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方式探析

2020-01-10杜文婷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育人思政

杜文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7)

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受到了来自多元文化、网络文化、各种价值观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1]这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被赋予新的时代责任。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德育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为大学生打牢思想基础。

1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德育问题存在原因剖析

(1)内部原因。大学生涯相对高中时代而言更加缤纷多彩和自由宽阔,大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探索人际交往的技巧,发展兴趣爱好的深度和广度。但仍处于心理发展过程 “断乳期”的大学生,暂时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知,而且抵御抗风险能力偏弱。由于单一的生长环境和匮乏的知识储备,大学生往往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上不成熟,对于外界特别是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容易产生认知偏差。[2]随着理想信念的动摇,面临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的压力时,部分学生会产生迷惘心理,滋生玩世不恭、置身事外的态度。

(2)外部原因。国家第44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新型“指尖”文化。互联网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更加密切的关联,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裹挟着西方强势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侵蚀,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对国家网络安全的监测和治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美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体系、文化理论和自由民主制度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形式,全世界都应该形成这样的意识形态。”[3]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才刚刚成型,但在频繁接触充斥着西方社会思潮的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崇拜感和亲近感,极大削弱了学生群体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2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瓶颈

(1)德育教学方式呆板。当前高校德育教学主要以课程讲授为主,在授课过程只注重知识化的内容讲授,教师“填鸭式” 的向学生进行正面强化教育、反面教育和批评教育,导致课堂形式死板、氛围消极。德育教育是关乎人思想与情感的教育,学生是鲜活的人,而这类授课模式缺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辩解和互动的机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德育教学内容的本质,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容易“知而不信”“言而不行”,他们会逐渐产生了抵抗心理,最坏的结果是屏蔽了来自教师和辅导员的一切教导。

(2)德育教学内容陈旧。当前思政教材更新速度缓慢,部分教师讲义并没有充分融合时政热点、治国理政、社会风尚、中国梦等内容,[4]导致思政理论知识空洞,晦涩难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活跃于自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西方霸权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撞,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如果不充分考虑网络的发展对学生社会道德和诚信价值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极易导致学生群体理想信念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功利化、人生观的复杂化。思政教学缺乏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修养指导,依然用传统的“看+默写”教条教育模式,德育与现实生活结合逐渐背离,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获得感降低,从而对德育教学抱有无所谓、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将严重减弱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控性。

(3)网络冲击德育工作的引领能力。“指尖”文化悄无声息渗入学生的生活,碎片阅读、表情包式社交都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交方式,言语交流更多的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个人容易产生自我、孤僻、冷漠等问题。自媒体在发布消息时没有统一化标准,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欺诈信息。为了更高的点击率、转载量和经济利益,有的社交平台充斥着诸多极具煽动性、偏执负面、断章取义的信息,甚至捏造不实新闻,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影响着学生群体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高校德育缺乏监管预警途径,降低高校德育的可控性,对大学生内心自律、道德判断、行为准则的教育提出更高的挑战。

3 高校德育实践创新的途径探索

(1)提高教师师德引领能力。推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第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高校必须坚持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政策精神,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树立典型,使教师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第二,树立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要对教师素养、职业操守和教学考核机制要有硬性规范要求,推动高校师德教育内容体系的有效建构与实施。第三,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术与德育知识功底。提高教师复活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各种高科技和新媒体手段的辅助下,在对学生们“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此外可通过教师基本功大赛、教案设计大赛、课程试讲、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扎实学识成为教师的行动利器。第四,要求教师拥有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教师时刻铭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书育人当甘为人梯与铺路石。教师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坚定信仰,不断完善专业态度、素质、责任等。

(2)建立高校德育的“互联网+”思维,优化德育工作体系。“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是否尊重个性、满足个性化需求,德育教育是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重点在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格等综合素质是否能够社会发展的脚步齐头并进。首先,塑造德育工作互联网思维。高校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用全新的视角来对待德育工作,树立互联网意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主动将互联网新知识、新内容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实时更新和掌握前沿知识,运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德育工作中的困境,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德育工作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根据可利用的互联网资源如学科前沿知识、社会时事热点,创造新颖独特的观点、看法和方法。同时陪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保持新鲜感,不断激发学生求学的内在动力。其次,教育资源须打破传统的壁垒,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德育应建立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将教育资源的内容延伸到大学生思想、生活和娱乐活跃的领域,互联网技术自然渗透到高校德育内容中,使学生乐于参与德育实践,充分体现学生的智慧和热情,使得德育教育更为立体、更具亲和力。

(3)建立“课程思政”体系。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明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原则,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渐形成“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理念,实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三全”育人格局。[5]“课程思政”主要突破高校德育教学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既定模式,解决思政课程“孤岛”困境,打破学科藩篱,深挖每一门课程蕴含的德育内涵,将课程资源、学术资源和学科前沿转化为德育教育资源,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具有育人责任,教育者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破除高校德育工作的局限性认识。教书最重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育人最有效能的实现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应紧跟 “课程思政”理念,将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为国家陪养学识与品读兼备的育人课堂,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工作从思政教师“单兵作战”到全员育人、思政课程育人到全课程育人、阶段性育人到全过程育人的提升。高校可以邀请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议题,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共同肩负起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的责任,争取赢得学生的喜爱、拓宽学生视野。向大学生讲授国家发展、国家建设、国家经验、我国与世界关系等议题的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做到了显性思政与隐形思政的有效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立德树人的水平。

(4)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古今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物,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对大学生思想熏陶的作用,增强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效融合,挖掘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智慧中最具有生机和时代特色的内涵,以此作为校园文化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深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传承过程,辩证思考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髓,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跨越时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鼓励大学生将个人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中,坚守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国家壮大文化软实力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