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2020-01-10孙鲁霞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孙鲁霞 张 雷

([1]湖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2;[2]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威海 264209)

网络科技不断发展,生活样态越来越网络化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征。这给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在网络化时代,能否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能否有一个健康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影响到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关系到大学生在民族复兴大任中的担当意识。在国家发展大势关键时期,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推进与实效落地尤为重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借助网络平台推进思政育人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1 网络固本清源

(1)根除不良网络文化。不良网络文化冲击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在我国,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的思政教育均应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着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信息具有大量性、公开性和难控性等特点,境外势力和不法分子借助网络信息这些特点,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或宣传资本主义精神,或颠倒黑白,冲击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政治立场。另外,大量的低俗网络文化、黑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形成带来较大隐患。因此,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应当敏锐觉察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并从源头进行制止。

(2)结束单项传输方式。单向传输方式影响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每个网络节点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活力和能动性。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生产符合主流思想的内容→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结束。在这个工作模式流程中,大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种工作模式直接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好发声、发好声,思政工作者好做回应,做好回应,形成一种良性的多向传输和多向互动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3)拒绝片面数据挖掘。网络数据挖掘片面性影响网络舆情监控。当前,通过各类APP 和平台的搭建,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数据掌控情况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数据、学习课程数据、课堂到勤数据、作息时间数据等方面。不难看出,关于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及师生双向互动教育的网络数据挖掘明显不够。这给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网络舆情的监控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应当通过一定的平台技术,结合大学生的网上活动痕迹,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进行针对性地网络思政教育,同时实现及时地网络舆情监控。并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提出针对性的网络思政育人方案。

(4)完善网络思政管理。管理体系尚未成熟影响网络思政工作积极性。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应当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考核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思政的积极性。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各高校尚未形成较成熟的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不利于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因此,各高校应当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网络思政意识,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通过制度保证,推动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2 网络优势发挥

(1)借力活泼新颖形式。网络思政活泼新颖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度。网络平台是一个集合网络技术和各种程序、App、网页等媒介的拥有强大功能的多媒体系统。相比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网络思政具有图文并茂、音频兼具、形式多样、体验感强、时效性强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高校辅导员应当借力网络活泼新颖的形式,通过视频、动画、图文等开展与大学生特点贴近的思政教育,提高网络思政的有效性。同时,可通过比赛形式,引导学生发挥特长优势,积极参与网络思政教育过程;吸纳学生建议并反馈于网络思政过程,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发挥开放空间优势。网络没有时空界限,为网络思政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性。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牢牢把握网络思政主阵地,通过丰富地形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当前湖南某高校,通过千年弦歌、易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广播站等形式,实时向学生传播积极内容,大到新思想、新政策、实事热点、学校政策,小到学业发展、心理健康、创业就业、班团建设等;同时开创了面向思政工作人员、学生党员和全体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点对点思政平台,实现信息的针对性送达,实现信息及时互通、落实到位。通过这种无时空界限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3)善用互动虚拟特点。网络具有鲜明的互动虚拟特点,参与者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使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网络的这一特性,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学生诉求和学生思想状况方面带来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线下交流过程中,学生因为环境和身份压力,对个人的实际情况会有选择性的表达,思政工作者很难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而网络线上交流极大缓解了这一问题。线上环境的“安全性”,使得学生更加轻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有老师在自己年级中建立匿名交流QQ群,学生在其中随时就时下热点和学校相关政策等发表观点,老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想法,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育人教育。

3 网络主体把关

(1)把握主体特点。针对性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精准把握青年大学生特点。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应切实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做好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引领教育和价值观导向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年龄构成为95 后,独生子女偏多、家庭依赖偏重,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无人不网。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做好青年大学生特点研究工作,选择大学生喜欢地网络媒介和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和问题探讨,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及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入手,降低网络思政育人难度,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黏性,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寓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于大学生特点研究中,既助于思想引领工作开展,更助于发展学生网络理性。

(2)研判思想脉动。有效推进网络思政,善于研判大学生群体性思想脉动。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变化,将思想教育引领工作全面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在哪里”。深刻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在网络,善于运用网络育人新平台,扎根学生网络常驻地,通过论坛、贴吧、QQ、微博等敏锐及时地洞察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充分把握大学生思想动向,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基于对大学生思想动向把握,将思政工作落实到学生思想深处,积极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实践与理论研究,进一步深挖并打造网络思政品牌项目,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3)深化行动自觉。做深做实做专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当前,国际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声音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甚至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和难控性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甚至诱导大学生参与到不合适的言论中。内外环境发展和育人手段载体的变化,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开启热点讨论绿色网络通道,及时引导网络中出现的错误思潮,结合实际案例,提高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朝着做深做实做专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方向发展,不断强化个人能力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网络发展带来的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将网络思想引领工作深化为个人“行动自觉”,将网络思政育人效果深化为学生群体“行动自觉”,牢牢把握网络思想引领主动权。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