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调气法针刺联合基础疗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30例
2020-03-19郭峻材王东升
郭峻材,王东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称为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科常见疾病。尿潴留是中风后常见的连锁症状。有研究[1]表明:尿潴留在卒中后急性期的发生率高达47%。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胀满难忍,小便少,甚至小便点滴不出。对此,临床通常采用留置导尿来缓解膀胱压力,但这一方法给患者的泌尿系健康带来了隐患,给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使患者减少了对康复的信心。2018年5月—2018年12月,笔者采用疏肝调气法针刺联合基础疗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病房收治的中风后尿潴留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平均(64.80±5.12)岁;病程平均(13.80±2.04) d。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平均(66.13±4.44)岁;病程平均(14.73±2.49)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选择病例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按照《神经病学》[2]相关标准。①患者突然站立不稳或跌倒,并很快出现偏瘫、偏盲及偏深感觉障碍等一系列脑组织受损的症状及体征;②颅脑CT及 MRI检查提示脑血管病变。
尿潴留的诊断按照《外科学》[3]相关标准。①耻骨上区见半球形膨隆,应手柔软,重按有尿意,敲击可闻浊音;②膀胱B超检查可见尿液剩余量>150 mL。
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的诊断按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4]相关标准。①年龄>40岁;②发病迅速,发病前多有诱因,且常有先兆症状;③必须具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中至少任意1种症状者。
癃闭的诊断按照《中医内科学》[5]相关标准。①以小便不畅或小便难出为主要症状;②腹部叩诊见下腹部有明显蓄水症状。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生命体征平稳;③头脑清醒,无意识障碍;④年龄50~80 岁;⑤患者在中风后才出现尿潴留,并正在进行留置导尿的治疗;⑥无其他可能导致尿潴留的疾病;⑦患者自愿加入此次试验研究,愿意配合完成,并签字同意。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在中风前就患有尿潴留者;②泌尿系有肿瘤、梗阻、畸形等可能导致尿潴留的因素者;③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肾衰竭等疾病者;④有严重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①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给予脑组织保护剂、神经营养剂,以及其他一些不影响此次试验结果的药物。②口服药物治疗:视情况给予调脂、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及其他不影响本课题疗效的药物。③康复治疗:给予中风后功能康复治疗,以及憋尿训练(留置尿管2~4 h定时开放)。④防泌尿系感染治疗:给予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IU加入9 g/L生理盐水250 mL,1 d 1次,膀胱冲洗,每日更换尿袋,每周定时更换导尿管等。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主穴:百会、中极、水道(双侧)、三阴交(双侧)、阴陵泉(双侧)。操作方法:各穴位局部消毒后根据不同部位进行不一样的操作,采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由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80606)。①头穴针刺操作(百会):右手持针柄,顺着督脉循行方向,将针体与头皮呈15°角,快速刺入头皮,针尖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转速:200 r/min,行针30 s,后留针6 h。②腹穴针刺操作(中极及水道):右手持针柄,针尖向膀胱方向,针体与皮肤呈30°,快速透皮,然后缓慢捻转进针,针刺深度约20 mm,捻转至针下出现沉紧感后留针40 min。③下肢穴针刺操作(三阴交、阴陵泉):右手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快速进针,针尖入皮肤约25 mm,待针下出现沉紧感后,于针柄行以不轻不重的顺、逆时针捻转6次,然后留针40 min。除头部穴位1 d 针刺1次外,其余穴位1 d针刺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疏肝调气法针刺。增选穴位:膻中、期门(双侧)、太冲(双侧)。①膻中针刺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柄,针尖向下,针体与皮肤呈15°,将针快速刺入皮下,进针约30 mm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将针缓慢退出约15 mm,留针40 min。②期门针刺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柄,针尖向外,针体与皮肤呈60°角,快速刺入皮肤,进针约20 mm,行捻转法得气,待得气后,于针柄行由下至上的刮法12次,后留针40 min。③太冲针刺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90°角,快速将针刺入约20 mm,待捻转得气后,于针柄继续施以不轻不重的顺、逆时针捻转6次,而后留针40 min。以上穴位,1 d 针刺2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①首次自主排尿时间(拔尿管时间);②B超查看膀胱容积;③B超查看膀胱剩余尿量。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6]标准。治愈:患者能自主排尿,且能完全控制排尿,B超检查示膀胱储尿空间400~500 mL,膀胱剩余尿量<50 mL。显效:患者能自主排尿,但不能完全控制排尿,B超检查示膀胱储尿空间350~500 mL,膀胱剩余尿量50~250 mL。无效:患者不能自主排尿,B超检查示膀胱储尿空间<400 mL,膀胱剩余尿量>250 mL。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后拔尿管时间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治疗后治疗组308.53±0.83∗∗对照组3010.27±1.67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 讨 论
尿液排出的控制分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两部分,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的中央旁小叶,低级中枢位于骶髓。而中风的发生属于脑血管意外,病位在脑,因此中风后尿潴留的病位在高级中枢。高级中枢受损,失去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尿道内外肌群协同失调,出现逼尿肌松弛,而尿道括约肌紧张,从而导致尿液存储膀胱难以排除的局面。目前,临床常采用留置导尿进行应急性膀胱减压,但是导尿管在尿道及膀胱内壁来回刮蹭容易导致尿道和膀胱内壁黏膜受损,引发尿路感染。中医学在针对中风后尿潴留时常采用针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风后尿潴留在中医学属于“癃闭”范畴,以小便不利、点滴而出,甚或点滴不出为主要表现。《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曾提到过膀胱是储存人体水液的器官,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就能将其储存的水液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这表明尿潴留的病位在膀胱,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不行,而导致膀胱气化不行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肝的功能失调是重中之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条畅气机,能调节人体一身之气在体内的运行;三焦气化,脾胃气机升降及肺宣发肃降的正常进行均与肝的疏泄作用密不可分。因此,虽水液代谢以肺、脾、肾3脏为主导,三焦为通路,但若想顺利进行水液代谢,依然需要肝的调节。中风后身体的负担常常会导致患者情志抑郁[7],情志不遂则会肝气郁结,肝失于疏泄,则气机不畅,三焦气化不行,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水道不通,水液排泄受阻,形成尿潴留。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在对照组选穴的基础上增加了膻中、太冲及期门作为疏肝调气配穴组合。膻中为气会,具有调畅一身之气的作用;太冲为肝之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因此针刺太冲能激发肝气,促进肝的生理功能恢复;期门为肝之募穴,募穴位于腹部紧邻相关脏腑,是脏气集聚的部位,可治脏腑病,因而肝的募穴具备条畅气机的作用。3穴相配,一能直接条畅气机,二能激发肝气,促进肝之功能恢复,进一步疏泄阻滞之气,使三焦通利,疏通水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经过2个疗程(14 d)的疏肝调气法针刺治疗后,治愈19例,显效7例,仅有4例无效,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1),充分说明运用疏肝调气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具有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