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虚元鉴》对防治癌因性疲乏的理论指导意义
2020-01-10余婷王佳伍谨林唐东昕
余婷, 王佳, 伍谨林, 唐东昕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中医肿瘤传承与科技创新人才基地,贵州 贵阳 550002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普遍困扰癌症患者的不适症状,它是一种非特异性,不可预知的精力衰竭状态,影响患者的行为能力及精神状态,常表现为精疲力尽、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情绪抑郁等[1]。现今对于癌因性疲乏尚缺乏客观的检验指标与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西医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正念减压、心理疗法等方式缓解疲乏,疗效均不显著。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肿瘤症状方面日渐发挥出显著的优势,对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2]。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癌毒久积,正气亏虚,气血阴阳的虚衰,血液瘀滞,气机阻塞,痰湿不化,停留于五脏六腑日久形成虚劳诸症,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3]。《理虚元鉴》为明末医家汪绮石所著,经乾隆年间柯怀祖柯氏整理得以流传至今。汪绮石生卒年及生平履历已无从考证,世人称绮石先生。柯怀祖在序中盛赞绮石之论虚劳“犹仲景之论伤寒,非举一而废百也。”[4]《理虚元鉴》作为我国第一部独详虚劳的书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结合书中的六因学说、三本二统论、从火立论,二守、三候、二护、六节、三禁预防调护论,对癌因性疲乏作进一步理论阐述。
1 癌因性疲乏之理论渊源
中医认为,癌因性疲乏应归属于“虚劳”。癌毒久踞,正气不足,乃形成积聚,《灵枢》中提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说明虚弱体质之人易受邪。《诸病源候论》论到:“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提出因五脏受到邪气侵袭,早期邪气尚且轻微,后期邪实聚集而成积块[5]。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金匮要略》最早提出虚劳这一病名,分析了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侧重调理阴阳、重视脾肾等治疗特色。《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详细地论述了五劳、六极、七伤,阐明虚劳症状发生的原因[6]。《理虚元鉴》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专著,较为系统地归纳了虚劳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脉证治、立法选药等方面,自成一派治虚的理论体系。
2 癌因性疲乏之六因体会
汪琦石先生总结虚劳的病因为六个方面,内因为先后天之因、痘疹之因及病后失于调理之因;外因为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7]。先天性因素主要指先天禀受遗传之精气,肿瘤的部分患者先天精气不足,精少容易体弱多病,素体受邪后较常人耗伤肾精,在原有病理基础上诱发疲乏的加重。后天的病因指七情过极、酒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肿瘤患者患病过后,饮酒和饮食的不节制,情志的不畅使得脏腑功能减退而发生虚劳。病后之因指病后劳倦,正气不复,劫伤肾精而脏腑虚弱。肿瘤患者长期耗伤机体的正气,邪实偏盛而正气虚弱,耗气伤血加重损耗。此外,外感之因如“风、热、湿、燥、寒”等外邪直接侵袭人体,正不胜邪,加速肿瘤患者的病变过程,产生虚劳诸症。境遇之因即七情内损、他乡之怨、贫贱之悲等消极情绪。《黄帝内经》曰:“悲忧伤肺”,悲哀忧伤的极端心情会影响肺脏的呼吸和调息,损伤宣发与肃降功能,不利于气体的交换。五脏六腑缺少外界清气的濡养,则容易气血津液的运行受阻,加重肿瘤患者的疲乏状况。医药之因可泛指手术、放化疗、抗癌药物等毒副作用会破坏脏腑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肿瘤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正气虚弱则疲乏更甚;或者指医者误投苦寒类、攻伐类中药导致药不对证,无法治疗其病理本质,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致气血阴阳虚损,形成虚实夹杂的虚劳病证。
3 癌因性疲乏之从“火”立论
《理虚元鉴》中认为虚劳的发生与火邪的关系密切。虚火,动于气而未着于形之火,即浮越于外的阳气,属于阳虚病变,伏火指的是先动于气,久之渐着于形之火,即阴虚阳亢,伏火乘肺,位于肺叶之下的隐匿之火。肺脏五行属金,火克金,虚火易灼伤津液,火性本性上炎,会引起干咳,咯血,主要是由于肾火衰退,温和的阳气不能滋生元气。肺为金,肾为水,金与水是五行相生的关系,肾水不盈,元阳之火亢盛上犯于肺,进一步煎灼津液及血络。长期以来形成肺肾阴虚,引起劳嗽、干咳,咯血等病症,其发病机制与火邪相关。肿瘤患者本身,由于放化疗的侵袭而形体羸弱,诸脏因津枯血耗而萎弱,受到外邪入侵而生出内火,失去润养耗伤气血阴阳,虚损太过而成癌因性疲乏。
