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点燃小学数学课堂
2020-01-10江睿
江 睿
(安徽省颍上县第二小学 安徽阜阳 236200)
数学课堂在很多学生的眼里是沉闷的,让人昏昏欲睡。从小学开始,数学就已经是很多同学学习路上的拦路虎,令人望而生畏,以致后面的学习节节失利。那数学能不能变简单点呢?这就需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寻找出路。
观察以往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的畏难,主要是下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数学学习内容本身的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课堂上一听就会,课下做题目时一做就“废”,久之,就更加不想也不喜欢数学课了。依据这两个原因,可以得出,学生没有兴趣的根本是课堂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有问题,而听懂不会做题则是教师课堂设计和学生学习之间有断点。理出这两点,找到问题所在,突破也就有了着力点[2]。
在很多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策划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学生又对游戏活动乐此不疲,所以,在实践中就可以将游戏活动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合理构建二者之间的联系,相信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巧用游戏,点燃小学数学课堂。
一、分学段,合理选择游戏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利用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分学段,合理选择游戏。在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学习特征,选择游戏时,除了依据教材内容,更要根据学生特征。
比如,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简单,但学生的课堂有意注意力并不持久,这就需要选择需要学生都能够参与,而且竞争力较强的游戏,这样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持续集中,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普遍率。例如,一年级的加减计算,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但又比较枯燥,这时候可以选择积分游戏,冲关游戏等竞争力强且形式活泼的游戏。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稍微复杂了,学生有出现分化的苗头,游戏的选择,就需要顾及到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清晰的呈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准确性。而第三学段,数学学习内容更注重思考能力,在游戏中,应注重思维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突出思维力,这时候一些猜想推理游戏就比较适合[3]。
二、看目标,恰当设计游戏
在数学课堂进行游戏,要牢记,“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学习而游戏”。很多数学课堂上也有活泼热闹的游戏,但游戏过后却只剩下热闹,没有达成学习目标,这就违背了课堂上游戏的初衷。所以,在课堂上引入游戏,要注意根据学习目标。
比如“能被2、3、5整除的数”这一节,可以在课堂上用学生的学号来做游戏,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首先是发现2的倍数,接着是发现5的倍数,这样就会出现两次被点到的同学,进而发现“有些数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5整除”这一特殊情况。接着加入3的倍数,发现1的特殊性,理解“一个数的最小约数就是1”“1是任何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最后根据上述规律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这个过程层层体现各个数的倍数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注意特别情况,将过程中的数学要点形成文字体现出来。这样能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要注意的是,在游戏过程中乃至结束后,都应当用数学的语言再来呈现游戏细节,凸显游戏中学习数学的本质,实现教学目标。
三、巧发散,发现数学魅力
数学在学生的眼中不如其他学科有趣,是因为它在书本上的呈现远离学生的生活。而数学却不仅是课本上的一个个概念、公式、定律,它还有很多内容。数学不应该局限于小小的课本,它立足于生活,连接着很多未知。在课堂上,适时地将这枯燥的概念、公式、定律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数学的内涵。比如“8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等。将世界上未解的数学问题展示给学生,也许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欲望,比如“3x+1问题”“吉尔布雷斯猜想”“辛马斯特猜想”等。还有有趣的数学名言,如“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华罗庚”“数统治着宇宙。——毕达哥拉斯”等。这些独属于数学的魅力,除了教师的课堂传输,更好的是每学期规定设置这样的积累游戏,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从教材的冰山一角发散更多的外延,这样,数学将会更有魅力,更加吸引学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不要为孩子设限,也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1][4]。
游戏活动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能让数学变得不再沉闷,使数学课堂不再是让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