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祛湿法在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
2020-01-10张佳敏
张佳敏,顾 勤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UC是消化科的疑难病,发病率为1.45/10 万[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3]。随着该病发病率的上升,UC的治疗也在不断更新。西医治疗UC常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等,但此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毒副作用。中医药疗法在UC的整体治疗方面有极大的优势,能够缓解病情,降低复发率,减少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4]。对于一些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腹部畏寒,里急后重感明显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升阳祛湿、温补宣散相结合,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可获得良好疗效。笔者总结一些现代医家对于UC的认识,并就寒湿型UC的病因病机及其与升阳祛湿法的联系作简要分析,介绍如下。
1 中医各家对UC的认识
中医学古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归为“腹痛”“泄泻”“大瘕泄”“肠癖”“痢疾”等范畴。当代名中医针对UC,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徐景藩认为:UC的基本病机是邪滞肠道、湿热壅盛、气血凝滞;治疗原则为袪邪导滞,以清热化湿为基础,凉血行瘀贯穿始终,健脾为主,佐以调肝、理肺、益肾,辅以消导、祛风、治痰[5]。李佃贵认为:浊毒内蕴为UC的致病关键,脾胃虚弱是UC的发病之本,痈疡内生乃UC的局部病理变化;治疗应分期论治,发作期重在化浊解毒,缓解期则侧重于健脾益肾[6]。谢晶日认为:UC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治疗应以祛邪为主,采用清热化湿、行气活血之法治其标,健脾助运治其本,同时辅以通腑导滞、调畅气机等方法[7]。
目前,UC的病机并不局限于湿热内蕴,寒湿型也占很大的部分。《明医杂著·痢疾》曰:“痢多属热,然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李毅等[8]以58项中医症状作为因子分析的对象,排列组合发现活动期UC寒湿内盛证占40.39%,仅次于大肠湿热证。因此,寒湿型是UC不可忽略的证型。
2 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寒湿蕴结为发病之标。《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无湿不成泄,湿邪为该型UC最主要的病因。其病机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肆食生冷,久居潮湿,外感寒湿,或因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疾病过服寒凉之药损及中阳或久痢不愈,脾胃受损,终形成脾虚为本、寒湿之邪为标,寒湿之邪留于肠中,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肠中宿食、积滞难以排出。由此可知,寒湿型UC病位在脾,病因为寒湿,发病基础为脾胃虚弱;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寒湿困脾导致脾健运失常,邪滞肠道,阻滞气血运行,脂络受伤,滞下脓血。
3 升阳祛湿法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湿是自然界阴阳交感变化出的六气之一,是万物生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当湿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侵袭人体而成湿邪。关于湿与阳的关系,可总结为“湿甚则阳微”,原因有三。其一,湿性黏滞,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阳气为偏甚之湿邪所阻滞,无法正常疏布于全身各处,不能温煦机体。其二,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属于阴邪,阴邪外侵,机体阳气与之抗争,而损伤阳气。其三,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言:“湿气先伤人之阳气,阳气不能通调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溢必为水灾。”脾为阴土,喜燥畏湿,是运化水湿的重要器官。湿邪为患,常易困脾,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进而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更损阳气。湿性黏滞,缠绵难去。历代医家多遵从“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之法,张仲景提出“但利其小便”,但此类祛湿之法易耗伤人体阳气,即“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阳气”,对于一些久病体弱之人,用久难免伤正。对此,李东垣提出“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即升阳除湿法。
何为升阳祛湿法?李宗元的《脾胃论》言:“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临床中取风药的升浮之性,引脾胃之气上行,使清气升腾、湿气宣化,此即升阳除湿,“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阳升则湿邪自化,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路志正认为此法有4层含义——升提阳气、伸展阳气、恢复升降之机、长养阴阳之气[9]。升提脾胃虚馁之阳气,使清气得升、湿浊得降;伸展湿邪阻滞之阳气,使郁阳舒展、湿气得化。此两者纵横交错,则阳气通行,气化恢复,湿邪不能为害。升阳针对阳气作用的环节,引导、推动阳气升达、布散,司其职能,而区别于温阳。因为湿邪、寒邪贯穿寒湿型UC病程的始末,祛除寒湿之邪的关键在于升阳,故升阳祛湿法是寒湿型UC的治疗关键。
4 方 药
4.1 升阳除湿防风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出自《脾胃论·肠澼下血论》,书曰:“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以升阳除湿防风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药物组成:苍术、防风、白术、茯苓、白芍。《医方集解》言:“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防风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此方升阳的关键是苍术与防风配伍。苍术为君药,气味辛烈,开湿郁之力雄壮,用以升清阳。防风为风药中润剂,与苍术辛燥之性相配,润其燥性而加强鼓舞中阳,使阳气升腾、脾气复来,则湿邪可除。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关于白芍,李东垣有“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之说。苍术加茯苓与防风的用量比例为20∶1,体现本方主要以除湿为主,稍佐升阳,适用于以湿甚为主、寒像不显的溃疡性结肠炎。
4.2 升阳除湿汤
