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众史学课程的教学与思考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系史学书写

傅 亮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兴起了一场公众史学(Public History)①的浪潮,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与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史学界也开始了对公众史学的探索。21世纪以来,中国的公众史学不断得到飞速发展,无论是公众史学学科建设、学科理论,还是有关公众史学的研究论著、教材等,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随着公众史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公众史学的相关课程。从2017年开始,苏州大学历史系开始在本科教学中设置公众史学这一必修课程,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研究者对这两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理论与技能:公众史学的教学目标

公众史学是旨在研究公众历史的一门学问。要在高校开展课堂教学,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公众史学这门课程具体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

众所周知,美国的公众史学最早起源于历史学毕业生的就业危机。换言之,公众史学兴起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起步时的背景所反映的倡导、推动和实施公共史学的主体,来自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历史系教师;二是公众史学创立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大学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所以,美国公共史学特别强调社会应用的特点:一是着眼于用人单位如图书馆、档案馆、城市规划部门等的具体需要来培养历史系毕业生;二是进行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知识技能培训,强化历史学服务社会的功用性[1]。

钱茂伟在《中国公众史学通论》中也专门对其教学目标做了说明。随着公众史学研究队伍的逐渐形成,公众史学的学科框架及其分支也初步形成。公众史学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新增的专业硕士点,并为公众史学研究提供人才,为企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和开发提供保障,“这样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历史学在现代工商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2]35-39。

当然,公众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此。公众史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地强调公众对历史学领域的参与,即更应强调历史学的公共转向(公众书写历史)。教师在设计公众史学这门课时,更多地应从这个角度出发,确定公众史学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从事公众历史实践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形成口述历史、个人与家族史、影像史学、通俗历史书写、历史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城市历史记忆这6大板块的能力,从而使历史系学生能进行史学传播,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及历史系学生的就业提供一种新的渠道和方式。

二、6大板块:公众史学的教学内容

由于公众史学是一门近期才兴起的学科,因此,学术界对公众史学所包含的内容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的姜萌副教授在2010年时主张公共史学应包括口述史学、影视史学、应用史学、历史通俗读物4个部分。后来他又认为公共史学可以细分为通俗史学、口述史学、影像史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4大类[3-4]。浙江大学的陈新教授认为公众史学的学科架构包含4个层次:第一,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分析与培育;第二,传统职业历史学方法论与实践性训练;第三,跨学科(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知识储备;第四,公众历史知识生产的组织和实务操作[5]。宁波大学的钱茂伟教授认为,公众史学是由公众书写、公众参与的历史,其体系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以公众为本位)、三大领域(书写公众、公众参与、公众消费)、四大理论(君史与民史、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历史书写与历史研究、小众参与和大众参与)、六大分支(公众历史书写、公众口述史学、公众影像史学、公众历史档案、公众文化遗产、通俗普及史学)[6]8-15。

以上所举都是学术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整体来看,姜萌和钱茂伟对公众史学所包含内容的论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陈新的4个层次的内容论述更加偏重于公众史学素养方面,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史学所包含的内容。

为方便教学,苏州大学历史系的教师在设计具体课程内容时,主要根据钱茂伟与姜萌关于公众史学学科内容的看法,将公众史学课程分为导论、口述历史、个人与家族史、影像史学、通俗历史书写、历史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城市历史记忆、总结8个方面的内容,除去导论和总结,中间6个板块构成了公众史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课堂教学主要根据这些板块来设定。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公众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公众史学的学科概念、框架及涉及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是口述历史,这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口述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口述历史具体是怎么实践的。第三部分是个人与家族史,这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个人与家族史的编写方式以及意义,并让学生掌握撰写一份小家族史的方法。第四部分是影像史学,这部分着重介绍影像史学的发展与衍变、影像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地位等,并让学生了解历史记录片拍摄的简单技巧,挖掘历史照片背后的历史。第五部分是通俗历史书写,主要通过介绍通俗历史的发展演变、通俗杂志和通俗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通俗史学的概念、发展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通俗史学中历史史实与文本虚构、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是历史文化遗产与博物馆,通过介绍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功能与意义,并立足苏州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园林)、博物馆等,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第七部分是城市历史记忆,这部分主要是介绍城市历史记忆的发展及其在历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理解城市历史记忆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对中外城市历史记忆的介绍,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城市历史记忆的形成与转变。第八部分是总结,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总括性回溯,并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进行汇报及点评。

