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使命与担当

2020-01-10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共情高校学生辅导员

宗 琪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句容 212400)

1 高校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使命与担当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信念。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首先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具备马哲素养有:形成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目标,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用什么样的马哲观点将问题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强化对马哲基本知识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养成爱学习、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技能,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精通它的使用方法,将马哲中的智慧内化于心从而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客观与科学的指导,树立正确的育人信念。[1]

(2)以人本理念培育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概念,实施人文关怀的主体需要具备人文关怀能力。高校辅导员实施人文关怀需要遍及以下方面:思想政治中的人文关怀,即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具体包括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班级建设党委建设与团委建设、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等方面;素质培养中的人文关怀,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巩固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与创业指导培训。总之,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不管是对辅导员自身还是对高校学生都意义重大,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全面进步与全面和谐,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以提升共情、反馈、理解能力完成辅导员育人担当。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决定着辅导员的基本认知、思维动态、情感路线与语言表达。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反馈能力、理解能力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全面系统,加强对该整体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并着手进行:发挥具有共情认知能力教育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教育时效性的提升,教育主体要有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理解心、创新意识与认知能力,尽快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并加快了解学生在新时代发展下的新特点;共情教育主体要开展多样性的共情教育活动,运用多样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与人际关系的探索;构建提升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实践基地,唤醒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使命,充分调动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密切与学生的日常交往,通过创造理解与共识的教育网络来打造情感性交互的教育环境;完善共情反馈能力的系统构建,通过建立共情反馈机制、畅通共情反馈渠道、创新共情反馈方式方法来进一步促进系统的完善。

2 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机制中的使命与担当

(1)协同育人机制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三全育人”大形势的推动下,探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发挥发挥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共同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取得最大进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由以下几方面决定: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有共同的工作对象与目标,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高校学生,都赋有引领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能够相互借鉴帮助,专业教师的工作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功底扎实,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更偏向理性,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同频共振;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分工能实现互补,辅导员的工作集中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身体素质等方面,而专业教师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两者的工作都是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两者要搭建协同育人的工作平台,用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2]

(2)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建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准入机制。对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的设立有利于规范辅导员的选拔标准,对提升辅导员的整体队伍素质与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重大意义。高校在进行辅导员的选拔工作时必须对辅导员的学历背景、专业标准、任职经验、资格证书的取得等方面有明确的条件,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化水平与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培训制度与培养制度。对辅导员的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与针对性,对不同的职业模块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辅导员的对象也要具体划分为高层、中层与低层,培训形式上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既注重理论学习也注重能力培训,把长期短期定期随时培训等方法结合起来,用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责任意识。

(3)建全高校辅导员职业体系发挥务实精神。建立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评价体系建设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推进高校辅导员的流动化建设,使辅导员将自身的有效实力融入到高校整体事物的推进过程中,针对高校辅导员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激励与评价机制,将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与晋升、职称评选、奖惩、待遇结合起来,比如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的有益经验,将参与培训与轮休后的高校辅导员推荐到企业部门或者社会团体挂职锻炼设立工作科研基金,选取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参与职级晋升与国家补贴,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津贴补助,对考核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要立即劝退或者解聘;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效果考核指标,将高校辅导员的行为、反应、学习等融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设计必须从高校辅导员的建设实际出发,并结合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与任务要求,实现软硬虚实结合并有效互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取得实效性进展。[3]

3 职业化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使命与担当

(1)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当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高校的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高校的教学定位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都在发生改变,因此也应该对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做好这一角色定位工作才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逐渐深化、中外交流日益增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渐趋完善,高校辅导员角色与功能越来越多,辅导员管理工作更加广泛、角色定位更加多样。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承担的角色主要有: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就业指导者。从政策总的角度来说,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与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调研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在机理。辅导员要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首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关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即辅导员在从事高校工作中对“我是谁”与自身所从事工作的一个认识。这是辅导员对自身角色与工作角色的深刻定位,比如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则会给出一个正面的评价,这表示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自我满足与自我欣赏。“满足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本动力,辅导员开展辅导工作带来的工资待遇、工作能力、职业地位等的心理满足感是辅导员身份被尊重的一种信息需要。“提升能力”是职业认同的关键部分,如果辅导员不能在工作中得到根本能力的提升,那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也会降低。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验中提升对职业的理性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联动中提升职业认同,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升职业认同。

(3)高校辅导员专家化的内生动力。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实效性的进展,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专家化的探索,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同时也是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积极回应。为了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思考: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让辅导员热爱工作、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做好高校学生的引路人;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建立专业的辅导员团队,提供思政教育、法制教育、社区管理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切实帮助高校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促进辅导员能力以及素质的职业化,即对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及素质严把关口,完善职业发展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着力培育高校某个领域的高校辅导员骨干。[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需要树立引路育人的使命,主动担当新时代的号召,在常规管理工作中以马哲思想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共情、反馈、理解能力;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把握新时代下的新要求、新思路、新方法,主动回应新时代的号召,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地走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共情高校学生辅导员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