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道的社会学思考和研究
2020-01-10杨丽佳
杨丽佳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贵阳 551400)
0 引言
孝是特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结,是一系列特定模式组成的社会角色,其能够反映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及类似身份的行为期望,实践中子女和类似身份者都根据自己的角色领会,以及相关情景定义自身的角色扮演。例如孝中的子女在行为上有特定规范和模式,孝的内涵极其丰富,其约束了行为模式,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完整诠释,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由子女向父母的流动。
1 研究“孝”的重要性及意义
我国文明和世界文明进程中,孝在发展进程中始终有三个基本特性,如孝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以及人类文明长河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作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孝不仅成为天地自然的天性,更是宇宙中最高的至理。因此积极研究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增强,中华文化中孝的地位逐渐提升,纵观我国历史,如两汉时期佛教和道教尽管在具体观念上有所差别,但是极力主张和倡导孝道都是始终如一的方向。在政治生活地位中,现代学者喜欢以孝治天下,历代王朝以孝进行德治。纵观现代学者,以及政治生活中孝的地位,可以窥探出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大多数的人比较认同和重视孝道,在日常生活中,孝道也赋予个体行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评价孝道的重要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转变,目前当代人生活中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尤其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对孝道的研究也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新时期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出现,使得孝道有着全新的解读,积极研究孝道有助于更好的解读中国文化和社会。总之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层面,以及理论伦理行为微观层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积极研究孝道,在新时代特点的文化背景下,希望积极的研究有助于社会伦理的创新。
2 孝的内涵及社会学思考和研究
2.1 孝的内涵
从古代字书和经典文献的注疏中,孝散见于经典文献及部分源自或直接征引字书的解释,大致来说理解“孝”字主要有以下几种孝,可以进行统称如父母、亲爱父母的情感、畜、养、顺,利亲、美德之通称。天然情感的存在也在孝的内涵中,无论是先祖留下来的孝道,还是在儒家思想架构下的孝道,孝都不仅仅是自然情感的展现,更是社会发展中提升到“礼”的规范层面,孝可以展现出一些层面的内容,如“学会感恩”或“知恩图报”,这也是一种孝的体现。所谓报恩更是孝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底线,有这样的底线才是人之所以为人,只有懂得感恩并懂得报答才能体现人格价值。
2.2 孝的社会学理论思考和研究
2.2.1 从理论角度来窥探孝的社会框架
如《孝经》为核心来寻求孝建立的社会学框架,可以看出该书基本上继承了孔子关于孝的理念,它是关于“孝”之理论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孝”之道也是历朝历代学者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如《孝经》本身也在构建社会方面提出了孝的设想。从“孝行” 方面则主要从教化层面来看,判定孝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还要在实践中找寻孝的内在价值。
“孝”也大致经历了从宗教化向道德化的转化,儒家思想中一些尊老敬祖而举行的祭祀活动,以及教化民众和培养民德的一些行为都将归纳于孝的表现,另一方面政教合一的社会运行体制,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儒家孝道的教化策略是从天下推向国家,由国家的意愿向家庭内部的灌输,这样的灌输能够使得民众更于接受,这样的思想行为能够从单个家庭出发,从家庭内部成员的本身出发,最终再回归于国家的治理方向。儒家的思想根植于民心,民心所向才能长久。儒家所要表现的孝道其也展示出了孝也是自热秩序,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所在,逐渐地将孝转化成一套大一统的秩序,形成和谐规范的儒家孝的规范,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引领下,所谓由孝而兴的“教”,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构,实现民众的教化,最终带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形成社会制约,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2.2.2 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孝
