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德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方药举隅*
2020-01-10毛兰芳吴红莉任培培王淼蕾
杨 博,毛兰芳,吴红莉,任培培,张 萍,王淼蕾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汪龙德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汪师长期从事于脾胃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耳濡目染,获益良多。汪师临证时常使用药对,疗效确切。笔者将常用药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常用药对
1.1 芳香化湿醒脾之藿香、佩兰、石菖蒲
藿香、佩兰归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湿醒脾的功效。石菖蒲,归心、胃经,具有化湿和胃、开窍醒神的功效。《本草正义》曰:“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去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佩兰在《黄帝内经》中就被用来治疗脾胃湿热之“脾瘅”。石菖蒲辛开苦泻温通,芳香走窜,不仅可以开窍宁神,还善于化湿浊。这3味药均有芳香化湿、醒脾健胃的良好功效,主要针对湿浊中阻困脾所致的脘腹满闷、纳呆呕恶、体倦神疲、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的症状[1]。汪师认为脾胃之病,以湿邪所致为主,且脾胃运化不利,又会导致湿邪的产生,湿邪停滞中焦就会困厄脾胃,导致多种症状的出现。临床常用平胃散加藿香15 g、佩兰15 g、石菖蒲15 g来化湿醒脾。若湿邪困脾的症状较重,可以加白芷10 g、砂仁10 g。
1.2 健胃消食之鸡内金、山楂、麦芽
临床上焦三仙常被用来治疗饮食积滞。汪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临床,习惯用生山楂、生麦芽,并用鸡内金代替神曲以健胃消食导滞。山楂生用长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则多用于止泻止痢。生麦芽可以消食,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其有疏肝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伴有饮食积滞者。鸡内金是消食健胃的常用药,生鸡内金还能消癥、滑石。《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故其在消食化积健胃的基础上,还可活血化瘀,对于饮食积滞所致的气血郁滞具有很好的疗效。若食积较轻,可以单用鸡内金以消食。以上3种中药的临床常用剂量均为15 g。如果积滞较甚,可以加用莱菔子15~30 g。
1.3 制酸止痛之海螵蛸、煅瓦楞子、浙贝母
此药对出自乌贝散。乌贝散具有非常好的抑酸止痛的功效,加入煅瓦楞子可增强其抑制胃酸的功效。乌贝散是王药雨先生的经验方,主要使用富含碳酸钙成分的海螵蛸以中和胃酸;为解除因海螵蛸收敛固涩所致的便秘,加入浙贝母以解郁散结以通便[2]。临床常用于胃酸分泌过多所导致的烧心、反酸及胃与十二指肠的消化道溃疡[3]。常用剂量为海螵蛸15 g,煅瓦楞子15 g,浙贝母10 g。此外,还可以加入其他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如珍珠母20 g、煅牡蛎15 g等。
1.4 降逆和胃之紫苏梗、旋覆花、代赭石
旋覆花、代赭石及紫苏梗主要用于胃气上逆所致的嗳气、反酸及呃逆等证。汪师认为嗳气的病因病机与胃的气机失调、浊气上逆密不可分,治疗应以降气和胃为根本[4]。虽然呃逆和嗳气的临床表现不同,但二者病机相同,均是胃气上逆所致。紫苏梗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对胃气上逆具有很好的疗效。旋覆花和代赭石的这一药对来自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其性主降,功擅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代赭石重镇降逆,长于降肺胃之逆气。方中两药相配伍以降逆下气,对于胃气上逆的重症,如呃逆等具有很好的效果[5]。临床常用剂量为紫苏梗12 g,旋覆花15 g,代赭石30 g。对于症状较轻的嗳气、反酸,可以单用紫苏梗。此外,也可加用橘皮竹茹汤或丁香柿蒂汤以降逆。
1.5 活血行气止痛之香附、郁金、川楝子或丹参、乳香、延胡索