三、讲授与实践:公众史学的教学方法

公众史学的课程教学,除了公众史学的学科框架与理论部分之外,即第一部分导论及最后一部分的总结外,中间6个部分都需要较多的实践参与,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可着重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成效。

对于口述历史、个人与家族史、影像史学、通俗历史书写、历史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城市历史记忆这6个部分的授课,苏州大学历史系的教师采取的是讲授+实践的模式,即将所有学生分为相应的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应小组的公众史学实践,每个学生的公众史学实践作业是在最后4周时进行演讲,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例如,个人与家族史小组的学生,需要根据个人与家族史这一板块内容,撰写有关自己家庭的小史。

研究者在这里简单展示几份学生关于各个板块内容所做的实践作业。某位同学在讲述自己的家庭小史时说:“我常常试着去思考家族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年幼时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祖父说过的很多话当时不愿意听,也听不懂,但如今很多东西都明白了。”可见,这位同学随着年龄的增加,已经意识到家庭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讲授公众史学的目的,就是让公众书写自己的历史。历史应该由每一个公众去书写,个人与家庭史更是如此。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明显地发现,同学们对家庭的了解更多。

口述历史小组的学生对历史系退休教授进行访谈后,写了一篇口述访谈稿,最后在感想中讲道:“这次访谈从寻找访谈对象,到前期准备工作、草拟问题、实地采访,到最后撰写成文、修改审定,我们完整地实践了口述访谈的一整套流程,收获颇丰。”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对于怎么利用口述历史来书写大众的历史、保存珍贵的历史材料都有了切身感受。

一名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文庙及其历史记忆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渠县文庙的历史沿革、建筑及其分布、文庙功能及历史意义等,最后该生讲道:“文庙,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巨大的文化资源,蕴藏着强大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对中国社会样态及民众心理结构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已成为中国乃至于周边诸多国家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尤其成为中心城镇文化守望的重要标志。”可见,通过对文庙所代表的文化意涵、所形成的历史记忆进行分析,其对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公众史学的教学反思

公众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学开设公众史学课程更是一种新的探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高校历史系对公众史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不清晰。苏州大学原来是将公众史学课程置于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中,有的高校则将其作为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还有的高校将其放在硕士培养阶段。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公众史学不宜放在历史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中,最好放在专业选修课或者通识选修课的体系中。因此,从2019级历史系本科生开始,苏州大学的公众历史课程由专业必修课改成专业选修课程,研究者认为这样更为符合公众史学课程的教学定位。

二是教学组织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学生分为相应的6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份小组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但是,随着教学的开展,研究者发现每个小组的学生只关心自己小组的那部分内容,对于其他5个板块的内容关注度较低。因此,研究者计划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以期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是进一步探讨公众史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众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除宁波大学等少数大学外,大多数高校目前没有设置公众史学这门课程。宁波大学曾经准备在本科生课程中设置“公众史学模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公众史学、文化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选修课包括小历史书写、网络史学、历史影像学、历史文化的创造与策划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对大多数高校历史系来说,不大可能建立完备的“公众史学模块”。公众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公众史学实践能力,若理论课程开设过多,实际的教学效果将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研究者认为,公众史学的课程体系应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方向。

公众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目前设置公众史学课程的高校仍比较少。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将愈来愈好,未来设置公众史学课程的高校也会越来越多,公众史学的课程及教学也会越来越走向成熟。

注释

① Public History的中文翻译有公众史学、大众史学、公共史学,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公众史学与公共史学这两种译法,分别所指称的含义也有所区别,笔者采用的是公众史学这一译法。

猜你喜欢

历史系史学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关于康再荣在吐蕃时期任职的若干问题
——敦煌文书《大蕃纥骨萨部落使康再荣建宅文》浅识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美国迪尤肯大学历史系课程设置特征初探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书写春天的“草”
时尚的轮回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