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旅游外宣材料英译研究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译语图式英译

王 青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财政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因而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水平直接影响开拓旅游市场、吸引国外游客、传播中国文化的效能。目前,我国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偏差,如选词不恰当、语法错误、文化信息传递不足、存在汉式英语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水平是重中之重。但是,旅游外宣材料中涉及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语句,英译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如何准确恰当地进行英译,是一个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一、旅游外宣材料的特点和英译难点

旅游外宣材料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行文方式、内容与很多其他材料的英译相比,都有着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时造成了英译的困难。

(一)旅游外宣材料的特点

旅游外宣材料主要是对景点、民俗等进行介绍,其中经常出现历史典故、诗词、成语等,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来营造艺术氛围,提升情感张力,在文字内容和行文方式上都有典型的特点。在内容上,旅游外宣材料涉及广泛,包含历史、地理、人文、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内容繁杂,地方特色强,信息量大。在行文方式上,旅游外宣材料往往文化内涵丰富,存在大量的诗词,句式整齐,追求中国文化中的文字艺术。这些都使得旅游外宣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英译有很大的区别。

(二)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难点

受旅游外宣材料独有特点的影响,英译也存在诸多难点,外宣材料中文化因素的英译、文化词的英译都较为困难,再加上行文句式的独特性,英译难度进一步增加。往往由于这些难点,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不统一,且经常出现语法错误、单词英译错误、功能性错误等,甚至出现大量中式英语。

二、旅游外宣材料英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旅游外宣材料是针对普通境外游客,主要介绍人文历史等内容,帮助游客了解旅游地文化,激发游客兴趣的文本翻译。但由于翻译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英译时要注意中外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两个核心问题,以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一)旅游外宣材料中的文化差异

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进而产生文化差异。旅游外宣材料中的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主要体现为宗教历史、地域风俗、审美倾向三个方面。其中,宗教历史是特有的区域性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旅游外宣材料中大量存在[1]。例如:我国的道教、佛教经过了长期的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在英译时要注意中外宗教信仰中不同的价值观,多了解国外的宗教文化,以此来避免英译出现触碰文化禁忌的现象,否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歧义。地域风俗方面,由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国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英译时,译者要注意地域风俗的内涵特征和联想意义,采用适当的英译策略来避免误解。“龙”“喜鹊”“鼠”的中西方象征意义并不同,英译时应当注意补充必要的解释,以便让译语读者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来源。审美倾向方面,中西旅游者对景物的审美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文化讲究人文美,在欣赏山水时特别关注其所承载的人文美,而西方的审美更关注山水本身的自然美,注重景观客观的物理特征而非意境,因而英译时要尽量减少抒情色彩的语句,多从景物本身传达的美感着手。

(二)旅游外宣材料中的语言差异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即便是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语言差异,这种语言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心理习惯。这应引起译者的注意,尽量从语言的表现手法上来译出更容易被译语读者接受的形式。在词汇上,我国旅游外宣材料中会用到大量形容词、成语等,这些词汇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能有效提升旅游景点的魅力和吸引力,但英译这些形容词、成语却存在很大困难。英译时,译者应当注意尽量简洁明了,选用便于译语读者理解的行文方式,而不是生硬地对成语、形容词进行英译,最终影响译文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在句法上,汉英都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旅游外宣材料中的汉语往往强调意境,在主语和谓语上相对较为模糊,韵律感强;而英语强调从属结构,讲究句式的逻辑层次,结构鲜明。英译时,译者便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句法的特点,尽量使译文的结构清晰,加强其逻辑性,而不是一味追求汉语的韵律感和诗意,否则会给译语读者增加阅读困扰,影响阅读体验,更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旅游外宣材料英译策略

(一)从图式理论入手英译

旅游外宣材料中所传递的内容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很多都是新事物。根据图式理论,译语读者在接受这些新事物时往往会与个人已知背景相连接,对新事物的认知结果会受已存图式的明显影响[2]。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图式,从而产生图式冲突、缺乏、错位等现象。如红色,在英语国家意味着暴力,而汉语中有喜庆、幸福的含义,如红事、红娘等。这种图式冲突在英译时必须加以关注。在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中,译者需要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式进行分析,对于具有相同图式的英译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如中西方共同拥有的“钻木取火”图式,可以直译为“Drill wood to make fire”(钻木头生火)。对于存在冲突的图式,则需要灵活处理,通过创造新的图式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如鱼纹,鱼在西方文化中有多种意义,其中多为贬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有很多褒义,如鱼跃龙门、三鱼同首、富贵有余(鱼)等,译者在英译时要注意两者文化间的差异,可通过省译、加注、意译等方式,来表达中国鱼文化的内涵,帮助译语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我国特有的鱼文化。

(二)从功能论入手英译

功能论是国际主要翻译思想之一,功能论将翻译的着眼点集中于译文的功能,强调翻译的目的,在跨文化翻译中有着良好的效果[3]。在旅游外宣材料中,既有记叙为主的部分,又有历史事件,还有神话故事,等等。记叙部分注重历史人物、地理、历史事件的准确还原;神话故事则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既有权威的真实始料,又有乡民流传的民间故事。英译时,译者可从功能论入手,先确定英译的目的和译语受众。外宣材料的英译目的是让译语读者对景点有比较明确的了解。译语受众主要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涉及的译语读者范围和层面极为广泛,并不只限于西方国家和地区。同时,游客对译语的关注时间不可能过长,英译时要充分关注信息的有效传达和特色表达方式的精简。例如:在英译“校尉”这一军衔时,由于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译者可从功能论入手选择相近的词汇代替,译为“Commandant”(指挥官)。再如“博士”一词,在我国古代是学官名,与英语中的“Doctor”(博士)一词所指意义并不相同,同时还有“茶博士”之类的称谓,译者在英译时应充分注意其所代表的含义和文化特征。作为学官名英译时可译为“Court academician(in feudal China)”,译“茶博士”时则译为“Master”(服务员),而不是生硬地译为“Tea Doctor”。

(三)从信息论入手英译

信息论认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干扰原因会影响信息的传播,但要确保信息正确传播,保留一部分的冗余信息很有必要。对于旅游外宣材料来讲,由于其内容特点和行文结构的独特性,信息的正确传播更为困难。在英译时为了正确传达信息,使用冗余信息很有必要。译者应从信息论入手,对旅游外宣材料进行英译,这有助于译语读者更为准确地接受材料所需要传递的信息。在实际英译时,顺利传递信息是首要关注的问题,译者可以充分采用增译、删译、编译等策略进行英译。例如:“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分析其内容,为嵩山的景点描述,存在大量华丽的词藻,引经据点,同时存在多种修辞手法,在英译时很容易出现不解其意或译不达意现象,因此,译者首先要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准确识别和理解互补性词汇,致力于将原文的信息精华用译语表现出来,传达原文所表现的意思,其中的对称结构、修辞手法等对译语读者并没有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方面的影响,可以规避开来,选用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的方法,来传递原文的主要信息。

结语

旅游外宣材料文化内涵丰富,无论材料内容还是行文方式都给英译带来巨大的困扰。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不达标,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在英译旅游外宣材料时,译者应当分析旅游外宣材料的特点,找准英译时的难点,关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根据具体情况从功能论、信息论、图式理论几个翻译思想理论入手,合理采用直译、述译、缩译、删译、增译等方法,使旅游外宣材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能得到较好传播。同时,要切实保障材料承载的信息能准确表达,便于译语读者理解接受。

猜你喜欢

译语图式英译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摘要英译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