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全麻下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5例
2020-01-11雷露
雷 露
(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邵阳 422000)
肠套叠是肠的一段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以小儿最多见[1]。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2岁以下者,绝大部分为原发性,约占小儿肠套叠90 %~95 %[2]。其发病率在小儿外科急腹症的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3]。通常在肠套叠初期多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若复位失败或超过48 h或怀疑有肠坏死及全身情况恶化者则及时行手术治疗。笔者将我院2018年收治的5例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在静脉全麻的基础上行单纯手法复位,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11月龄~3岁3个月;起病时间6 h~40 h。表现为哭闹不安、呕吐、腹部拒按,其中3例有果酱样大便。无腹肌紧张、高热、尿少及嗜睡等不适。彩色多普勒示:右上腹不均质团块,纵切呈套筒征,横切呈“同心圆”;均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后未能复位。
2 治疗方法
5例患儿均在手术室予以静脉全麻,麻醉成功后术者右手轻揉患儿右侧腹部已触及的肿物,方向由升结肠向回盲部,即右上腹向右下腹,左手可逐步压迫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向升结肠及回盲部做充气实验。通过按压后可感到包块向回盲部方向移动,最后消失[4]。立即行床旁B超,若显示“同心圆”征消失,提示复位成功。
3 治疗结果
5例患儿均在静脉全麻下行单纯手法复位成功,且行手法复位后患儿无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在院观察48 h~72 h,复查腹部B超无异常后出院。回访6个~12个月均无复发。
4 讨 论
小儿急性肠套叠典型的体征为腹痛、便血、腹部包块。常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闹不安,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触诊可扪及腊肠样、表面光滑、具有压痛的肿块。但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儿常以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收入儿内科,延误诊治时间。对不典型疑诊患儿,病情允许应立即行腹部B超或空气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同时空气灌肠又能进行复位治疗。
我院接收的5例经空气灌肠失败的患儿,均在静脉全麻下行手法复位成功,主要原因:①患儿清醒状态下因腹痛不适,无法配合术者完成手法复位。②患者哭闹时肌肉紧张,体外手法复位将无法顺利进行。故将患者进行静脉全麻,使其肌肉完全放松,此时便于术者行手法复位,且全麻状态下肠管肌肉亦会松弛,部分套叠可自行复位。
肠套叠患儿的发病时间在48 h内,并且全身情况良好,未发生明显的电解质紊乱、腹膜炎、腹胀及腹水的现象可试行手法复位。若病程超过48 h,并且全身情况显著且恶劣,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反应差、严重脱水、休克等,腹胀较为严重,并且腹肌呈紧张状态,疑有腹膜炎的患儿则不宜行手法复位,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时术者应动作轻柔,由于回盲瓣口比肠腔直径要小,且张力较高,致使套头在此段最难通过。首先用左手放于套头上方腹壁轻柔地朝外下(逆时针方向)按摩3 min~5 min,以改善局部肠管血液循环,缓解套入部痉挛、水肿,及降低回盲瓣口的张力。然后,以一手深压套头内侧固定套头,一手压迫套头前端朝其退缩方向缓慢推动,推动时两手用力,不可长时间、反复、多次进行。如不成功,可改用双手十指按压患儿全腹部,沿套头向外下稍稍用力[5]。术者触摸包块消失后,行床旁B超检查提示“同心圆”征消失,提示复位成功。患儿可返回病房,并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高热、腹肌紧张等情况,则考虑有肠坏死或穿孔,应急诊剖腹探查。若患儿无不适,则住院观察48 h~72 h可予以出院。
笔者通过静脉全麻后单纯手法复位5例患者,均复位成功,免于患儿手术的创伤,且暂未见并发症发生。但鉴于病例较少,故临床推广仍需进一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