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与母语

2020-01-10

开放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词汇量母语外语

众 告

多年前曾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篇长文,题为“英语教育成了国人心头说不出的痛”。想想也是,学了多年的英语,一种敬畏且喜好,无奈又厌倦的心结却一直挥之不去。

学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什么、怎么学却很有讲究,这就涉及到定位。对此,我国英语教育的老前辈许国璋先生早在1978年就这样评价过,“我国大学的公共外语,效果很不理想”,“忽视了以外语为工具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其实,常见的英语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应试型的“知识英语”,主要靠“学”来掌握;二是应用型的“技能英语”,通常靠“习”而获得。于是,大学英语常有通用英语或学术英语之分,通用英语就是“除了打好语言基础外并无特殊目的”,而学术英语则是“为了专业学习需要或未来工作需要”,通常还分基础型和专门型两种。基础型用于一般专业学习的检索和交流,专门型侧重于特定学科的语法结构、语篇体裁以及现场的交流技巧(蔡基刚,2013),但大学公共英语到底归属于哪种却一直在争论。作为秉持成人继续教育理念,竭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开放大学,就应急需将英语教学转型,将同质化、重复化乃至人文化的基础英语以学术英语来替代。当然,这里的“学术”一词与汉语“学术”意义并不对等,应为专门用途英语,即广大学习者所需求的职场英语、行业英语或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的方法也很重要。虽说它的流派很多,有情景法、交际法等十几种,但不外乎围绕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展开。听说领先本是人类接受语言的自然过程,我们母语就是这样学的,但遇到英语学习却忽视了。语言学家认为,婴儿学母语尽管有一个语言沉默期,但没少在听、在接受和在积累,于是很快就牙牙学语了,可见先听后说是一种本能。看来,我们学英语,最后学成了“聋子英语”——听不懂,“哑巴英语”——说不出,其实就是因为“入耳量”太少而导致“出口量”不足的缘故。

以往我们学英语背单词好像天经地义。殊不知,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则是表音文字,把它们混淆起来套用学法就会出问题。尤其是成人学习者,倘若只是一个单词接着一个单词机械地记忆,那肯定是记得快也忘得快。故有学者建议,倒不如通过听说句子来记单词效果或许更好些(林敬人,2012)。因为句子是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的发音、词汇、语法等都包含在其中。同时句子里含有“语境”,单词在里面会有生命,想象丰富就强化了记忆。再者,句子的陈述也富有“语感”,单词在句中彰显活力,上下连贯也就加深了理解。看来若以英语的“句子量”替代“词汇量”,恐怕不失为一种转机吧!

至于抠语法好像是学英语的必经之路。不可否认,英语教学的类型是“二语”还是“外语”,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还是“习得”,专家们至今争议不断。但是,无可争议的一点是,面对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目标各异且相对功利的大众学习者来说,将上述概念和理念截然对立而不相辅相成是不妥的。现实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倒是,大多数人母语语法的储备并不多,但听说都相对“合法”。然而,我们从小到大学了十多年的英语语法,但在听说中却经常“无法”,你说怪不?看来,听多了,说顺了,语法规则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好比学游泳、光学理论不下水,掌握得再好也不会游泳。

听、说之后,还要“读”。因为大量的阅读同样也是英语学习的捷径之一,因为英国人学其母语就是这么干的。手边有一套上海译文版的《英汉对照世界文学丛书》第一辑,其中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其原版简写本篇幅只有原著的三分之一,涉及的词汇量也仅有1500个,闲时我也会无压力地过过瘾。

“英语不是拿来学的,而是拿来用的”,看来不无道理。

猜你喜欢

词汇量母语外语
母语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