4 癌因性疲乏之“三本二统”论
汪琦石先生总结历代医家治虚经验,发展其独特的治虚理念。先生阐述导致虚劳的脏腑是肺、脾、肾,由此可见,肺在虚劳治疗的地位不容忽视。放化疗之毒邪侵袭娇脏,伴随疾病的进展及病情的恶化,病变可能出现复发及转移,疲乏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先生提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脾和肾位于肺的下部,《素问》认为脾主四肢肌肉,指的是依赖水谷精微的营养而丰满发达。肾生骨髓,骨骼的生长发育取决于补充肾精。此二者与虚劳的发生关系密切,肌肉和骨骼失于润养也易出现行走无力、肌肉萎缩等虚弱症状,影响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书中强调,脾脏不用燥烈之药,肾脏不用苦寒之药,肺、脾、肾三者互相协调,保证呼吸与气血的顺行有助于正气的恢复。注意清金保肺、培土调中等治法顾护肺、脾、肾三脏的协调,可以保障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肿瘤疾病一般易于转移,癌细胞肆虐于人体,癌毒为阳邪,易于化火,火易伤津耗气,易袭娇脏。肺脏主宣发与肃降,关乎全身的气机与津液输布,肺脏功能的异常影响其余脏腑的正常运行。然而虚劳的发生与肺脏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肺脏功能异常容易引起一系列虚劳病症。癌因性疲乏的治疗重在治肺,治肺方可治虚;同时注意兼顾脾、肾两脏。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三脏相生互滋,保肺清金亦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关键。三本谓之治虚之根基,二统谓之关乎肺、脾两脏是也。阴阳本为一体,互相转化,古人重视阴阳的调和,阴虚、阳虚均会令人致病。《内经》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病因根源终究离不开阴、阳的亏损。阳虚久者,必然阴亦虚,阴虚久者,必然阳亦虚。肺脾二统可谓阴阳二统,认为阳虚的本质源于脾,阴虚的本质源于肺。尚且不论自古以来历代医家推崇肾为五脏主导地位的传统理念,重视肺为五脏之天,脾为五脏之母,二者调动乾坤、天地的妙论,肺、脾二气合而生离火与坎水,合称坎离。阳虚专以桂枝、附子等大辛大热之品补充生命之火,阴虚专以六味地黄丸等润养之品滋补生命之水。
5 癌因性疲乏之调护原则
中医治未病思想传承千年,影响深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也渗透到虚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未病先防指身体未生病之前,采用多种固护正气的方式来增强体质以防邪气不定时的侵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7]《理虚元鉴》中也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书中提出虚劳当防患于未然,注重未成之前的调理;另一方面注重既病防变,情志过极、劳逸失度、时令变化等会引起疾病的恶变。关于虚证的预防,书中总共归纳了六节、八防、三候、二守、三禁[8]。癌因性疲乏也应遵循此调护原则,六节意在节制欲望以养精气,节制烦脑以养精神,节制愤怒以养护肝,节制辛劳以养力气,节制思虑以养心灵,节制悲伤以养肺气,避免情志、思虑、劳伤等因累及五脏六腑。八防,注意预防季节时令生变,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而产生的六种邪气。二护主要是注意风、寒之气侵袭肩俞、眉际两穴。三候“当值初春之际,避免木旺导致火性更盛,然后是时令夏季,降雨量更多,暑易夹湿,与热并行为湿热之邪。最后是夏末与秋初交接的时节,此时的致病之气多为伏火,火为阳邪,火性炎上,耗气伤津液,易耗伤肺金。”二守是指肿瘤患者患病期间,需根据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轻重服用汤药,长期坚持加以调养身心,并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疲乏,预防癌细胞的复发及转移。三禁指肿瘤导致的癌因性疲乏为虚劳,虚证的治疗需要禁止以下:其一是燥烈类药物,其二是苦寒类药物,其三是伐气类药物。《理虚元鉴》认为“虚劳之痰,由火逆而水泛,非二陈、平胃、缩砂等所开之痰”,故禁用陈皮、半夏、平胃散等温燥之品;“虚劳之火,因阴虚而火动,非知、柏、芩、连、栀子等所清之火”,故禁用知母、黄柏、黄芩等苦寒之物,而“虚劳之气,由肺薄而气窒,非青、枳、香、蔻、苏子等所豁之气”,故禁用温燥理气类。至于饮食所禁,道理与药汤相同。脾胃虚弱者禁服“椒、胡、茴、桂之类”,烦渴者禁食“生冷鲜果之物”,气滞者禁用“辛辣快利之品”。因此,癌因性疲乏的调护要注意顾护肺之气阴及脾胃功能。
6 结语
《理虚元鉴》的治虚思想内涵深刻,值得后人细心揣摩。肺为五脏的保护伞,可滋润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筋肉骨节等,此书注重肺在虚劳治疗中的重要性。癌因性疲乏的治疗关键也为治肺,根据书中的指导原则,注重清金保肺,金行清化等原则,多用滋阴润肺、降逆理肺之品顾护肺气,兼顾脾肾,改善全身的生理功能,从而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综合改善疲乏的状态。全面认识虚劳之六因论、肺脾肾之三本论、肺脾之二统论、预防调护之八节、三候论等,为治疗癌因性疲乏的辨证求因,预防调护,选方用药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经验借鉴。临床工作者应深入品读和研习《理虚元鉴》,方能合理将书中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