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臣轨》一书中武则天的吏治思想及其历史镜鉴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同体君臣官吏

王 军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武则天(公元624—705 年),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中说“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1]115-118。其于公元690 年登上帝位,共统治武周政权15 年。其为政时期,重视人才,尤其注重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她继承了“贞观遗风”,并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为了规范和整顿吏治,武则天下令编撰《臣轨》一书,该书便成为官员为政的准则和标准。其中的部分思想于今天的行政队伍建设依然有镜鉴作用。

一、重视对臣下的教化与规诫

对当国者来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善于管理和任用大臣。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曾有一段论述:“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作为唐太宗的继任者,武则天对于吏治也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想国家永治,政治昌隆,就必须对臣僚群体进行规诫。为了达到“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的效果,武则天特颁布诏令,撰写《臣轨》,来作为臣僚行事的轨仪和规范。

《臣轨》一书分为2 卷10 章。上卷包含5 章,其章目分别为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下卷5 章为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书中全面而又具体地对臣下进行规诫:以世俗的观念荣辱为本,劝解大臣,要效忠帝王、国家,为政要尽职尽责,做到公正、廉洁、慎密,为人要做到诚信、利人。

二、武则天在《臣轨》中对君臣关系的期望

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武则天期望建立一种合乎理想的君臣关系,即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君臣同体,臣下忠孝的从属关系。武则天对于这种君臣关系的期望,在《臣轨》一书中得以明确、具体又充分的表达。

(一)君臣一心,家国同体

1.延续传统,明君臣义理

《臣轨》的开篇章目中,武则天就努力给臣下灌输一种君臣同体、荣辱相关的理念。《臣轨》一书中,特撰写“同体”一章,来阐述君臣之义与为臣之道,希望借此确立起君臣和谐、休戚与共的君臣关系。武则天向群臣宣示君主与臣子应该是心神与肢体的关系,即“夫人臣之于君也,犹四肢之载于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并因此引出“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用传统的儒家纲常,来劝诫臣下对辅弼君主犹如侍奉父亲,甚至更处于父子血缘关系之上。武则天希望借助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古圣贤义理,强调君臣一体的观念,旨在重构和强化君臣相依的关系。

2.引经据典,以史规诫

武则天还进一步借助历史来强化君臣一心、荣辱与共所产生的效果。她认为,殷商虽有亿兆之民,却是离心离德,这导致了强大的商王朝的灭亡。再观西周,以商王朝西边的藩属之地,却最终争得天下的统治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周室君臣同心同德。因此,君臣之间是一种互信互利的关系。臣子需要对君主、对国家尽本分,能够尽己之能,使国家权力和机构有效运转,以帮助君主监察天下,协理政务。而君主对于臣子则需要信任,做到知人善任,即“臣之与主,同体合用。主之任臣,既如身之信手;臣之事主,亦如手之系身。上下协心,以理国事”。

(二)君臣同体,事君至忠

《臣轨》中构建了一种君臣互相依存的观念。国君的作用在于将权力量才而授,任用官吏。对于官吏而言,所要做的是“忧国恤人竭力于下者,人臣之职也”,即为国家的治理、权力的运行努力。在君臣一体的观念之下,武则天顺势提出官吏需要对君主所尽的义务是“至忠”,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孝”来比拟君臣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将政治关系模拟成亲缘关系,并强调家国一体,以国为家。君主作为国家这个所谓大家庭的“家长”,国土所处之民都有义务向其尽忠,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吏作为君主权力的“枝节”,尤应树立君尊亲卑、先国后家的观念。

在观念之外,武则天也划定了官员对君主尽忠的具体范围和标准。在武则天眼里,所谓“至忠”之臣,要心底无私,对外宣扬君主的善政美德,还要及时对君主进行匡谏,以弥补君主的过失。同时,为了防止君主出现过错而损伤君主的名节和权威,武则天又引用《礼记》中的“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来要求官吏时时刻刻维护君主的名节和威权。在对待国家事务上,武则天要求官吏要无私无欲,不贪图小利,不恃宠骄纵,要不辞劳苦,不邀功名,尽其本心做好工作,不挑易避难,君主有时忘记褒奖也不懈怠,要更加勤勉。在对待国民上,武则天则要求官吏能够“利民”“济民”,做到“大臣必怀养人之德,而有恤下之心”[2]37-41。大臣必须协理万民,体恤百姓的不易,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从而使得君主的统治得以稳固。

三、武则天在《臣轨》中对官吏私德的要求

武则天在意识形态上既明确了臣道观,又构建出清晰的君臣关系。在宏观上阐明君臣同体,臣子需要向君主毫无保留地献出忠心,又具体对官吏的个人品德进行严格要求,体现了武则天对中国传统任人观的继承。在《臣轨》一书中,武则天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臣德,由此可见她对官吏私德的重视。

(一)守道

在《臣轨》中,“道”蕴含着双重的意义。

一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在武则天看来,“道”存在于世间万物,它囊括宇宙、“覆天载地”,无处不在但又不可捉摸。因此,官吏需要体悟“道”之所在,把握时机和规律,应时而动,随机应变。这样既彰显了对君主的忠义,取得荣誉,又能在归隐山林时令人心膺折服。

二是对臣子品德上的要求。《臣轨》中引用《文子》中的“夫道者,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理人。故君臣有道即忠惠”,又引用《管子》中的“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做进一步补充。以“道”之无形入题,告诫官吏,“道”既无形,又实有形,施与己身,则是修身养德,行于政务,则要理事安民。同时又劝诫官吏,应注重“大道”,以此来清心正身力行。这样做事则水到渠成,事君忠诚。

