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剪纸与宗教的关系研究

2020-01-10刘晓茜古敏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供品傣族佛教

刘晓茜 古敏玲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又保留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傣族民间艺术中的剪纸与雕塑、绘画等都始终在为原始宗教、佛教服务。在原始宗教的农业祭祀、佛事节日活动、丧事活动中,剪纸被制作成各种供品、祭品,用于敬奉神灵、寄托哀思,表达对祖先、对佛的虔诚。千百年来,剪纸艺术与宗教相辅相成,原始宗教、佛教的传播借助剪纸等艺术,宣传自己,剪纸等艺术也在为宗教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承传、创新和发展。傣族剪纸从作品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都折射出傣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反映出民众纯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1]。本文就以傣族剪纸与上座部佛教的关系为例展开分析,以展示傣族剪纸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

一、傣族剪纸在上座部佛教中的作用

(一)傣族剪纸为佛事节日活动、原始宗教的传播服务

上座部佛教宣扬以佛祖为榜样,实行个人修行,信徒个人生前要行善,做好事,捐功德,死后才不会下地狱,升到佛国极乐世界。傣族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人们崇拜寨神,也对农业、自然、灵物充满崇敬之情。丹纳说:“无穷的恐怖与无穷的希望,烈焰飞腾和万劫不复的地狱的描写,光明的天国与极乐世界的观念,对于受尽苦难或战战兢兢的心灵都是极好的养料。”[2]51长期以来,傣族人民就是在佛教与原始宗教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因此,傣族人把赕佛丧葬等活动做得十分隆重,我们看到他们以倾毕生积蓄作家庭摆场赕佛就不足为奇了。傣族的各种民间剪纸艺术、文艺创作、其他祭祀活动等都在宗教氛围中举行。如“董、扎、吊幢和迎风招展凤尾竹相映,佛寺内外、挂灯、吊幢、佛幡”[3]等剪纸作品就是为进行佛事活动而创作的。多种佛事节日活动和原始宗教祭祀需要许多剪纸作供祭品。例如:在对死者的祭祀中,傣族人会对每位死去的亲人立三年的长幡,幡上贴剪纸,多重幡尖也用剪纸装饰。又如:出洼节用的“冬”“扎”剪纸、佛殿中各种小幡、佛灯、佛伞都是用剪纸装饰。再如:佛节摆场上的彩棚、小和尚出家仪式上的彩棚,都有精美的剪纸。

(二)傣族剪纸是赕佛供品中最简洁、明快,色彩艳丽,便宜且易制作的供品

在傣族奘寺的佛殿内,有剪纸制作的佛伞、佛灯彩幡、“冬”“扎”等。在赕佛供品中有果雕(用各种水果雕成的供品,被誉为傣族的立体剪纸)、钱树(缅甸纸币制作)、用缅甸纸币折叠组装成的大型孔雀、马、象等供品;还有木雕、石雕、竹雕、壁画、花瓶、赕给佛爷的各种生活用品(袈裟、伞、水瓶等)和食品。很明显,剪纸与这些供品相比是最便宜的。傣族的佛事节日多,全年仅在四月无佛教节日,其余月月有节,如烧白柴、弥勒佛节、泼水节、出洼节、干朵节、堆沙塔等,这些节都需要剪纸,有时需求量还十分巨大。如在傣族出洼节之夜,需备一支蜡烛、一千个饭团、一千对“冬”“扎”,村民在制作“冬”“扎”剪纸时用凿打法,一次可制作50 层剪纸,这时剪纸的快速制作呈现出明显优势。丹纳说:“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宗教活动正是用简洁明快、便宜且能快速大量制作的美丽剪纸,让信徒易于感受佛教的深层含义。

