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音乐赏析

2020-08-07李翠萍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谱例调性交响曲

李翠萍

(内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内江 641199)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也是一位对西方音乐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他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欧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大变革,因此,无论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作品简介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作品,篇幅较长且充满英雄气概。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以“人”为主题,富有激情地阐释了为争取人类解放胜利而斗争的热烈情怀,深刻地反映了“人争取自由而胜利”的思想。

二、音乐欣赏与分析

(一)第一乐章欣赏与分析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分别是具有一个单独节奏动机的“命运”主部主题和号角般旋律的由主导动机发展而来的副部主题。主部主题是贝多芬向封建势力的挑战,而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题则表达了人民对斗争的胜利信心[1]。其中,结束部很简练,规模不大,所有发展的因素都和主部主题相联系。全体管乐奏出主导动机,音乐在连续的八度叠置高潮声中结束。

谱例1的乐谱如图1所示。

图1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1—11小节)

主导动机(谱例1)(1—2小节)以三个音高相同的八分音符接着一个下行三度跳进的持续长音,低声部以八分音符的八度重奏强调。强有力的主导动机由弦乐一起奏出两次,第二次(3—5小节)以模进的手法演奏,音高降低了一度。6—7小节分裂重复主导动机,至第8小节,弦乐快速地发展主导动机,以强有力的和弦、高音持续音强调。这个主题以c小调持续进行,贝多芬通过重复、分裂、模进、变奏等手法快速地展开主导动机,以保持乐曲坚定而果断的音乐性格。

谱例2的乐谱如图2所示。

图2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63—70小节)

bE大调的副部主题(谱例2)由一个无伴奏的小号奏出主导动机的变化形式(短—短—短—长—长—长),小号召唤的主题经过戏剧性的发展,引出一个新的优美连贯的旋律。这个旋律由小提琴演奏、低音弦乐伴奏主导动机,它平静的气氛与之前激烈的音乐形成对比。即便是较抒情的主题,主导动机仍挥之不去,不间断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背景低声出现。

展开部,是主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圆号和弦乐以ff的力度奏出主导动机,弦乐与木管快速发展主导动机。动机上行至快速反复的属和弦,至179小节圆号奏出号角声动机,大提琴和低音管低音下行发展。195小节木管高音与低音弦乐对话,号角声动机分裂成越来越小的片段,直到只剩下一个音。这个音以减七和弦支持,在木管和弦乐之间回响,力度逐渐减弱。

再现部,综合了主部和副部的音乐材料,主要调性在C大调上。主部由高潮性的主导动机、管弦乐合奏及突然的减弱变化构成,弦乐快速发展主导动机,并向不稳定和弦发展。副部是号角声动机、低音管独奏以及弦乐和长笛交替的抒情旋律,然后渐强至胜利的结尾旋律。

在结尾部分,不仅有强烈的力度对比,还融合了主部、副部和连接部的各个因素,包括快速反复和弦、号角声动机、高音小提琴旋律、木管高音与低音弦乐的应答等,它们都服从于整个乐章的音乐情感和作品的主要调性。为了更加充分地说明第一乐章斗争的主题,结尾作了很大的扩展和强烈的力度对比,给人以不稳定的印象,期待音乐继续揭示下去。

(二)第二乐章欣赏与分析

第二乐章,变奏曲式。与戏剧性的第一乐章不同,这一章主要体现了抒情与放松的情绪,但也包含了紧张与英雄主义的片段。该乐章是基于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主题A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柔和地引入,伴随着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旋律在高音区发展,小提琴与长笛交替演奏。主题B由单簧管温和奏出,但很快进入强烈的情绪对比。全体乐队突然加入,单簧管的徐缓昂扬转变成胜利的号角声。连接部分,小提琴和大管奏出一个很弱的上行旋律,以C大调属七和弦转入主要调性,同时也为主题A变奏作属准备。

变奏部分为双主题变奏,调性变化为bA-babA,作曲家运用了主题加花变奏、节奏加密变奏、织体变奏等手法,采用旋律音色交替的配器手法,分别表现各部分的内容和音乐情感。如变奏A1,由a1b2b3三个乐句构成的8+7+7非方整性结构,单一调性。这个部分中提琴与大提琴以平静流畅的节奏演奏抒情旋律,旋律在高音区持续,小提琴与长笛交替。变奏B1(71—87小节)的音乐细分结构为9+7,调性为C-bA。单簧管和大管声部奏出柔和的第二主题的第一变奏,中提琴声部由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变奏出三十二分音符,力度变化pp-ff-sf-fpp-ff-f。

