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复学高职生德育内容优化路径探究
2020-01-10朱曦
朱 曦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嘉兴 314031)
《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大学精神的灵魂以及大学德育理念。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高校德育也实现了两次转型,“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继而转向‘立德树人’。”[1]这两次转型,它使德育从满足“政治”的需要,继而转向满足“社会”需要,最后转向满足“人”的需要。这里的“人”,毫无疑问即为高校德育的对象——广大高职生。德育课程理应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展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什么样的人” 即德育对象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悄然变化。
1 退伍复学高职生与普通高职生的特征差异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加速期,高职生的构成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在“强军梦”感召之下,以及国家针对大学生入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优抚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军营。目前,我国拥有退伍复学大学生约16万,[2]由于实际征兵过程的特殊性,高职生已经成为大学生士兵的主体,当他们两年后完成兵役回到大学校园,在思想、行为以及知识水平方面和其他普通在校高职生已经存在较大差异。
(1)思想上,部分高职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模糊,情绪容易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受到他人和不良思想的鼓动。他们自我意识较强,走在时代的前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务实性思想。而退伍复学高职生,他们思想上要求进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强,作风端正,富有正义感、责任感,有大局观、集体观,甘于奉献。
(2)行为上,部分普通高职生自主生活能力较弱,畏苦避苦,遇到挫折容易放弃,缺乏毅力。在社交、消费、休闲娱乐等方面严重依赖手机和网络,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呈复杂化多样化,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文化的传播,他们穿着打扮极具个性化,cospl ay、汉服、萝莉装扮比比皆是。退伍复学高职生生活朴素大方,不怕苦能吃苦,做事考虑周全,办事稳妥效率高,人际交往倾向现实交往,个性成熟、重情谊、有担当、靠得住。对于网络能使用、但不沉迷,有一定自制能力。
(3)知识水平上,普通高职生典型的“00 后”群体特点,生活常识缺乏,兴趣广泛,部分同学入学前就握有一技之长,如具有演讲类、乐器类、绘画类基础。还有部分同学由职高升入高职,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退伍复学高职生,他们军事理论扎实,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专业理论前期储备缺乏,但是学习欲望强烈。
基于以上德育对象特性的差异,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内容也应有所针对性优化调整。
2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与退伍复学高职生群体的不协调
在当前强军目标的指引下,退伍复学高职生群体正逐年壮大,德育内容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1)德育内容过于笼统化,忽视退伍复学高职生群体特性。学校德育可分为大、中、小学德育三个不同阶段,高职德育隶属于高校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德育内容却非常笼统。首先,体现德育内容的课程教材没有高职和大学本科之分。其次,没有针对群体的特性进行德育内容上的细化。退伍复学高职生,和其他高职生不同,因为两年的军队生活的淬炼,他们对国家有强烈的荣誉归属感、对集体有一种舍己大局观、对自我严格要求积极进取。他们不再简单的满足于吃、穿、住、行等“物质文化需求”,而是更多的追求基于物质基础衍生出来的信任感、尊崇感、幸福感以及对自我的尊严、人格、权利等精神层面的“软需求”。当然,我们注意到当前退伍复学高职生凸显对自我价值认同需求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中内在的蕴含着希望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所作为的责任与担当。这些特质将构成高职德育内容的重要素材,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依托所在。
(2)德育内容边界不清,容易造成退伍复学高职生价值模糊。“德育是个框,啥都往里装”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德育内容的普遍感受。特别“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德育工作呈现往大德育体系格局转变之势,强调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育人以及全内容打通的大德育机制。”[3]导致德育内容给人“无时不在、无所不包”的感受更加凸显。然而,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要受到主体认识和客体条件所制约。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思想上正经受着多元文化思潮的剧烈冲击,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导致人们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相背离,从而形成利益至上、道德失范、社会不公平的错觉,在生活常常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义务献血应不应该参加”“崇尚自由还是遵守纪律”等两难选择。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种种难题,德育内容上应有精准的知识体现和清晰的实践导向性。在高职德育课堂和技能实践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知识性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思想问题。
(3)德育内容过于程式化,存在消解退伍复学高职生超越性的潜在可能。德育的功效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适应,而是在“回归生活世界”基础上对自我意义的追寻以及对真善美价值意蕴的思索,它的实质是基于现实世界实然基础上的对未来可能性发展的应然超越。以往我国高职院校习惯于以培养理想人格“圣贤式”终极德育目标取代“阶段性发展”的具体德育目标,这种做法极大的压抑特殊群体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存在消解对自我超越的潜在可能。对退伍高职生来讲,他们最高的尊崇是价值认同。但是他们离开了部队,猛一下子没有了军营和军纪的约束,外加高校德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引导,德育内容上则出现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展现,导致部分高职生对大学生入伍不认同,从而使退伍复学高职生缺失归属感和成就感。又因为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退伍复学高职生尚处在性格和三观的完善期,纵然胸怀满腔热血,但是不良思想的深度隐藏和多面包装以及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恶意传播,他们也会受到不良风气的蛊惑和侵袭,思想、心理和道德上产生动摇,逐渐迷失自我,贪图享乐,这样不仅不能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对自我超越只能沦为空谈。
