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阳祛湿法在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

2020-01-10张佳敏

中医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脓血升阳苍术

张佳敏,顾 勤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UC是消化科的疑难病,发病率为1.45/10 万[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3]。随着该病发病率的上升,UC的治疗也在不断更新。西医治疗UC常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等,但此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毒副作用。中医药疗法在UC的整体治疗方面有极大的优势,能够缓解病情,降低复发率,减少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4]。对于一些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腹部畏寒,里急后重感明显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升阳祛湿、温补宣散相结合,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可获得良好疗效。笔者总结一些现代医家对于UC的认识,并就寒湿型UC的病因病机及其与升阳祛湿法的联系作简要分析,介绍如下。

1 中医各家对UC的认识

中医学古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归为“腹痛”“泄泻”“大瘕泄”“肠癖”“痢疾”等范畴。当代名中医针对UC,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徐景藩认为:UC的基本病机是邪滞肠道、湿热壅盛、气血凝滞;治疗原则为袪邪导滞,以清热化湿为基础,凉血行瘀贯穿始终,健脾为主,佐以调肝、理肺、益肾,辅以消导、祛风、治痰[5]。李佃贵认为:浊毒内蕴为UC的致病关键,脾胃虚弱是UC的发病之本,痈疡内生乃UC的局部病理变化;治疗应分期论治,发作期重在化浊解毒,缓解期则侧重于健脾益肾[6]。谢晶日认为:UC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治疗应以祛邪为主,采用清热化湿、行气活血之法治其标,健脾助运治其本,同时辅以通腑导滞、调畅气机等方法[7]。

目前,UC的病机并不局限于湿热内蕴,寒湿型也占很大的部分。《明医杂著·痢疾》曰:“痢多属热,然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李毅等[8]以58项中医症状作为因子分析的对象,排列组合发现活动期UC寒湿内盛证占40.39%,仅次于大肠湿热证。因此,寒湿型是UC不可忽略的证型。

2 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寒湿蕴结为发病之标。《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无湿不成泄,湿邪为该型UC最主要的病因。其病机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肆食生冷,久居潮湿,外感寒湿,或因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疾病过服寒凉之药损及中阳或久痢不愈,脾胃受损,终形成脾虚为本、寒湿之邪为标,寒湿之邪留于肠中,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肠中宿食、积滞难以排出。由此可知,寒湿型UC病位在脾,病因为寒湿,发病基础为脾胃虚弱;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寒湿困脾导致脾健运失常,邪滞肠道,阻滞气血运行,脂络受伤,滞下脓血。

3 升阳祛湿法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湿是自然界阴阳交感变化出的六气之一,是万物生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当湿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侵袭人体而成湿邪。关于湿与阳的关系,可总结为“湿甚则阳微”,原因有三。其一,湿性黏滞,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阳气为偏甚之湿邪所阻滞,无法正常疏布于全身各处,不能温煦机体。其二,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属于阴邪,阴邪外侵,机体阳气与之抗争,而损伤阳气。其三,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言:“湿气先伤人之阳气,阳气不能通调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溢必为水灾。”脾为阴土,喜燥畏湿,是运化水湿的重要器官。湿邪为患,常易困脾,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进而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更损阳气。湿性黏滞,缠绵难去。历代医家多遵从“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之法,张仲景提出“但利其小便”,但此类祛湿之法易耗伤人体阳气,即“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阳气”,对于一些久病体弱之人,用久难免伤正。对此,李东垣提出“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即升阳除湿法。

何为升阳祛湿法?李宗元的《脾胃论》言:“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临床中取风药的升浮之性,引脾胃之气上行,使清气升腾、湿气宣化,此即升阳除湿,“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阳升则湿邪自化,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路志正认为此法有4层含义——升提阳气、伸展阳气、恢复升降之机、长养阴阳之气[9]。升提脾胃虚馁之阳气,使清气得升、湿浊得降;伸展湿邪阻滞之阳气,使郁阳舒展、湿气得化。此两者纵横交错,则阳气通行,气化恢复,湿邪不能为害。升阳针对阳气作用的环节,引导、推动阳气升达、布散,司其职能,而区别于温阳。因为湿邪、寒邪贯穿寒湿型UC病程的始末,祛除寒湿之邪的关键在于升阳,故升阳祛湿法是寒湿型UC的治疗关键。

4 方 药

4.1 升阳除湿防风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出自《脾胃论·肠澼下血论》,书曰:“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以升阳除湿防风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药物组成:苍术、防风、白术、茯苓、白芍。《医方集解》言:“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防风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此方升阳的关键是苍术与防风配伍。苍术为君药,气味辛烈,开湿郁之力雄壮,用以升清阳。防风为风药中润剂,与苍术辛燥之性相配,润其燥性而加强鼓舞中阳,使阳气升腾、脾气复来,则湿邪可除。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关于白芍,李东垣有“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之说。苍术加茯苓与防风的用量比例为20∶1,体现本方主要以除湿为主,稍佐升阳,适用于以湿甚为主、寒像不显的溃疡性结肠炎。

