、生理活动。《灵枢·本神篇》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虑而处物者谓之智”,指出自从男女媾精,胚胎形成,一个新生命的出现,即称之为“神”。人出生之后由神而演化而来的“魂、魄、心、意、志、思、虑、智”构成了人的身体、精神,以及一切精神心理、生理活动。医者通过学习《内经》对神的论述与认识,将神归纳、总结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生命活动和脏腑机能的一切表现、精神情志思维活动等三个方面[9-10]。

1.2 “明”的涵义

明是一个会意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明”字由“日”“夕(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在字义上,“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公开、天亮等[11]。中医“神明”的“明”,是指藏于内的神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或生命活动,二者合而成“神明”。

2 心藏神,为神之根,统领生命活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篇》),直接指出神出于心,藏于心。心为神的居所,故“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只有神入居于心,才能成为人,间接地说明神藏于心,如《灵枢·天年篇》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生之本”者,心藏神也,而“神之变”,说明心亦为“明”之源,故有“心者……神明出焉”。《灵枢·本神篇》曰:“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任物者谓之心”,是指心对外在物象或一切刺激的反映,“意、志、思、虑、智”由心中所藏之神化生演变而来。正如《类经·脏象类篇》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察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因此,神藏于心中,统领包括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神的得与失决定生命的生与死,如《灵枢·天年篇》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邪客篇》云:“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3 形成心—目—脑的“神”运行通路

神藏于心中,通过目入脑,形成了神在心-脑之间运行的通路。首先,目与心之间存在直接与间接联系。如《灵枢·经脉篇》中记载心经的循行中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系目系”,说明心与目之间通过经络直接联系;《灵枢·大惑论篇》曰“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指出神藏居于心,目是心之使者,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其次,目为精气、神气凝聚而生,如《灵枢·大惑论篇》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最后,目与脑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说明目与脑相通。精气、神气入于脑,如《灵枢·大惑论篇》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而与脉并于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民国医家张锡纯从中西医汇通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心脑相通理论,认为心脑之间相通,这个通路可能是“神明”运行、神机升降的道路[1,7]。

4 脑主明,为神之用,主事生命活动

《内经》中将脑归为奇恒之腑,内藏脑髓,为髓之海。《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篇》云“脑为髓之海”,指出脑髓藏于脑中,是脑发挥功用的物质基础[12]。如果脑髓产生病变,则会影响脑主事生命活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多种疾病及临床表现,如《灵枢·海论篇》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主明,指脑的生理功能——将传入脑的神“明”于外,主事一切生命活动。神是一个生命的存在,其中蕴涵者诸多生命信息与生命活动指令。这些信息、指令通过目入于脑,再由脑翻译这些信息并执行指令,从而形成各种生命活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脑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脑的功能十分强大。脑中不但蕴涵丰富的生命信息,而且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等,并且脑组织各个部位分工明确而细致,如人类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主管语言。病理上,当语言中枢损伤,可引起语言功能障碍,而这一区域内又分工很细,损伤额下回后部,出现运动失语,表现为可以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言语产生困难,或不能言语,或用词错误,或不能说出连贯的句子;损伤额中回后部,出现失写症,表现为手部运动功能正常,可以听懂语言、看懂文字、会讲话,不会书写;损伤顶叶角回,出现失读症,表现为无失明,可以讲话、书写,但不能辨识书面文字,不能理解文字意义[13]。这可理解为心中所藏之神并未受损,而神在用的方面出现问题——脑组织损伤,其中存储的信息受损或丢失,或脑执行指令能力的下降或丧失。

5 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心藏神、脑主明,神运行于心-目-脑通路中,共同管理一切生命活动。神是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一切生命信息和生命活动。心为君主之官,是神的出处与居所,统领生命信息和生命活动。神通过目入于脑,脑翻译生命信息并执行指令,从而形成各种生命活动。基于以上对心、脑、“神明”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针灸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与展望。

5.1 梳理中医古籍与文献,开展“神明”的理论研究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虽然王冰注曰“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张锡纯也以“头者,精明之府”,认为“神明藏于其中,故名曰府”[14],这似乎与《内经》之旨不符。神是一个生命的存在,五脏决生死,奇恒之腑无以决生死,心为五脏之主,脑为奇恒之腑,从这个角度看,神藏于心、明于脑更为贴切。

医者通过梳理、归纳《内经》对脑的论述及脑病的认识,从脑的归属、形态、生成以及功能方面分析,认为中西医对脑的认识在形态、功能上都完全不同。中医之脑实指颅骨及脑髓,属于奇恒之腑,而并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大脑。脑的功能主要为髓海,并且与视觉、听觉有关,故临床脑病的发生多与脑髓有关,而现代脑病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内经》所指脑病并非同一类疾病[15]。

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并不断的发展,中医界对心、脑与“神明”及其关系的认识分歧较多,至今未有统一的相关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此,梳理经典古籍与现代文献对心、脑、“神明”的认识与论述,开展“神明”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认识,整合分歧,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中医心、脑、“神明”理论,促进中医的发展。

5.2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心、脑、神功能效应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医神、心、脑的理论多属于“无”的范畴。目前关于这些理论在“无”的层面探讨较多,但在“有”的层面研究相对较少。根据《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的论述,有理由相信在“无”的现象之下一定有“有”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16-17]应用于针刺得气的中枢响应机制的研究,代谢组学[18-19]应用于针刺得气对机体内部物质和信息的扰动过程以及机体的应答模式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20]从脑功能活动层面均验证了腧穴的特异性、经穴双向调节性、针刺得气的疗效作用,深入揭示了针刺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体效应的中枢机制。这些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研究针刺的效应与机制,为针刺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因此,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心、脑、“神”的科学研究,深入揭示心、脑的功能及“神”的运行机制,为中医“神明”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医的发展与创新。

5.3 构建以心为主,心脑协作调控“神明”的理论体系

心为神之舍、神之根,在人的生命中占主导地位,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神的得与失。神通过目入于脑,明于外,脑的功能正常与否、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神之用,关系着信息的存储与翻译,指令的执行情况,最终影响整个生命活动。

因此,在中医心、脑、“神明”的理论研究及其功能效应、运行机制的现代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以心为主,心脑协作调控“神明”的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开拓精神心理疾病、脑病的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神明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