3 优化退伍复学高职生德育内容的路径
传统高职德育常常以宏大的“社会”视角来开展相关实践,而忽视关注对个体生命的张扬与升华。退伍复学高职生群体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德育图像,他们本身构成德育对象的同时,也是构成德育内容的主体。
3.1 以军人赤诚为起点,强化价值认同,勇担时代重任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4]放眼世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着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力量多元化既深入发展又迎来挑战,各种针对中国崛起企图干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打压、做空中国的手段和抹黑、唱衰中国的言论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德育内容中责无旁贷的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放在突出位置,因为个人的发展永远置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前提之下。
退伍复学高职生作为高职德育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强的优势,强化价值认同。第一,组织优秀退伍成员成立退伍士兵校园宣讲团。使他们在校园有机会展现“军队标准”、传播“英雄故事”、分享“报国情怀”,把德育课堂变成演出现场,把原本枯燥、僵硬的德育说教变成同学生动的、直观的、可信的亲身经历与自我感受的分享会。第二,打造退伍复学先锋模范生。针对那些在军营里有突出功勋或者在复学后有突出成绩的退伍高职生,比如军训优秀教官、优秀朋辈辅导员、获得大学生重要赛事奖项或者道德先锋等等。在以上两类同学中评选退伍复学先锋模范生,通过模范示范效应,在当前价值多元化、功利化背景下,感染更多的高职生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奋发有为的爱国情操,不负时代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可以说,退伍复学高职生就是德育内容最生动的样板和最立体展示。在退伍复学群体的带动下,整个校园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友爱、拼搏奋进的校园文化,全体同学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奋斗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以生命关怀为原点,整合德育内容,实现自我超越
高校德育要为政治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这是德育的必然要求,但不能因此忽视对学生的个体生命的关怀引导。退伍复学高职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要想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必须立足于该群体的特定生命成长需求整合德育内容,寻求个体本位的德育价值与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辩证统一,促进每位退伍复学高职生对自我超越和发展。
相对于部队军事化管理,高职校园里无论作息还是学习生活都显得那么自由松散,人际关系上也从单一的战友关系伴随学习的深入呈现多元化,外加年龄上的偏大,在思想认知和行为表现上较一般同学成熟,尤其当下高职逐年扩招的趋势下,不乏具有功利主义、奢靡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青年混入校园,很容易造成退伍复学高职生价值观上陷入迷茫,以及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难、学习提升与学业发展难、价值体现与自身发展难等融入难题。因此,在德育实践中,内容选取上要以关怀退伍复学高职生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发挥他们思想过硬、军事技能过硬的强项,创造机会打造该群体专属发展平台,让其延续军队的激情和热血,充分参与到校园管理和校园建设的队伍之中,如成为新生军训教官、进入校国旗护卫队、成立退伍士兵社团以及优先发展党员等等,促使其在实践中获得崇高感、信任感和成就感,由此强化对自我价值的自信、认同与满足,同时融通部队、学校、企业和个人,扩宽德育渠道,寻求部队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德育内容上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精准的把握退伍复学高职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需求,才能以更加贴近该群体生命成长实际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受生活、追寻有意义的人生、实现全面发展。
3.3 以退伍复学为拐点,发扬军人本色,培育职业精神
从部队到高职校园,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军魂。“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5]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生具有了“学生+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而退伍复学高职生又为这个双重身份再注入“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底色。
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退伍复学高职生将成为未来具有职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储备库。因此,在高职德育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当前理论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的衔接,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乃至工匠精神的塑造。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先要要读懂高职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目标与价值取向。对于退伍复学高职生,要格外发扬“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担当”的军人本色,这是应对我国当前社会职业道德生态发展出现的一些不良态势的有力武器,他们用对祖国的热爱去追求产品制造的专注、细致、精益求精;他们用坚韧的意志去反复思索不断揣摩产品特点,发扬勤劳肯干的敬业精神;他们努力学习虚心请教他人,奋力攀爬专业技能的一座座高峰。军人的品格与职业精神有着众多共同之处,将退伍复学高职生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高职生入伍是应对当前纷繁复杂国内外形势,提升我国军队战斗力的必然趋势,随着大量退伍士兵回到大学校园,该群体在校园学习、生活、交往、求职等方面面临着共同的困惑与不适,这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然而任何特殊性当中都蕴含着普遍性,我们在关注类似退伍复学高职生的特殊群体成长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普通高职学生一般性需求,只有立足于个别的特殊性研究,才有利于发现包含在特殊性里面一般共性。因此,做好退伍复学高职生群体德育工作有利于整体高校德育目的的达成,只有深度契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在学校德育一体化框架内对某一时期德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