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下研讨式教学在翻译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2020-01-10陶源
陶 源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4)
0 引言
2018 年1 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强调了“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国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内容为依托,以过程为导向,以协作为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对外语教学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研讨式教学模式(Seminar teaching)融合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就某一学术理念进行学术交流,以互动和研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翻译论文写作”是国内外许多高校翻译专业的大学四年级必修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学术规范、应用翻译理论撰写论文。但是由于学生论文阅读量不足,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论文写作质量不高。此外,目前国内外社科论文写作教材偏重于普遍性的论文写作(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介绍,缺乏针对某一专业论文写作(ESAP, English for Special Academic Purposes)的教材和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翻译论文写作”课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教师讲授基本学术写作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讲解翻译领域的最新论文。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符合教育部三个“一流”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1 研讨式教学在国内外教学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Seminar 一词起源于拉丁语seminarium,意思是“适于播种”。研讨式教学起始于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院(academy),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被视作是研讨式教学的早期雏形。1737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J. M. Gesner)首次将研讨式教学引入大学课堂,19 世纪柏林大学正式以“教学与科研将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式教学。20 世纪开始,研讨式教学在欧美知名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院中普遍采用。[1]研讨式教学法引入中国后,也在很多高校中逐渐推广,近年来这种教学在国内外高校有向本科低年级阶段推广的趋势。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并关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从学生能力的发展来看,Hubackova[2]认为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研讨式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的清晰度。李妍[3]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尝试线上学习+线下探究、论坛交互+例会研讨、协同创作+反思总结的混合学习模式。Cohen[4]认为研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术技巧能力,应当从大一阶段开始实践。此外,研究发现研讨式教学效果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作用。胡晓红[5]认为教师采用指向问题的探索性教学、围绕自主学习而展开的研讨式教学,追求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研讨式教学主要应用于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阶段,旨在促进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但是对翻译论文写作教学的应用尚不多见。
2 研讨式教学在“翻译论文写作”课程中的研究设计
本文从2019 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所在高校翻译专业大学四年级的“翻译论文写作”实行研讨式教学。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学生能否并将研讨中的发现应用于自己的论文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对研讨式教学进行评估?
由于多数本科学生对学术论文写作并不熟悉,教师在教学中采取“70%教师讲授+30%研讨式教学”的方式,在为期8 周的课程中,教师将课程分为论文摘要、引言、正文、结论等八个主题,详细讲解学术写作规范、论文结构要素、写作方法等内容。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在教师讲授之后,在课堂上介绍一篇论文的框架结构,之后以相同主题分析国内CSSCI 和国际SSCI的翻译学论文,全班同学共同研讨,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实现研讨式学习。
研讨式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教师首先根据翻译理论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查找前沿学术资源的方法。学生在课前查找和自己研究方向相符的论文,小组讨论论文内容,在课前将查找的论文发送到邮箱中,便于其他同学课前阅读并参与研讨。之后,教师讲授本章主题内容后,学生在15 分钟的发言里介绍一篇论文总体结构,分析论文的摘要、引言等内容。其他同学对论文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研讨按照参与程度、研讨中的贡献以及研讨的深度进行评价,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学术写作相关练习,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3 研究发现
经过八周的翻译论文写作学习,96.2%的同学对研讨式教学的效果表示满意。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课前准备论文研讨的平均时间为3.5 个小时,远远高于传统学习方式的预习时间。研讨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以及学习资料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建构式学习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输入,促进学生以建构式学习了解论文的组成部分、内部结构和写作规范。其次,学生通过协作式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相互分享学术资料、交流学术观点,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学生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对论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批判性思维,最终总结自己选题的文献综述,建立论文结构,实现深度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改变。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充分准备,从讲解论文、组织研讨、提出反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效评估,使研讨式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支架作用,例如提供清晰的指导,减少学生的疑惑,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教学资源聚焦学科前沿,更有针对性。教师在研讨式教学中将讲授的学术写作共性和学生查找的专业论文相结合,以学生查找到的翻译专业SSCI 和CSSCI 论文作为学习资料,使得教学资源更具针对性。
4 结语
本文尝试在本科高年级阶段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教师启发学生以发现式学习分析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建构式、协作式学习以及深度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了保证研讨式教学的参与度和研讨深度,教师需要发挥积极的支架作用。课堂上引导研讨,课后对学生的研讨进行评价,研讨式教学通过对翻译专业领域的前沿论文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研讨式教学中,部分学生英语论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促进学生参与研讨的广泛性和深度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