此组药物主要针对疼痛的症状。汪师认为: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寒凝、食积、痰饮等都可以导致气滞血瘀,所谓不通则痛。气血之间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气滞和血瘀常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常常要两者兼顾,行气活血是治疗脾胃病疼痛的基本原则。在调畅气血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对相关病理因素的治疗。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胃脘疼痛不适,临床常用香附、郁金和川楝子。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三焦经,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本草纲目》[6]谓本品“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是临床常用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对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脘腹胀痛具有很好的疗效。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胆经,主要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的功效。临床常用香附合郁金以疏肝理气缓解胸腹部的气滞胀痛。对于肝郁化火犯胃,脘腹胀满灼痛不适者,临床常加用川楝子。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等经,具有行气止痛、疏肝泻热的功效。《本草纲目》[6]言其“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临床常用剂量为香附10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如果疼痛剧烈且痛处固定,或有针刺感,多由瘀血停滞所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临床可用丹参饮加减。汪师常用丹参15 g、乳香10 g及延胡索12 g以活血化瘀止痛。丹参、乳香和延胡索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丹参为活血化瘀的要药,对于血瘀所导致的心腹疼痛、癥瘕积聚具有很好的疗效;乳香和延胡索均可活血止痛,且延胡索是常用止痛要药。三者合用,功擅活血化瘀止痛,对于血瘀所致的心腹疼痛、痛有定处具有很好的疗效。
1.6 温中散寒之小茴香、淫羊藿
饮食水谷入胃,均依赖于脾阳的运化,而脾阳的充足与否,又与肾阳是否充足密切相关。素体阳虚、饮食生冷是中焦虚寒最常见的病因,临床可见脘腹冷痛胀满,疼痛得温则减,遇寒则甚,常伴有腹泻,大便不成形,甚则完谷不化,手足不温。汪师在临床上对于中焦虚寒,不仅重视温运脾阳,谨遵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还重视温补肾阳,温脾与温肾之药一同使用。临床常用小茴香与淫羊藿,并可兼用温中散寒止痛的桂枝、干姜,或者助阳燥湿止泻的吴茱萸、补骨脂等。小茴香性味辛温,不仅可以入胃经理气和中,还能补火助阳温肾,适用于中寒气滞所致的脘腹冷痛胀满。淫羊藿性味辛甘温,入肝、肾经,是温补肾阳的常用药物,常被汪师用于脾肾阳虚证,以温肾阳暖脾土,治疗中焦虚寒。临床常用剂量为小茴香20 g,淫羊藿12 g。对于中焦虚寒所致的疼痛,常用桂枝与干姜配伍。桂枝性味辛甘温,功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临床可以用于中焦虚寒腹痛,代表方为小建中汤。干姜性味辛热,入脾、胃等经,既能散中焦的寒邪,又能温补脾胃之阳气,是温中散寒的要药,对于脾胃寒证,无论虚实均可使用。如果中焦虚寒并伴有腹泻,常以吴茱萸与补骨脂合用。吴茱萸和补骨脂联用出自四神丸,四神丸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的经典方剂。补骨脂擅长补火助阳,且能收敛固涩,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吴茱萸不仅可以散寒止痛治疗脘腹冷痛,还可以助阳燥湿止泻。补骨脂和吴茱萸联用对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有很好的疗效。
1.7 润肠行气通便之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炒莱菔子
便秘,临床以大便周期长,或大便干结难出,或排出不畅为主要表现。汪师认为其病机以肠燥津枯、气机郁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为主,治疗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濡养脏腑、恢复其生理基础为主,另一面以行气导滞、健运其脏腑功能为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临床常用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和莱菔子为基础方。郁李仁和火麻仁均性味甘平,不仅可润下通便,还可滋养补虚,为临床常用润肠通便药物。全瓜蒌性味甘寒,也能润燥滑肠通便,并可以宽胸利气,调畅气机。莱菔子性味辛甘平,功能行气消食除胀,尤其以炒用作用更佳。《本草纲目》[6]言:“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炒莱菔子合用,润肠通便,行气导滞,不仅能滋养脏腑养益其生理基础,还能利气以恢复“六腑以通为用”的生理功能。临床治疗时需注意辨证:若肠燥津枯较严重,可加用五仁汤;若久无便意或大便不干却排便不畅,则以行气导滞为要;若气虚、血虚、阳虚等,均可加入相应药物。汪师认为:①便秘临床多见,治疗上不能妄用大黄泻下,因其虽一时见效,但最后可能会加重病情。②便秘多与患者生活习惯相关。除临床用药外,还要叮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临床常用方剂