4.2 升阳除湿汤

升阳除湿汤出自李宗元的《兰室秘藏》,书曰:“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药物组成:柴胡、升麻、羌活、防风、甘草、麦芽、神曲、半夏、陈皮、苍术、猪苓、泽泻、益智仁、生姜、大枣。李东垣云:“脾胃不足之证,须用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引脾胃之清气升阳道。”故此方用升麻、柴胡以助清阳上行;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邪从下焦而去。以上药物升降相辅,助脾胃恢复正常升降功能。“风能胜湿”,故助以羌活、防风、苍术祛风胜湿,其中防风以治风为主,羌活以胜湿为强,三者相须为用,共奏祛风胜湿之效。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神曲、麦芽运脾和中。泄泻无度、滑脱者,用益智仁温中止泻。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升阳除湿之效。此方中风药与祛湿药用量相当,除湿与升阳并举,且方中加入健脾助运之品,适用于脾胃虚弱、寒湿在内的溃疡性结肠炎。

4.3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出自金代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肺之脾胃虚方》,原文载:“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方中重用黄芪,补益脾胃之气,为君药。臣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君臣合用,健脾益气,清热除湿。佐以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助升清阳,白芍、甘草酸甘敛阴,防羌活、独活、防风之辛散,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升阳益胃、和中除湿之效。此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与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的用量比例为3∶1,强化补气,适用于下痢较甚、耗伤肺脾之气的溃疡性结肠炎。

5 升阳祛湿法扩展

《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为一身之本,而元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故脾胃为元气之本。脾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元气充沛,阴火潜藏。若脾胃虚弱,其气不升反降,元气耗损,水谷之气化为湿浊流归于肾,阴火不能敛藏而上冲。大肠湿热型UC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壅滞大肠;基础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继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郁而化火,阴火内生,湿热蒸迫。因此,对于此类UC,仍可以使用升阳除湿法。甘温除热,故用柴胡、升麻、荆芥、防风、薄荷、羌活、独活等风药微通其阳,使阳气宣通,泌浊分利,热从湿化。赵莉等[10]运用补脾胃泄阴火升阳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虚湿热型UC,结果发现其能有效缓解UC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大肠黏膜病变,影响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抵抗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李啸晨等[11]运用升阳益胃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UC,结果有效率为94.4%。

6 病案举例

患者,女,68岁,2018年6月13日初诊。主诉: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脓血2年余。患者2年前因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黏液脓血于某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给予美沙拉嗪口服并外用柳氮磺嘧啶栓、美沙拉嗪栓治疗,效果一般,且食生冷后即大便次数增多。现症:大便4~6次/d、夹黏液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隐隐,肛门坠胀,面黄,形瘦,纳差,小便调,舌淡,苔白腻,脉弦。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左半结肠型、活动期)。中医诊断:久痢,辨证为寒湿内停、脾肾阳虚。治宜升阳除湿,健脾温肾。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党参10 g,炙黄芪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炒白芍10 g,防风6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羌活10 g,独活10 g,醋柴胡6 g,黄连3 g,苍术10 g,巴戟天10 g,淫羊藿10 g,地榆15 g,槐花炭15 g,炙甘草3 g,生姜3 g,大枣10 g。7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6月20日二诊:大便3次/d,夹有少量鲜血,黏液减少,舌淡,苔白,脉弦。上方加乌梅10 g、升麻6 g,继服7剂。6月27日三诊: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肛门坠胀,大便2~3次/d、无黏液脓血。上方去地榆、槐花炭,加木香6 g,再服14剂。同时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生冷,注意保暖。2个月后随访,患者大便正常、1~2次/d、无黏液脓血,诸症好转,病情平稳。

按 本例患者年过半百,诸脏皆虚,结合其舌苔脉象,辨证其为久痢,病机乃寒湿内停、脾肾阳虚。脾为湿土之脏,脾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困阻脾胃,出现纳呆;湿性重浊,寒湿下趋大肠,出现泄泻、黏液便;湿性黏滞,阻碍阳气升发,故肛门坠胀。升阳益胃汤加减方中党参、炙黄芪、炙甘草补益元气,以补为升,健脾益胃,使阳气得以生发;陈皮、法半夏、苍术化痰燥湿;黄连苦寒燥湿,除局部湿热;浊阴出下窍,浊阴归六腑,一方面从胃肠、膀胱排,取茯苓、白术之品健脾化湿,保持胃肠通降,使邪有出路;另一方面从汗孔出,因风药能解表祛湿、助气行血,故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燥湿,使湿随汗出,兼升脾胃之清阳;白芍酸收敛阴,制风药辛散之性,防其阳气耗散,和营血,散肝舒脾,于土中泻木;生姜、大枣益气和中,补脾生津,又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因患者大便夹有脓血,故加用地榆、槐花炭止血;因患者肾阳虚衰症状较显,故加巴戟天、淫羊藿温肾助阳。二诊时,患者大便黏液脓血便较前减少,但仍然存在,故加乌梅涩肠止泻;因患者肛门坠胀未见明显缓解,故加升麻升阳举陷。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无明显黏液脓血,故去地榆、槐花炭,并加木香行气健脾。

7 小 结

综上所述,寒湿之邪贯穿于寒湿型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展的始终,升阳除湿法可升阳散寒祛湿,对UC发挥治疗作用。由于UC的西医治疗方法副反应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治疗前景较大,故临床治疗应以升阳祛湿法为主,随症加减,以取得更好疗效。

猜你喜欢

脓血升阳苍术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HPLC测定苍术中的3种成分研究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一碗苍术饮,整夏都安康
田横祭海节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