Coda部分先后奏出了主题A和主题B的旋律。主题A以低音管用更快的速度奏出抒情乐句变奏,经过不断重复主题A的旋律片段,渐渐恢复原来的速度,然后长笛与弦乐演奏抒情旋律;主题B以动力性的渐强、管弦乐合奏结束了这个乐章。

(三)第三乐章欣赏与分析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c小调。这一乐章是整个交响乐戏剧结构发展的中心乐章,不具有世态风俗性,作品的内容由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一首大型的展开性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犹如二段结构重复展开。

谱例3的乐谱如图3所示。

图3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1(1—8小节)

主题1(谱例3)以一个安静而神秘的分解和弦开始,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低音域奏出,由a+b两个较长的乐句组成。由于乐句内各自重复,且重复后又有所变化发展,因此,其细部结构近似二段结构。但从宏观上看,主题1是一个延伸陈述的两乐句乐段,上句8小节终止在c小调的属和弦上,下句变化重复,并有所扩充,经s-K46-DD56-D终止于属和弦。

谱例4的乐谱如图4所示。

图4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2(19—28小节)

主题2(谱例4)与主题1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法国号突然响亮地奏出重复音主题,这个“三短一长”的节奏型与整个交响曲的基本音调相联系,具有相互照应的特点,好像是前面主题的继续向前发展。第一乐句在c小调上开始,终止于属和弦;第二乐句用调性的并置,转到be小调。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在很多不同的作品中都运用这种调性并置的手法,不仅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而且创作手法极具个性化和统一性。

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主要调性为C大调,C大调曾在第二乐章出现过,但在这里它是作为临近末乐章调性的先声而出现的,由赋格段的类型构成。这个赋格主题,由高音弦乐器依次模仿。再现部A为缩减再现,神秘的主部主题以拨奏表现而不是连奏。重复音主题的情绪完全改变,不再由法国号吹奏,而是以单簧管、小提琴拨奏表现。

(四)第四乐章欣赏与分析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C大调,是这首交响曲的高潮。这个乐章的结构和调性更加平衡,作品中运用了最富于群众性的音调和号声,表达了欢腾的胜利凯歌。为了达到更雄壮与光辉的效果,作曲家在末乐章扩大了乐队,增加了3只长号、1支短笛和1支倍低音管。突显的铜管乐器赋予终曲进行曲般的特色。

呈示部具有丰富的旋律,即使是过渡段和结尾段,也有其各自独特的主题。乐章开始于凯旋式的开始主题,由明亮的小号奏出C大调主和弦的三个音。过渡段与开始主题的情绪类似,先由圆号演奏,再由小提琴继续,三连音的旋律使第二主题充满快乐的氛围。两个有力的和弦及一个短暂的停顿宣告了呈示部结尾段主题,这个下行乐句的旋律,先由弦乐及木管演奏,然后由整个乐队强有力地反复。

展开部以副部的主题材料为基础,集中于第二主题和其三连音节奏。调性布局为A-#f-A-bA-bDC-bE-bB-g,具有丰富的调性色彩,结尾进入属持续,并进行了较大的发挥和补充,为插部主题的进入做准备。插部引用了第三乐章的重复音主题2(短—短—短—长),通过节奏时值的压缩、模进,以及主题旋律在不同乐器声部的演奏,像是在回忆过去所经历的道路,与欢腾情绪形成对照。主题2的巧妙引用,似乎是对前面焦虑的突然回忆,又或者是将最后两个乐章结合在一起。

结束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上行四度的号召性音调,建立在主导动机加强音上,不同乐器声部的反复加强了欢腾情绪的印象;第二部分急板,主要是主部主题的旋律音调,通过模进、不同音高的重复及多次反复主和弦,将整部交响曲推向辉煌的顶点。

结语

在这部交响曲中,无论是旋律、节奏、复调、体裁,还是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等,贝多芬都进行了缜密的布局和设计[2]。他在交响曲中所开辟的新局面,彰显了深邃的艺术构思和高度的技巧性的完美融合,也影响了19世纪的作曲家。时至今日,这部交响曲依然是其众多作品中最富生命力的一部,亦是世界交响乐中的精品之作。

猜你喜欢

谱例调性交响曲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村庄交响曲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谈“调性”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集市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