在临床方剂的选择上,汪师强调辨证论治与抓主证相结合。若脘腹胀满不适,或恶心欲吐,不欲饮食或纳差,舌苔白厚,常用平胃散加减。若舌红苔黄腻,并有口干等热象时,方用三仁汤或清中汤加减。若脘腹胀满,或伴有两胁胀痛不适,或平素易怒,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主诉以心下痞满较甚,其他症状不明显,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若脘腹满闷,或胃痛绵绵,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常用香砂六君子加减。若以脾胃虚寒为主,可选用建中汤类。伴有心血虚的表现如心悸、失眠等症状时,常用归脾汤加减。若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见便溏泄泻,则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见有头晕、疲乏较甚的清阳不升的症状,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咽中异物感,并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若呃逆、嗳气、反酸较甚,常用旋覆代赭汤加减。若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口气,烦渴易饥,常用泻黄散加减。若脘腹痞满,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3 病案举例
3.1 胃痞病
患者,男,19岁,2019年2月12日初诊。主诉:纳差消瘦,嗳气频作3月余。近3个月来,食欲减退,不欲饮食,体质量减轻十余斤,饭后嗳气频作,偶有反酸,口干口苦,双上肢反复皮疹并瘙痒不适,夜间眠差,白日疲乏思睡,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病,证属痰热中阻证。治宜清热燥湿,化痰消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黄连6 g,法半夏12 g,竹茹5 g,陈皮12 g,厚朴15 g,苦参10 g,旋覆花15 g,代赭石30 g,蒲公英15 g,广藿香15 g,佩兰15 g,石菖蒲15 g,苍术12 g,连翘10 g,白芷10 g。7剂,1 d 1剂,水煎500 mL,每日早、中、晚饭后1 h温服。2019年2月19日复诊:嗳气明显减轻,饮食较前好转,仍时有反酸,舌质红,舌苔略厚腻。于前方调整黄连用量为10 g,加海螵蛸15 g。继续用药7 d,服法同前。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此患者以痰湿内蕴化热、困碍脾运、胃气上逆为主,故在运用温胆汤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化湿醒脾,降逆止嗳。方中使用藿香、佩兰、石菖蒲、白芷以芳香化湿醒脾,苍术、厚朴以健运脾胃,旋覆花、代赭石以重镇降逆,苦参、蒲公英及连翘以清热,并用苦参、连翘以疏风止痒。
3.2 胃脘痛
患者,女,44岁,2018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上腹部灼痛不适2个月余。患者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饭后上腹部灼痛不适,伴有反酸、嗳气,自觉恶心,口淡乏味,纳呆不欲饮食,常有头晕不适,眠差易醒,大便2~3 d 1次、偏干,小便可,舌红,少苔,脉细数。14C呼气试验结果示阴性。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胃阴不足证。治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给予自拟方,处方:北沙参12 g,玉竹12 g,石斛10 g,鸡内金15 g,山楂15 g,麦芽15 g,海螵蛸15 g,煅瓦楞子15 g,浙贝母12 g,紫苏梗12 g,旋覆花15 g,代赭石15 g,陈皮12 g,厚朴15 g,炒酸枣仁12 g,炒柏子仁12 g。7剂,1 d 1剂,水煎,取汁500 mL,早、中、晚饭后1 h温服。2018年12月11日复诊:上述诸症较前缓解,仍有舌红少苔。于原方加生地黄12 g、南沙参12 g、麦冬12 g,继续用药7剂,服法同前。2018年12月29日三诊:诸症缓解,睡眠可,自觉疲乏,舌淡红,苔薄白。原方去北沙参、生地黄、南沙参、麦冬、代赭石,加黄芪50 g、白芷12 g。继续用药7 d,服法同前。随访两个月,诸症缓解。
按 此患者胃阴亏虚症状明显,纳呆不欲饮食,若开始即用大剂量滋阴药,恐过于滋腻碍胃,故用少量滋阴药配伍健胃消食药及行气药,以补疏结合,再配伍其他药物来针对兼症。首诊后患者诸症好转,且未见碍胃征象,故加用滋阴药物以滋补胃阴。胃病患者多食欲欠佳,若服用药物过多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食欲,故服药应多次少量,宜于饭后1 h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