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书文教授从汗证论治心病临床经验

2020-01-10范铁兵李运伦丁书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阳自汗心病

范铁兵,李运伦,丁书文

丁书文教授系全国首届名中医,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提出心系疾病热毒学说,将抗疟中药引入心病治疗中,同时指出心病合并汗证表现者,应以汗证为心病辨证论治的要点,从汗证论治,参见他症,见微知著,调其阴阳,疗效显著[1-3]。汗证是指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司所致异常汗出的一种病证,可见于自汗、盗汗、战汗、脱汗等[4-5]。现总结丁书文教授从汗证论治心病的经验,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丁书文教授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

1 汗与心生理密切相关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明确指出心在液为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谓:“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这表明,汗液、血液同源,与心密切相关。心藏神,“汗为心之液”,汗液的分泌需要心神的主宰,“心为汗之枢”[6]。《医宗必读·汗》谓:“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温病条辨·汗论》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表明阴精是汗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汗为心之液”,汗与心关系密切。

丁书文教授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汗液的生成有赖于阳气的温煦与阴精的滋养,诚如《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同时丁书文教授指出,汗液的分泌与心密切相关,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脉,津液与血液可以相互转化,为“津血同源”,津液是汗液的物质基础,“津汗同源”。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汗液的容热性强,汗液分泌有助于散发体内热量,维持人体温度的平衡[7],汗出尚受神经调控,当紧张或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出现心跳加快,腹腔内脏及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致使出汗或出汗增多,此种汗出与散热无关,表明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可影响神经功能而导致汗出,这也表明汗出受心神的调节,与心密切相关[7-8]。

2 汗证与心病相互影响

2.1 汗证可影响心的生理功能致心病 汗液与津液、血液关系密切,均来源于人体之阴精,在阳气的温煦与固摄下维持玄孔的正常开阖,使汗出有常。丁书文教授认为,汗出过多,气血随汗外泄,耗损心之阳气与阴血,可致心(阳)气亏虚,心(阴)血不足;心气亏虚则心无所主,心神失守,可见神疲气短,心虚胆怯,心悸易惊,自汗等症;心阳不足则失于温煦,卫外不固,汗液自泄,汗出过多可致心阳暴脱而见危候,可见心悸,脱汗,畏寒肢冷等症;心气亏虚、心阳不足皆可致汗出,汗出耗损心气心阳,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心(阳)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心血瘀阻,脉道不利,可见心前区刺痛、绞痛,大汗出等症;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扰动心神,可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亦可见虚火内扰,逼液汗出,多以盗汗常见;心血虚则心神失养,血脉不充,可见心悸、失眠、眩晕、健忘、面色无华等症,若进一步发展可致心阴虚。

2.2 心病可以汗证为疾病的主要症状 阴阳气血平衡是维持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的保障,而心为君主之官,在液为汗,与汗关系密切。丁书文教授认为,心之阴阳气血失于平衡,势必影响心之液,出现汗出异常,临床可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心病;心(阳)气亏虚失于固摄、推动,则津液外泄,可见自汗、脱汗,亦可导致血行迟缓而见血瘀,心胸疼痛而汗出;心(阴)血不足失于濡养,则心神不宁,虚热内扰,可见盗汗。曾紫微等[9]采用益气温阳、滋阴止汗法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汗证病人25例,治疗7 d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余希文等[10]采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汗证55例,治疗10 d后病人汗出症状及心功能显著改善,运动耐量明显提高。

3 心病伴见汗证的治疗

丁书文教授针对心病伴见汗证者,以汗证为辨证论治的要点,在汗证减轻的同时,心病症状也会相应减轻。传统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丁书文教授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论有失偏颇,诚如《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辩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指出汗证病机应以“阳加于阴谓之汗”为基础,这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汗与盗汗。基于对此病机的认识,丁书文教授针对以盗汗、阵发性燥热汗出、自汗兼盗汗为主症的心病病人,喜用当归六黄汤治疗,认为该方配伍正合邪热炽盛、“阳加于阴”、表失固摄、津液外泄之病机,谴方用药重视天人相应,如自汗见于春夏者,动则汗出,多加大黄芪剂量益气固表,辅以浮小麦收敛止汗,或合方应用玉屏风散;自汗见于秋冬,见周身疼痛者,多配伍桂枝、白芍调和营卫[4]。《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尚有“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的记载,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汗证的先河。丁书文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承袭王清任活血化瘀法治疗汗证的特点,治疗心病汗证时配伍活血化瘀之品,临床疗效显著。

4 验案举隅

病人,女,60岁,主因胸闷气短2年,加重4 d,于2015年5月15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现病史:病人2年来感胸闷气短较剧,常伴心慌,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丹参滴丸效果不佳。近5 d症状加重。现症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心悸较剧,伴有明显盗汗,下肢乏力,口渴喜饮,偶有头晕头痛,纳食正常,眠可,二便调。舌质黯,苔薄黄,脉沉细。既往史:冠心病史2年;糖尿病史5年,现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良好;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60/90 mmHg(1 mmHg=0.133 kPa),服用硝苯地平治疗。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率90次/min,心肺听诊(-),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ST-T改变。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水亏火旺证;盗汗;消渴;眩晕。西医诊断: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处方:黄芪45 g,麦冬30 g,五味子9 g,川芎15 g,冰片0.2 g(冲服),野葛根30 g,生地20 g,当归9 g,泽泻30 g,黄连12 g,水蛭6 g,元胡15 g,知母15 g,黄柏12 g,炙甘草9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胸闷、憋气、心慌明显减轻,乏力不明显,偶有头痛,仍盗汗,下肢麻、凉,咽干,纳眠可。舌黯,苔薄白,脉细。守方续服14剂。三诊:诸症基本消失,ST-T改变较前显著好转。随访诸症未复发。

按:病人老年女性,基础疾病较多,但血糖及血压控制尚理想,唯心电图异常,存明显胸闷、气短、乏力症状,且舌质黯,此皆气虚血瘀之象,为年高久病,正气内亏,气虚鼓动无力,血瘀脉中,血不养心所致。病人尚有明显口干、盗汗、心悸,为气虚生化无权,阴液生成不足,水不制火,心火独亢,扰乱心神及血瘀痹阻所致。丁书文教授针对病人临床症状,以益气活血、滋阴清热、止汗为法。方中效仿生脉散之意,用黄芪取代人参,配伍麦冬、五味子、川芎、水蛭、元胡以益气活血,且配伍活血化瘀之品有承袭王清任活血化瘀以止汗之意。病人口干盗汗显著,丁书文教授认为此为阴虚火旺,水不制火,阳加于阴之象,配伍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方中大剂量黄芪配伍黄连、黄柏、生地、当归,便是效仿当归六黄汤之意。全方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滋阴降火,敛汗的功效。

猜你喜欢

心阳自汗心病
标点符号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老人心病难消除 法律服务来协助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
西红柿的心病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