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路径探析

2020-01-10操菊华

关键词:理论课供给精准

张 欣,操菊华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教学的“精准供给”,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更是推动思政课教学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教师作为供给者,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要,不断反思教学供给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带去精准滴灌、精准供给。

1 精准供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的现实诉求

1.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滴灌”问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以经验式为主,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长时间以来,它所带来的教学新突破是不够的,因而,寻求智慧式的精准滴灌型教学是学校未来的目标方向。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学客体即教学对象(需求侧)与教学主体(供给侧)匹配失衡,供给内容无法精准输送给供给对象。二是思政课教学供给者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的禁锢,无法把更具针对性、精准性的供给内容以更为有效的方式精准地输送给学生,也无法精准地服务学生和精准地评价学生[2]。三是大数据相关技术没有被充分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精准的前提是“供给”具有价值,思政课教学供给所需的信息资源广度与数据挖掘深度不足,导致了供给本身价值性、吸引性以及广泛性等方面的匮乏。

1.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到,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这足以说明,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存在更多的发展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让思政课教学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已成为时代的诉求。不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增强思政课教学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以及供给评价方式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是我们当今需要思考的重要方向。思政课教师作为供给者,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今后思政课发展也要着眼于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以及“八个统一”[1]。眼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趋势,就是要改变已有的粗放型课程教学,让教学供给与需求更加精准与匹配。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价值意蕴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内涵,厘清“精准供给”的概念,能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的意义,也更有信心迈好思政课改革的步伐。在当前的时间节点,“精准供给”策略的提出,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不小的益处。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内涵

自2015年“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至今,学术界开启了多轮的学术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国内学者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是从阐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再到探究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这样的思路展开的。这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成为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2016年,关于“供给侧改革”概念逐渐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各位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阐发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者与供给对象供需匹配方面的“精准供给”以及“精准思政”等问题。

对于精准供给,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如吉林师范大学张宝君教授指出,思政课精准供给就是要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为目标,以找准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补齐短板为切入点,全面革新供给结构,提高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精准性和实效性[5]。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吴满意从精准思政的内涵进行阐发,认为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当代前沿技术的介入和融渗下呈现出的一种崭新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定制、精准滴灌到位的内涵生成序列,涉及教育教学活动信息的精细管理、教育目标的精准定位、任务解决的精确定向、教育过程的定时施教和教育成果的精准评价等结构性要素与运行演化[6]。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凝练出了精准供给的定义,认为精准供给也称精准滴灌,属于“精准教学”中的一个方面。精准供给强调供给内容的针对性、供给内容输出的精准性、供给方式的匹配性以及供给评价的实时反馈性。精准供给要着眼于供给者、大数据新兴技术这两个关键。在提升供给实效性的同时,也要有大数据支持、供给者观念转变、供给者行动配合等这些关键要素。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现实意义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精准教学,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项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养成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7]。在新的时代节点,思政课的目的就是通过精准教学、精准供给,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持续地提升大学生们的道德素养、思想素质,让其在大学阶段,在思想引路人的指导下,更好地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从容地体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精准教学、精准供给,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当今时代,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通过对思政课提质增效,有利于精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7];利于在课程施教中向大学生精密、确切地供应、输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利于学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并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形势、体察国情,更加笃定理想与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利于高效地培养出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文化的建设,推动社会、国家的繁荣发展。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

精准供给应以“人”为核心,不断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需求,同时供给者应改进教学供给理念,推动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创新,尝试使用新兴技术挖掘有效的数据资源,拓展更具吸引力的新型供给方式,从而推动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匹配。总体而言,只有不断探究精准供给、精准服务以及精准评价的路径,才能让思政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

