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0-01-10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素养

邱 玮

(嘉应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大众网络进入了web3.0 时代,网络信息内容的主导媒体从传统的主流媒体逐渐转化为个人用户。而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加速了网络信息去中心化。大学生作为最为庞大、最为活跃的自媒体用户群体,自身思想和价值理念受网络信息影响较大,而对于他们的网络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无时不刻地接触着多元化价值导向的网络信息,这对他们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网络信息批判能力和解读能力、网络信息生产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在自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将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素养水平,这对于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明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内因

1.1 不良信息辨别能力不足

去中心化的自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方式是自由的,省去了传统主流媒体严格繁琐的审核流程。每个自媒体用户都是信息源,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来创造和发布内容,并且把各式各样的价值理念传递到自己的“朋友圈”,这也意味着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有些不负责的自媒体运营者为了一己私利,通过“博眼球”“蹭热度”等方式炒作社会热点话题,扭曲事实真相,传播虚假信息信息。而缺乏信息辨别能力,又热血冲动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最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所欺骗蒙蔽,成为不良信息二次传播的“帮凶”,严重影响到自身对于事件的理性判断。

1.2 有效信息获取能力低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使得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海量信息。大学生低着头查阅和回复着各类自媒体信息的情景在高校校园里随处可见,俨然变成了忙碌的信息传递者。然而,大学生日常能够接收到对自身发展有用的有效信息是极其有限的,大部分大学生上网浏览自媒体信息是为了打发时间,商家广告、娱乐头条、营销推文占用高校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大学生在琳琅满目的“自媒体信息商城”中应接不暇,往往在浏览这些无效信息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低效的信息选择效率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1.3 网络法律意识薄弱

网络法律法规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然而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的事例层出不穷,令人担忧。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网络法律意识,高校学生在话题谈论过程中往往缺失客观理性判断,以自我情感表达为主,一吐为快。而网络的强交互性和匿名功能使得高校学生在自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不去辨别真伪,经常出现“顺手转发”的现象。这些不计后果的网络行为正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素养薄弱和网络法律知识缺乏的表现,严重的话还会滋生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不利于构建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

1.4 网络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媒体信息也渗透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大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大学生每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无法合理地安排好时间,网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有些学生牺牲睡眠时间刷微博至深夜,第二天无精打采地去上课。有些学生情愿窝在床上玩手游,也不愿意踏出宿舍走向操场。网络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使得众多大学生变成自媒体信息和网络游戏的被支配者,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

2.1 网络资源应用能力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让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维度得以拓展,使用网络来服务生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然而,当前高校学生掌握的网络资源应用能力较为单一,多数人用网是以休闲娱乐为主,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无用的信息,无法科学的使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效率,对于网络资源收集和网络技术应用也缺乏系统的认知。除了会用简单的搜索引擎之外,高校学生还应该掌握深度的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从冗杂的网络信息中高效地获取到自己的目标信息,例如学会使用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资源数据库来精确搜索信息,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2.2 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教育

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可归纳为认知、判别、解读、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由于对于社会认知和的局限性和自我价值体系的不完善,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还存在许多缺陷,常出现被网络虚假信息欺骗,被网络谣言所煽动,被网络片面之词所蒙蔽等现象。高校学生需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来面对虚虚实实的网络信息。只有充分了解网络社会关系的利益组成和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才能不被不良信息左右自身的判断,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网络世界。

2.3 网络法律素养教育

网络法律法规是网络文明的重要保障,网络法律素养也是网民的基本素养。如今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犯罪等现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共塑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是每个网民的应尽义务。而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必须严格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自觉培养网络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依法上网,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监督,面对网络不文明现象和网络违法行为做到勇于举报,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消极思想,以主人翁的意识主动维护网络法律秩序。

2.4 网络安全素养教育

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信息传输媒介,难免会牵涉到个人身份信息和财产信息,网络也成为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的集中之地。以交互性强为特征的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信息环境日趋复杂,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学生网络诈骗事件的频发暴露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的缺陷,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也成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高校学生需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防止个人信息泄漏,做好网络风险防范,提高自身网络安全素养。

3 自媒体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路径

3.1 构建高校网络素养培育体系

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自媒体用户群体,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已成为高校人才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因构建完善的网络素养培育体系,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要求,设立专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应用知识和网络信息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和自媒体平台获取有效信息。网络师资队伍是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顺利开设的关键保障,因此高校需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设定科研激励、注重能力培训等方面培养一支具有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网络技术硬的网络师资队伍。

3.2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

当前部分大学生正在经受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网络行为的侵害,同时由于缺乏网络法律法规的认知,有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已触动到网络法律的红线。因此国家应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提高网络执法信息化建设水平,严格实施网络实名认证制度,确保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化,这有利于保障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权利。国家还应培养网络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加强他们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监控能力培训,为网络法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法制宣传,联合学校开展网络知识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领域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让高校学生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的网络权利,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水平。

3.3 提升网络媒介治理水平

自媒体从业环境复杂和准入门槛低等特点导致当前大学生群体日常使用的自媒体平台乱象丛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劣质价值观通过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侵蚀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因此政府部门应提升网络媒介的治理水平,制定完善的网络媒介监督管理办法,对于各行各业的自媒体平台进行严格监管,对于价值观错误的网络宣传活动进行及时干预,严厉打击网络造谣行为。社会各界应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对于自身运营的自媒体平台和网络推文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注重自媒体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为大学生群体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媒介环境。

3.4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善于利用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易班等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知识宣讲推广的方式发挥优秀文化滋养人心的作用。此外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学科特点在网络平台上打造品牌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学子积极参与网络热搜话题讨论和网络信息知识学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效。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群体素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