孝道能够以道德的方式从微观到宏观建立起情感化的社会模型,这样大大降低了社会治理中的运行成本,能够将社会推向家族化、伦理化、温情化、网络化与权威化,从而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状态。社会实践的文化理念中我们发现,同情心或同理心来运行国家治理,相比较来看就会更加的顺应民心,更加地扎根于民心,反向的也会促进社会建构。人关系中从社会秩序向政治秩序的转换,体现了儒家孝的丰富性,也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了孝道,一些学者的孝道研究也从生理、心理直至社会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含义,不断地继承的基础上延续先辈遗志,从而从整个家族直到为国家增光添彩。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我国的儒家思想是整个社会运行伦理的核心,其中孝是核心概念,例如报恩、知恩图报也是社会运行的原动力。从道德角度来看孝,其有着“孝者,隆于报本,得此而后家庭蒙养乃有所施,国民道德发端于此,且为爱国之义所由导源”,这也是“报本”的关键所在,更可以窥探出恩情是最为天然性的实质所在。孝可以将其价值归根于个人情操的方向,将孝做为德之根本,之后在构建伦理关系并重铸社会之关系。从传统儒家学说来看,其将个人的道德逐渐提升到社会的道德,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在构建社会秩序上更加的深入潜入人心。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期望子女的恩情,也期望子女的回报,期望其获得社会地位做出成就,也期望其在社会闯荡中得到贵人的相助,这样的恩情和恩义也能改变人的生命轨迹。
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正如《礼记·曲礼》上说的“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以及传统儒家的“贵”之“德”经历了儒家的运行,实践中更是通过“报”才得以运行和开展,这就是所谓的有“感恩”再有“戴德”。孝能够关乎一切事务最终能够达到知恩图报的结果。社会行为的根本在于恩情,从私情出发为公情作为基础,逐渐开展一些社会关系,如恩人、贵人、恩师及恩惠、恩典、恩义、恩泽、恩爱、恩宠、施恩、开恩等,这样的社会情感逐渐构建了社会的关联关系,这样的情感运行使得每个家庭道社会都在以恩情为主导构建和谐的社会关联关系。
3 近代以来孝的发展及对策
3.1 孝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我国近代史的革命发展历程来看,一系列革命最终也是要解决人的束缚,需要人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尤其是在暴风骤雨的革命变迁中,文学工作者以及革命先烈都必须呐喊倡导和平社会的新思想,倡导男女平等,只有在冲破传统的伦理束缚,才能开启新思潮和新思想。新时代下的我国孝之道,不仅成功的推进了我国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更加地促进了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民族团结与发展,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全新发展方向,更随着世界发展的变化,世界格局的变换趋势,儒家“孝”更能起到引领与延伸,更能促进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与开拓。
新科技技术革命的全新洗礼,使得我国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开放,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孝之根本,对孝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对孝之研究与展望,在一定意义上是科学生物的使命,更是让人在观念上脱离思想的束缚,走进全新和崭新的世界。总之“孝” 秉承着传统儒家的思想体系,同时延伸到整个中华的精神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其规范着我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我国社会更需要继续沿用“报效祖国”“感动中国”来激励民众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3.2 当代社会孝道文化的传承对策
《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代社会发展中孝道文化崇尚对人格品性的塑造,注重孝引领的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这其中孝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社会孝道文化的传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人格、品性的修养,其次是关爱父母、尊老爱幼,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最后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情感,加强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从而才能真正地缓解老龄化的压力。新时代下,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对传统的孝进行辩证的发扬与摒弃,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积极地发挥好传统孝道的引领作用,取其精华部分并构建高尚的道德体系,才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新科技技术革命的引领,我们必须将传统孝道理论进行转换,将其转换为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现代道德,只有将其不断地充实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才是方向。传统孝的理念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现代社会积极地发挥好孝道能够提升家庭成员的基本素质,缓解亲子关系并充分地促进和谐,这都需要充分发扬其“孝亲”“敬长”的精神,促进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通过报效实现了“社会共情”。当然,当今社会以及每个家庭都能够通过“孝”实现命运的共同发展,通过“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孝”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也能够饱受各个历史阶段的风雨洗礼,也能够承受现代意识的冲击,逐渐保留自身的意识之底色,从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其所独有的精髓。本文仅仅从“孝”的实质出发,窥探儒家学说中孝的观念,融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变迁,探索其历史的变迁并继续延伸到影响社会的发展,未来我们更要秉承“孝”的理念,继续开拓全新的和谐社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