二、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傣族剪纸

(一)傣族剪纸图案内容与原始宗教、佛教密切相关

由于服务于宗教活动,傣族剪纸的图案来源于佛教本身故事,常有白象、孔雀、马、狮、虎、牛、龙、蛇、鹿龟、神鸟、神兽、塔、亭、莲花、佛教标志图案卐等。例如:白象,经书上说佛陀是六牙白象下凡入胎。在王舍城迦兰陀出土的石柱上雕着大象,视为佛陀的化身。相传白象力大无穷、勇猛善斗,是和平的使者。又如:白马,佛经中说悉达多深夜骑白马出城出家修行,也有白马驮经的故事。再如:鹿,经书中说佛祖修行时接受鹿奶,使体力恢复,精神焕发;也有赞扬鹿王有天地间最高尚的慈善心肠,愿代怀孕母鹿去死的故事。莲花也广泛用于佛像座、奘房柱等处所,象征佛教的洁净清白,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佛经中说佛陀降诞生前曾出现8 种瑞祥之相,其一是池中突然生长出大如车盖的莲花。总之,各种动植物在佛经中都有相应的故事,傣族剪纸图案内容与佛教故事密切相关。

(二)傣族剪纸的形式配合宗教祭祀活动的需要

傣族剪纸的形式多见于围花、团花、角花、罩形物。例如:佛伞实为围花剪纸,佛灯常用团花、角花装饰在普通人的丧事中,剪纸贴在竹子做骨架的冥房上,架在棺材上。冥房屋面贴团花、角花,檐和下座贴围花,棺材侧面分格贴神兽团花,配以角花,棺材下四周贴围花。出丧时,佛爷在前面引路,手中提着白色罩形物剪纸。又如:在出节的晚上,圆月刚升起时,各寨都立长幡,分格贴有瑞、奘房、塔、花、花瓶等,代表人们美好的愿望。在佛爷的葬礼中,有一高约8 米的彩亭,亭下有木轮,亭内放佛爷的棺木,亭两侧各有两根用竹扭成直径粗约6厘米的竹绳,长约140 米,各寨人在两边拉,表达信徒不愿佛爷离去的深情。另外,多重亭顶上和棺木上都有彩色金纸剪的团花、角花和围花。原始宗教的祭祀剪纸是用围花分层贴出呈圆锥形。此外,在农业祭祀时,在用竹子搭的祭台上也会贴上剪纸,插上“冬”“扎”,还有米、香、烛、芭蕉等祭品。

(三)傣族剪纸的风格与宗教长期熏陶有关

傣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倡导信徒与人为善,做好事,修功德。所以,在傣族地区,村民和睦相处,小孩在寨中碰见老人都会问候。村民一家有事全寨相帮,长期以来,形成了和谐友好的良好社会风气。这种温和的气质、精神完全体现在傣族剪纸中,形成独特秀美的风格。傣族剪纸民间艺术服务于傣族原始宗教和佛教,形成美观、庄重的宗教氛围,极大地净化了信徒的心灵,使人愿意行善积德,对傣族社会的安定和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傣族剪纸的保护与继承

傣族剪纸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傣族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佛教节日的摆场或丧事中,彩棚的装饰、冥房和棺材上的剪纸制作是这样进行的:全寨剪纸艺人都围坐在现场,由剪纸高手开剪,其余人根据高手的图案加以变化剪出。这时,许多小孩和对剪纸感兴趣的村民围观,儿孙辈的人在观看和身传中逐渐学到老一辈人的剪纸技艺。一般都是在宗教氛围的熏陶下耳濡目染,自学成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只有非常少数的民间艺人在传授剪纸技艺,傣族剪纸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知名度高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面临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

要走出当前的传承困境,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组织队伍对傣族剪纸的历史、分布情况、宗教习惯、民俗特征、保护现状等展开信息收集,通过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对傣族剪纸进行真实且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艺术图片资料库、数据库、影像资料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视,使之能尽快得到有效的保护[4]。另一方面,授予有影响力的傣族民族民间艺人荣誉,鼓励他们带徒弟传手艺,组织编写教材,联合高校、企事业单位及民俗爱好者共同研究,共同保护。保护工作要静态保护。用科学的方式将傣族民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把整理收集的成果作为文物放进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同时,记录民间剪纸艺人的创作经验、创作过程作品的社会功能相关民俗、历史内涵等。保护工作也要动态保护。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既要保留传统剪纸的形式和内涵,又要有活态创新,根据现实需要创造更多新的剪纸样式,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猜你喜欢

供品傣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蜡制供品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麻生向靖国神社献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