3.1 供给内容精准

大数据时代来临,各种数据信息繁多,怎样捕获适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信息、数据资源,怎样分析和应用这类资源,都值得冷静深思。当前,高校已将数据网络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的互融,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点,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类聚类算法、回归预测、文本挖掘、图像挖掘等多样化的数据挖掘方法,去捕获信息数据资源。为了保证教学供给内容的匹配化与深层次化、供给内容的精准化,高校尤其应重视3类数据信息的挖掘:一是个性化基础信息资源的挖掘,二是课堂教学境况数据资源的挖掘,三是共享资源与学习资源资源的挖掘。经过此3类数据资源的挖掘,把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输送过去,可以大大提高供给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个性化基础信息资源的挖掘。《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9年公布)对“95后”心理画像、手机购买行为、APP偏好等方面的研究显示,“95后”大学生日均手机使用时长为8.33小时,其中社交用时最长,接近2小时。该研究表明,学生个体数据信息挖掘对了解学生、精准输送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个体信息数据挖掘可通过在高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寝室、校园移动通信网点等装配智能传感器,收集记录供给对象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留下的数据,包括学生在社交网络软件、网购消费平台、电竞游戏、娱乐休闲app上的电子轨迹等,把大学生的性别、身高、性格、爱好、消费结构、行为偏好等画像数据进行归集,再把这些一并纳入算法分析,并为这类数据建模、为每位学生聚类分组,最后根据数据的耦合强度形成图谱,进而有序整合大学生基础信息资源,为每位学生“精准画像”[10]。总的来说,对这类信息的挖掘,有助于教师精准了解学生兴趣、偏好,确定教学内容需求。教师可以依此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供给内容,让供给内容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弥补供给内容个性化、针对性不足的缺陷。

课堂教学境况数据资源的挖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人脸识别等技术,探测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情况并相应地设计课堂关注度分析系统,去处理分析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数据。这一探测分析过程,有利于挖掘出动态的行为图像、动态的境况视频等呈现出的课堂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依据算法等分析系统,形成实时量化的数据,可以方便供给者掌握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在资源的挖掘与归集进程中,它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定向的分析和判别,让教师对供给内容做针对性的调整、改进。此外,教学境况资源的获取、判别,也能作为教学质量管理者质量监控的工具。他们依据教学的动态效果做出指导性意见,再反馈给供给者。如此一来,教师不仅有来自自身、还有来自“第三方”的供给内容调整动力。凭借课堂境况资源信息的获取,供给者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高质量的供给内容,促进课程提质增效。

共享资源与学习资源的挖掘。除以上两类数据信息的挖掘之外,还需要考虑补充丰富多样的思政课共享资源、学习资源。如果忽视供给内容本身的深度性、丰富性与开放性等特性,就无法论及内容供给的精准性。首先,共享资源与学习资源的挖掘只有实现智能化的推送才具有完整价值。各校通过合作,优化高校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让学校之间开放、共享资源,不断完善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把师生互动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数据资源对应不同的客户端。数据与主体关联分析能把平台的资源共享给教师端、学生端、家长端。其次,依托各大高校平台教学与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大数据的互联,可以挖掘优秀的精品微课、品牌公开课、优秀教案、新颖PPT课件、教材章节重难点脉络思维导图、可供下载的党史著作、马列经典文献、海量的教学视频、巩固训练的作业以及国际前沿教育教学理念等资源。最后,要考虑把这些共享资源与教师端、学生端、家长端进行搭桥,用平台内部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化推送。在学生端推送方面,大数据算法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线上线下任务的完成)情况、思想行为轨迹、师生互动、章节考试测评等方面数据信息,给学生端精准地推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家长端推送方面,平台可以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与学习、实践情况,并向家长端推送这些信息,协助家长探明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等,以切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和思想教育管理;教师端推送方面,根据平台数据信息分析呈现的结果,思政课教师可获得教学反馈,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工作的改进,从而实现对每位学生个性化、深度化的精准供给。

3.2 供给方式精准

高校普遍存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全方位、全过程覆盖不足、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从供给方式而言,新时代高校的教学供给方式不应囿于原有供给方式的限制。以往供给方式,忽视了教学供给的多元性与多层次性,忽视了供给内容全方位、全过程的渗入,因而精准供给要充分考虑除课堂教学供给方式以外的隐性供给方式、间接供给方式、实践教学供给方式以及线上教学供给方式等,并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结合、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供给者应考虑把这种供给方式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食堂、寝室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场域,由课堂供给中的知识的讲授、思想的启迪延伸到课下的一次谈心、一顿聚餐、一场户外运动、期团会主题活动、一次校外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无时不在的供给方式。