升阳除湿汤出自李宗元的《兰室秘藏》,书曰:“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药物组成:柴胡、升麻、羌活、防风、甘草、麦芽、神曲、半夏、陈皮、苍术、猪苓、泽泻、益智仁、生姜、大枣。李东垣云:“脾胃不足之证,须用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引脾胃之清气升阳道。”故此方用升麻、柴胡以助清阳上行;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邪从下焦而去。以上药物升降相辅,助脾胃恢复正常升降功能。“风能胜湿”,故助以羌活、防风、苍术祛风胜湿,其中防风以治风为主,羌活以胜湿为强,三者相须为用,共奏祛风胜湿之效。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神曲、麦芽运脾和中。泄泻无度、滑脱者,用益智仁温中止泻。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升阳除湿之效。此方中风药与祛湿药用量相当,除湿与升阳并举,且方中加入健脾助运之品,适用于脾胃虚弱、寒湿在内的溃疡性结肠炎。
4.3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出自金代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肺之脾胃虚方》,原文载:“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方中重用黄芪,补益脾胃之气,为君药。臣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君臣合用,健脾益气,清热除湿。佐以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助升清阳,白芍、甘草酸甘敛阴,防羌活、独活、防风之辛散,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升阳益胃、和中除湿之效。此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与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的用量比例为3∶1,强化补气,适用于下痢较甚、耗伤肺脾之气的溃疡性结肠炎。
5 升阳祛湿法扩展
《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为一身之本,而元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故脾胃为元气之本。脾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元气充沛,阴火潜藏。若脾胃虚弱,其气不升反降,元气耗损,水谷之气化为湿浊流归于肾,阴火不能敛藏而上冲。大肠湿热型UC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壅滞大肠;基础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继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郁而化火,阴火内生,湿热蒸迫。因此,对于此类UC,仍可以使用升阳除湿法。甘温除热,故用柴胡、升麻、荆芥、防风、薄荷、羌活、独活等风药微通其阳,使阳气宣通,泌浊分利,热从湿化。赵莉等[10]运用补脾胃泄阴火升阳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虚湿热型UC,结果发现其能有效缓解UC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大肠黏膜病变,影响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抵抗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李啸晨等[11]运用升阳益胃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UC,结果有效率为94.4%。
6 病案举例
患者,女,68岁,2018年6月13日初诊。主诉: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脓血2年余。患者2年前因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黏液脓血于某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给予美沙拉嗪口服并外用柳氮磺嘧啶栓、美沙拉嗪栓治疗,效果一般,且食生冷后即大便次数增多。现症:大便4~6次/d、夹黏液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隐隐,肛门坠胀,面黄,形瘦,纳差,小便调,舌淡,苔白腻,脉弦。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左半结肠型、活动期)。中医诊断:久痢,辨证为寒湿内停、脾肾阳虚。治宜升阳除湿,健脾温肾。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党参10 g,炙黄芪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炒白芍10 g,防风6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羌活10 g,独活10 g,醋柴胡6 g,黄连3 g,苍术10 g,巴戟天10 g,淫羊藿10 g,地榆15 g,槐花炭15 g,炙甘草3 g,生姜3 g,大枣10 g。7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6月20日二诊:大便3次/d,夹有少量鲜血,黏液减少,舌淡,苔白,脉弦。上方加乌梅10 g、升麻6 g,继服7剂。6月27日三诊: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肛门坠胀,大便2~3次/d、无黏液脓血。上方去地榆、槐花炭,加木香6 g,再服14剂。同时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生冷,注意保暖。2个月后随访,患者大便正常、1~2次/d、无黏液脓血,诸症好转,病情平稳。
按 本例患者年过半百,诸脏皆虚,结合其舌苔脉象,辨证其为久痢,病机乃寒湿内停、脾肾阳虚。脾为湿土之脏,脾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困阻脾胃,出现纳呆;湿性重浊,寒湿下趋大肠,出现泄泻、黏液便;湿性黏滞,阻碍阳气升发,故肛门坠胀。升阳益胃汤加减方中党参、炙黄芪、炙甘草补益元气,以补为升,健脾益胃,使阳气得以生发;陈皮、法半夏、苍术化痰燥湿;黄连苦寒燥湿,除局部湿热;浊阴出下窍,浊阴归六腑,一方面从胃肠、膀胱排,取茯苓、白术之品健脾化湿,保持胃肠通降,使邪有出路;另一方面从汗孔出,因风药能解表祛湿、助气行血,故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燥湿,使湿随汗出,兼升脾胃之清阳;白芍酸收敛阴,制风药辛散之性,防其阳气耗散,和营血,散肝舒脾,于土中泻木;生姜、大枣益气和中,补脾生津,又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因患者大便夹有脓血,故加用地榆、槐花炭止血;因患者肾阳虚衰症状较显,故加巴戟天、淫羊藿温肾助阳。二诊时,患者大便黏液脓血便较前减少,但仍然存在,故加乌梅涩肠止泻;因患者肛门坠胀未见明显缓解,故加升麻升阳举陷。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无明显黏液脓血,故去地榆、槐花炭,并加木香行气健脾。
7 小 结
综上所述,寒湿之邪贯穿于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展的始终,升阳除湿法可升阳散寒祛湿,对UC发挥治疗作用。由于UC的西医治疗方法副反应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治疗前景较大,故临床治疗应以升阳祛湿法为主,随症加减,以取得更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