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经验

2020-01-10王建文

中医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泻法灵枢进针

王建文

(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白银 730900)

石学敏院士是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当代中国针灸学奠基人、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悬壶济世60余载,被中外患者及海内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杏林楷模”“鬼手神针”。2018年4月,甘肃省首个针灸学科院士工作站在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揭牌成立,石学敏教授被聘请为“白银市医学顾问”。睑废相当于西医学“动眼神经麻痹”,中医学又称“上胞下垂”“目偏视”“坠睛眼”“视一为二”[1-2]。笔者有幸拜师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对石学敏院士以“醒脑开窍针法”为总则、立足“调神开窍针法”“八脉交会穴”“经筋刺法”配合运用治疗睑废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现阐述如下。

1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选穴及进针手法

针刺选穴:照海(双侧)、申脉(双侧)、风池(双侧)、通里(双侧)、百会、上明(或鱼腰)透阳白、丝竹空透太阳、阳白两透(阳白穴透向上星、阳白穴透向头维)、睛明、光明、球后(或承泣)、四白、太冲(双侧)、合谷(双侧)。针刺操作手法:针刺照海穴针尖刺向水泉穴,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施以重提轻插泻法,以足踝部微窜麻为度;申脉在外踝尖下方凹陷处直刺,施以重插轻提补法;针刺风池穴时,嘱患者坐位、精神放松,患者呼气时疾速进针至天部,左手关闭风池穴下方,缓慢进针约20~25 mm,重插轻提针体9次,以针下出现酸楚困重感,继而穴区局部出现热感为度,并使热感向上经头颅传导至眼眶区,若针刺手法操作时无热感或热感不明显,待患者吸气时疾速退针至天部,然后缓慢进针至地部再行重插轻提针体9次,如此重复操作3次;通里穴直刺10~15 mm,行重提轻插泻法;百会穴平刺5~10 mm,行捻转补法;上明(或鱼腰)透阳白进针15~20 mm,不行手法操作;阳白穴透上星、头维进针15~25 mm,不行手法操作;睛明穴进针时,医者嘱患者眼球向下转动,左手将眼球向外轻推固定,右手持长度为25 mm、直径为0.25 mm毫针,沿眼眶和眼球之间缓慢地刺入10~15 mm,不行手法操作;进针球后时,医者左手将眼球向上轻推固定,依针刺睛明穴操作步骤刺入10~15 mm,不行手法操作;丝竹空进针刺向太阳穴,刺入15~25 mm,行捻转补法手法操作;光明腓骨前缘进针20~30 mm,行重插轻提补法手法操作;四白穴直刺10~15 mm,不行手法操作;太冲穴直刺15~20 mm,行重提轻插泻法手法操作;合谷穴直刺15~25 mm,行重插轻提补法手法操作。以上诸穴针刺7 d为1个疗程,休息1 d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治疗6个疗程。