品牌思政课“深度中国”,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做出的一次极具价值的教学供给方式创新探索。华中科技大学其他专业的教师纷纷走上了思政课讲台,他们每一期选择不同的主题,以专题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供给方式,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供给者的主体多元化伴随着广泛的“借智”,使得“深度中国”思政课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课堂上师生利用“微助教”“微弹幕”等新媒体应用工具去拓展供给方式,学生们可在课堂上以发弹幕的形式让充满个性的表达文字投影在电子屏幕上,并以此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讲”与“聊”的实时互动。这为供给者发现注意力分散、活跃度不高的学生也提供了便利,供给者也可及时针对这类学生做出精准的改进方案。华中科技大学这种“课堂多类型教学形式组合+多元化供给者借智+微弹幕实时互动”的整合型的供给方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同时,也成为精准供给的特色案例。概而言之,精准的供给方式必先散发出一定的吸引力,它作为大学主流课堂教学供给的延伸,拥有宝贵的借鉴性和影响力。

此外,供给方式与供给对象的有效匹配也影响供给方式的成效和精准性。只有实现供给者与需求者密切的沟通互联,才能让供给方式具有“亲和性”,如果供给方式对大学生而言没有“温度”,也无从谈及精准的问题。供给者与大学生可以建立微信群、钉钉群等即时对话渠道。供给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可以精准了解、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精神、思想文化等方面需求,同时依据学生“一手”信息和想法,创新供给方式。例如,供给者能在聊天交流工具上看到确定数量比例的学生的投票结果(反馈结果)——一种呼声很高的直播教学方式,供给者据此可满足学生的呼声,打开直播供给的思路。同时,迅速投入于准备直播支持设备、设计直播教学素材与学习同步直播应用软件等工作中。最后,供给者有序地展开一场直播供给教学,让师生进行全员线上的实时互动。概而言之,这种供给方式的创新,不仅能让供给方式的亲和力大大增加,也能让部分学生消除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

3.3 供给评价精准

供给评价的精准有利于反馈教育教学成果,评估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保障精准供给的有效施行。解决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问题是支撑思政课做出精准供给评价的较为关键一步。实现精准科学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可参考“质量工程”项目(STEM)的评价机制,借鉴STEM教育项目评价体系,精准分析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或流程,并精准把握管理、监督和反馈机制这几个评价维度[11]。这一评价机制包括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结合,可以精准实现评价指标可测量、可操作和可评估(图1)。

精准的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供给“谁来评”的问题。该机制依靠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把党委领导的思政管理者和工作者、思政课供给者、学生、学者专家组、大数据技术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考虑进来,同时把这些多元主体评价的权重系数、多元主体育人测评指标等嵌入分析,精准实现评价主体多样性和评价主体意见反馈的综合性。精准的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评什么”问题,它借助传统评价数据获取方法与新兴大数据技术处理方法结合,深度挖掘教学过程反馈数据、学习者反馈数据、同学和家长反馈数据等多种来源评价数据,同时,精准识别和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并将其整合,确保评价对象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精准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怎么评”问题。它能确定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制定评价指标。传统的评价内容与指标因样本数据不全、评价主体的主观经验判断等原因,使整个评价机制缺乏客观性和实效性。当前,思政课教学供给者主观选择、判断与机器算法分析结合,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的。数据的归集与科学算法是能准确顾及样本的完整性、个体差异性的。精准的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怎么用”问题,它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线上平台,测评学生的能力,再对学生后面学习的内容进行预测,同时它还把斯金纳程序教学小步子原理与机器算法进行结合。从需求者来看,精准评价的反馈功能能动态调整学生数量和难度,让只有达到规定测评结果指标的学生才能进行后续学习,并且还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不间断强化重要的供给内容和思想。从供给者来看,教师依据薄弱章节内容的教学测评反馈结果,可以为部分学生设计需调整的供给内容,不断为学生巩固、强化和调整他们的学习任务。

猜你喜欢

理论课供给精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