(二)公正

提出“守道”之后,武则天顺势又对官员提出“公正”的要求。为人臣者,就要恪守本身的职责向君王尽忠。而官吏的尽忠和遵守本分就是要合理、公正地运用君王所赋予的权力。在武则天的观念里,“公”就是“忍所私而行大义”,官吏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国家和百姓服务,做到“克己奉公”。在武则天看来,官吏的公正要超过官吏的才能。“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一个有才能的人只有心存公正,才能更好地为君主服务。同时,官员不得徇亲而废公,也不得利用公权来牟取私利。对君主忠诚,不结党营私,同时积极举荐贤才,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同时,武则天又将标准进一步细化,提出“六正”和“六邪”:“六正”,即将官吏划分6 个等级,分为“圣臣”“大臣”“忠臣”“智臣”“贞臣”和“直臣”,“六邪”包括“具臣”“谀臣”“奸臣”“谄臣”“贼臣”和“亡国之臣”。

(三)诚信

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诚信,《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论说。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官吏所需具备的重要品德[3]68-70。《臣轨》中解释诚信说:“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诚信者,即其心易知。”天下之人,都看重诚信。官吏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对上取信于君,对下安抚于民。官吏诚信,那么君臣、臣民之间才能不互相猜疑,“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上下相猜,国政混乱。同时,武则天又警告臣僚:“士必悫信而后求智焉。若士不悫信而有智能,譬之豺狼不可近也。”如果不讲诚信,那么就像豺狼猛兽,不能得到君主的亲近,且在身殁之后留下恶名,为人所唾弃。

(四)慎密

在为人处世上,武则天又提出“慎密”的原则。《臣轨》中论述“慎密”说:“忧患生于所忽,祸害兴于细微。”她告诫官吏,为臣之道,需要谨慎缜密,注重细节,行事周密,因为祸患常常起于细微的疏忽。官吏要想做到周密,就要有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做到“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兆;慎者慎于未成。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4]。

此外,武则天还要求官员在语言上保密,官吏要谨守自己的言语,要保守君主和国家的秘密。她借古人的例证劝告官吏,一定要保守秘密,要做到“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

(五)廉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官之道,首重廉洁。官吏只有廉洁,才能奉守公正,不因利害公,不因私欲而枉法,从而彰显政府的诚信,树立起权威。《臣轨》中说:“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一个守道、廉洁的人,会得到天地的眷顾。因此,作为官吏,应该遵循法度,把廉洁当作为官所需的信条,正所谓“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同时,又以社会道义劝诫臣僚要做一个廉洁的人,保持本性之真、德性之隆。

(六)利人

在《臣轨》最后,武则天以殷殷之语,劝告官吏,要做到爱民利人。利人就是要为百姓谋福利。她这样阐述官吏存在的意义:“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因为百姓没有办法自我治理,因此才要设立君主来负责管理,而君主的精力又有限,因此设立百官来协理万民,治理天下。武则天还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衣食又是百姓得以存活的根本。国家和百姓、百姓和衣食的关系,就犹如鱼和水,人和足。鱼离了水则不能存活,人没了足则不能远行[5]。因此,百姓的状态深刻影响着国家。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如果百姓苦,那么国家也就会削弱。因此,为官者,应该关注百姓的疾苦,应该树立“君子任职则思利人,事主则思安俗”的意识和觉悟。而要做到“利人”,就要注重劝课农桑,引导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要体恤百姓,做到轻徭薄赋。只有这样,官吏才算尽到本分,而国家也才能得以稳固。

四、历史镜鉴:现代视野下《臣轨》艺术的“棱镜”启示

《臣轨》是武则天为了维护其皇权统治而编撰的吏治思想教化之作,其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当时社会制度和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局限性。其中,同体和至忠的臣道观念已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遭到淘汰。即便如此,书中所蕴含的关于吏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可为今天所借鉴。

(一)守道

守道,在今天来讲就是要坚守本分,做好本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向全党郑重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在党的十九大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升为大会的主题。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遵守自己的职责和理想信念,加强自身的政治理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强调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严守组织纪律、严守财经纪律、严守工作纪律、严守生活纪律和严守廉洁纪律。其目的就是加强政治建设,促进官员能够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臣轨》中,“守道”还有变通的意思,即要能提前规划,同时根据实际迅速调整政策,该无为时无为,该有为时作为。现在正在进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日常政务中应该准确把握规律,坚持科学调研,防范不作为、乱作为。

(二)公正

公正是为官者的基本政治素养。公正,就是官员在行政中能够摒除私心、利益等干扰,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优化社会的治理,为政者就要做到公正。

(三)廉洁

廉洁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与活力的重要条件。《臣轨》中指出廉洁是官吏之宝,官员牢守廉洁底线,对于国家,可以政清民和,法行有度;对于自身,又可“守清保身”。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廉洁对于官员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政治道德。十八大以来,我党一直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中央纪律委员会的巡查,就是为了保证干部队伍清正廉洁,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社会公德

《臣轨》一书中所倡导的“公正”“诚信”“利人”等观念,既是对官员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众的要求。中国传统观念中,一直倡导人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提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同时提倡“利人”的观念,利人,就是给他人以帮助、便利,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历史时空成为永恒的价值。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提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社会层面就有“公正”的要求;而在个人层面上,则强调人的“诚信”与“友善”。1 300 多年前的《臣轨》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历史镜鉴。

结语

《臣轨》一书受历史的局限,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同时又充斥着迷信与虚幻。但其所传达的诚信、公正以及清廉、利人的道德思想,成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依然值得我们坚守与践行。

猜你喜欢

同体君臣官吏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聪明的官吏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比较法在《“荷”专题》教学中的应用
一钱斩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