2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处方方义

《灵枢·脉度》载:“跷脉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病》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阴跷为足少阴之别,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足少阴太阳为阴阳血气之生源,阴跷、阳跷主通阴阳血气,从下而上交于目,主司筋肉屈伸运动和眼睑开合,有濡目养筋的功用。因此,阴跷脉主阴主血,阴主沉降濡润,阴跷脉阴盛有余,则眼睑开启不利而眼睑下垂;阳跷脉主阳主气,阳主升腾轻扬,阳跷脉阳衰不足,则眼睑开启无力而眼睑下垂。八脉交会穴之照海、申脉分别通于阴跷脉、阳跷脉,依据针刺泻实补虚原则,针照海透水泉时施以重提轻插泻法,使局部穴区窜麻针感。由于照海、水泉命名都与水相关,按阴阳五行属水属阴,所以针刺该穴位用泻法以达祛湿除浊、轻灵眼睑之功。针申脉时施以重插轻提补法以益气升阳、开启眼睑。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位于头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灵枢·经脉》记载:“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灵枢·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散于目,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灵枢·经筋》云:“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颌,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难经·二十八难》记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故风池穴针刺手法操作应以疏通经脉、运行气血、重塑(或重建)神经传导通路为主,施以温通针法操作,形成“过眼热”针感,通关利窍,可有效改善大脑后循环血供,恢复缺失神经功能。由于申脉、风池同属阳跷脉,申脉穴局部皮肉薄,针刺操作不易得气,而风池穴在头后枕项部,与眼部相距较近,皮肉丰实,针刺易得气,故针刺以风池为重点手法操作穴位。《灵枢·经脉》记载:“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灵枢·经别》言:“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灵枢·经筋》曰:“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应包括与脑相连的神经、血管、眼肌等组织,动眼神经为颅脑第三对颅神经,支配眼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等,维持眼球灵活转动及瞳孔大小,若目系出现病变则可见睑废。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络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录属于阴跷脉统摄之下,由此可见,针刺通里穴用重提轻插泻法,使局部穴区麻胀针感,可有效祛除湿浊之气,轻便上眼睑,以利于上眼睑开启。上明透阳白,阳白穴透上星、头维,丝竹空透太阳采用“经筋刺法”,促进气血运行,祛湿通经活络,发挥“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的作用,使得上睑提肌筋肉得以充足濡养,缺损上睑功能得以修复,配合百会穴针刺捻转补法,共奏升阳举陷、开利眼睑之效。针对黑睛偏斜,针球后(或承泣)、四白、睛明,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兴奋受损动眼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重塑神经结构或冲动传导,调节麻痹眼肌肌张力,纠正黑睛偏斜及眼球运动障碍,配合针刺光明穴以消除视物重影。《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四总穴歌》记载:“面口合谷收。”《素问·痿论篇》曰:“治痿独取阳明。”太冲穴为足肝厥阴肝经原穴,该经循行入喉咙,连目系,因此与眼疾相关,该经又在阴跷脉统摄之下,故针刺太冲穴用泻法能调气理血,柔肝固本。合谷穴针刺用提插补法,有气血双补之功。四关齐用,阴阳经互配,上下配穴,气血、阴阳、脏腑同调。

此外,睑废患者由于上睑上抬无力,黑睛偏斜、视岐,面部表情怪异而引起患者情绪不畅,渐出现焦虑,此时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干预治疗,难免形成躯体疾病,导致精神心理障碍,而精神心理障碍是影响躯体疾病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睑废患者的治疗,石老认为除针对症状治疗外,还需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护,即以“调神开窍针法”为基础进行“身心”同治,这样才能使患者获益更大。针对患者因眼部疾病导致的情志不舒问题,石老以针刺内关、印堂、上星解郁除烦为法则。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上系于心包,联络于心系,针刺可宽心理气解郁、调神宁心除烦;印堂、上星属督脉,针刺可直接调理脑神,升清阳开窍醒神,条畅气机,理气开郁,治疗精神、神志病。3穴合用,具有良好的抗焦虑、镇静、调整情绪功效,能有效治疗患者在躯体、心理两方面的疾病。

3 小 结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石老治疗睑废临床实践经验及学术思想,认为睑废发病与“气虚”“血瘀”“湿浊”有关,中医学治疗以益气升阳散结、活血祛湿通络为治则,推崇中草药以补阳还五汤合升陷汤加减。针刺临证配穴:痰浊阻络配丰隆、阴陵泉;痰瘀互阻配丰隆、阴陵泉、血海、膈腧;脾虚气陷配足三里、气海、关元。现代医学研究[3-5]证实: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复杂,与颅内病变或全身系统疾病(如颅内动脉瘤、颅底肿瘤、脑缺血、糖尿病、外伤、炎症)密切相关,涉及眼科、神经内科、影像医学多学科交叉,需要医学影像科、神经内科、眼科、介入科多学科协助诊治。结合中医学、针灸治疗效果更显著,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交融。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石老强调医者宜详查病因,避免误诊、漏诊、误治,标本兼治,加快疾病康复,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病痛,防止复发,最大程度受益患者。

猜你喜欢

泻法灵枢进针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太阳穴
采采卷耳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