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10陈筱莉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湘潭革命红色

陈筱莉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也正处于最关键的时期,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传承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湘潭市红色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影响深远,湘潭参与革命人物众多,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广大湖湘儿女视死如归、气壮山河,谱写了一部又一部的英雄赞歌。以毛泽东、彭德怀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红色文化,湘潭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继承并发扬了红色文化,我们今天要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通过先辈们的革命事迹,传承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1 湘潭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

(1)资源丰富、影响深远。根据调查统计,湘潭市与“红”有关的资源300 余处。以时间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资源数量有10 多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力军就是湖湘儿女,保存下来的红色资源多达200 余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资源有80 多处。其中,已经被有关部门确定为革命遗址有103 个,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广场、彭德怀故居、彭德怀纪念馆、东山书院旧址、滴水洞景区、黄公略故居、陈赓故居、秋瑾故居等红色景点林立,其中就有3 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中,湘潭红色文化是源头和起点,它形成之时就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紧紧相连,而且,湘潭五千平方公里内将帅云集,革命英雄举不胜举。

(2)敢为人先,与时俱进。1925 年6 月,毛泽东在韶山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亲手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它的成立与发展,使韶山的农民运动有了核心和灵魂,毛泽东在湘潭等处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明了农民问题时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的做法,而是积极学习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成果。

2 湘潭红色文化在本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复杂,价值观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如何使思政课活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通过本土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引导教学方向。当前,学生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90后”和“00 后”的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收并传播了一些不良信息,使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严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也受到挑战,课堂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削减了对思政课堂教师的依赖性,教师更重要的任务变成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和帮助者。

基于这些变化,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就显得不可替代。进入新时代,青年一代必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对民族的过去是否了解,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否认同,都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梦要实现,青年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来。因此,用好青年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发挥好主阵地作用,将湘潭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湘潭本土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意义深远。

(2)通过本土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基于湘潭本土的红色文化而设计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创设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带领大学生走出学校,开展实地考察、人物访谈、收集资料、成果汇报等方式,可以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育人方式,培养当代新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生于湘潭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气节,为新中国的建立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毛泽东一家六位亲人为革命献身,彭德怀二弟和三弟同时遇害,湘乡还出了“杨门七雄”,这些革命先辈的事迹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使沉闷的课堂体现出灵魂的触动。

(3)通过本土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当代青年受到网络上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以及红色基因的传承体现出各种不同的表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普遍,对于红色文化不感兴趣,没有情感的共鸣。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较为顺利,使得青年的抗挫折能力明显下跌,需要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多重关系,需要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而本土红色文化中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对红色基因有充分的认知,这样可以强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从而自觉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

(4)通过本土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高校要做好青年一代对红色基因的传承,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本土高职院校,更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去,融入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

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立足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题的研讨,引导学生不浮于表面,在社会调查中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认识到无数先烈用自身生命换来的精神财富的价值,引导时代新青年们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思考和应用中去,使他们确实在具体的实践中有所感悟、从而认同,最终达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3 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需要提升。很多思政课教师并不是红色文化研究者,在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时,由于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深,使得很多活动的效果差强人意,没有办法进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浮于表面。

(2)红色文化的商业化开发高于思政教育的效果。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于育人,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考虑的首要问题应是育人的效果。但是,当前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的效益。思政课教学中要与红色文化的传播进行很好的融合,必须对红色文化中教育的特质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准教育的契合点,达到育人的效果。

(3)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深入研究。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参观考察,观看一些影视作品和图片展览,但是参观完后没有很好的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不够。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不能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心认同,更不可能在生活中开展主动的宣传。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红色文化的宣传,能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鲜明底色。湘潭市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途径,把思政课教学变成真正触动学生思想的灵魂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湘潭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湘潭:天生C位
红色在哪里?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