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进展

2020-01-10李松年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载瘤弹簧圈术式

李松年

目前临床对颅内复杂动脉瘤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而言,是指因多种因素作用下难处理一类动脉瘤,包括动脉瘤宽颈、瘤体大、血管壁钙化、位置深等,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发病率为5%~8%[1]。对复杂动脉瘤可分为以下四类:巨大动脉瘤(直径超过2.5 cm)、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多发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动脉瘤,上述分类方式后续逐渐沿用至临床研究中[2]。随着近些年来手术治疗更新及先进,以及临床特殊类型动脉瘤认识不断加深,使得临床对复杂动脉瘤范围进一步扩展,将假性动脉瘤、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均被纳入至复杂动脉瘤范畴[3]。

1 血管内栓塞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

早期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措施较多,以外科电凝术为主,其术式整体干预期间,主要利用阳极吸附血流中带负荷成分,常见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后续并形成血栓,早期阶段是利用电凝在动脉瘤腔内,能形成血凝块[4]。在此基础上,尚松安等[5]基于电凝、电解脱原理上,并设计电解脱弹簧圈对动脉瘤瘤腔进行填塞,后续予以惰性金属铂制作弹簧圈,并联合不锈钢进行传输线,后续制作为电解脱。随着栓塞材料不断发展,此时弹簧线圈、裸圈后续发展至修饰线圈、放射线圈、液体胶及瘤腔内栓塞装置。目前临床应用上,可对动脉瘤有效填塞,降低复发率及出血率,利于颈部皮化[6]。

2 弹簧圈应用

临床多数研究证实,采取弹簧圈治疗整体安全性偏高,早期出血率、远期致死率显著降低[7]。相比较夹闭术,介入栓塞术临床应用上,其复发率、出血率显著升高。对单纯瘤腔内予以弹簧圈填塞,后续不能合理完成瘤颈内皮花,此时予以外科术式干预,可促进瘤颈内皮花。对颅内动脉瘤组织病理学分析得出,通过对患者予以弹簧圈治疗,此时瘤腔内形成血凝块、血栓,进一步预防后续出血,此时瘤颈内部覆盖一层不同于内皮细胞固体瘢痕,再次出血率显著降低,后续长期随访结果得出,复发率、再次出血率显著上升,成为后续临床研究重点[8]。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开展中,对瘤体治疗上,栓塞处于均匀、致密,瘤颈位置上,均匀覆盖且无残留。此时临床治疗干预期间,配合患者予以传统成蓝弹簧圈,用于不规则形态动脉瘤治疗,可形成“球形”成蓝,以“球形”以外瘤体无法致密栓塞。造成治疗后再次出血以及复发状况产生。而PRESIDIOTM弹簧圈应用上,特点为向外伸展特向,此时进入动脉瘤后,并沿着瘤壁形成单环,此时动脉瘤性状表现上,稳定框架为主,由外向内填塞形式为特性,最大程度限制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突出,弹簧圈压缩、进入载瘤动脉概率上,显著偏低,此时瘤颈覆盖程度上,维持在最佳程度。袁晓东等[9]研究指出,对纳入8例复杂性动脉瘤患者采取PRESIDIOTM弹簧圈,构建“框架”后,配合MICRUSPHERE弹簧圈,呈现90°形式释放,稳定动脉瘤顶部及侧壁位置,进一步提高瘤颈覆盖范围,顺应不同形状动脉瘤,具有稳定性、柔软性高特点。后续采用CERECYTE弹簧圈,内部含有聚乙醇酸成分,可提高栓塞率及再通率。后续应用ORBIT弹簧圈收尾,因弹簧圈柔软性、顺应性良好,可提高填塞率,达到卓越致密填塞效果。

3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

支架辅助线圈栓塞常被临床用于各类颅内动脉瘤治疗,常见为微小、梭形、巨大及假性动脉瘤。在瘤颈部位支架重建血管内部,并发挥围栏作用,降低线圈进入载瘤动脉风险。此时对支架释放顺序上,主要分为以下三类:顺序式、平行式、分期式。顺序式作为支架前释放技术,引导导管将支架置于载瘤动脉中,微导管经过支架网孔,能进入动脉瘤,此时利用线圈填充至动脉瘤腔内。利用造影确定位置后,且填塞满意后,撤出微导管。平行式为支架后释放技术,微导管插入瘤腔将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以跨瘤开口将支架放置,完全栓塞动脉瘤并拔除微导管。分期式为支架放置其中,1个月后开展术式栓塞动脉瘤,但上述术式临床应用不广泛[10]。支架应用,能避免弹簧圈从宽颈动脉瘤颈部逃逸,而误诊为拴载瘤动脉。此时动脉瘤内部血流量减少,能利于瘤内血栓形成。支架临床应用,利于血管内膜生长,保护动脉瘤相关部位穿支血管,支架对瘤内血流力学具有改变作用[11]。目前临床常用一类支架为Interprise,为激光雕刻闭环支架,不易变形,具备较强径向支撑力,金属网孔偏大,此时穿支血管闭塞率减少。

4 球囊辅助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方法

Onyx胶为非黏性栓塞剂,临床治疗多用于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目前研究表明,将Onyx胶用于弹簧圈栓塞及手术治疗困难动脉瘤,后续治疗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约有79%动脉瘤能完全栓塞,相比较临床其他治疗方式,干预上,整体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方式较为一致[12-13]。通过分析大型、宽颈动脉瘤复发因素,此时瘤颈、瘤体难以完全致密栓塞相关,可考虑为Onyx胶应用永久填塞作用,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采取Onyx胶联合弹簧圈,能显著改善预后。Griessenauer等[14]研究报道提出,弹簧圈联合Onyx胶治疗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对其随访结果得出,所有患者均未见到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无自发性载瘤动脉闭塞情况出现。对上述研究结果分析,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弹簧圈联合Onyx胶治疗,患者预后改善显著。Lin等[15]研究指出,此时对6例弹簧圈联合Onyx胶治疗载瘤动脉闭塞中,其中2例合并永久性神经障碍,发生原因分析得出,与Onyx胶外溢较多相关,分析原因得出,与栓塞材料及设备相关,因此,后续治疗开展上,仍需升级设备以及仪器,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5 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导线装置前身为自膨式支架,对应组成为数十根金属丝编织而成致密金属管状结构支架,金属覆盖率低于15%,高于普通支架30%,甚至达到50%[16]。临床应用期间,可具有良好径向支撑力,对动脉瘤瘤颈、瘤腔内部血流动力学加以改变,利于血栓形成,并重建载瘤动脉腔,为后续血管内膜重建提供载体[17]。对临床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血流导向装置成为治疗重要手段。相比较常规颅内支架,配合血流导线装置用于颅内动脉瘤、载瘤患者治疗,血流动力学环境重塑利于瘤内血栓形成,为新生血管内膜提供附着,并实现颅内动脉瘤治愈性闭塞[18]。临床既往研究证实,大型、巨大型等复杂颅内动脉瘤采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相比较常规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整体完全闭塞率显著上升[19]。肖仕和等[20]研究指出,对1 2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经6个月治疗进行随访,结果得出,完全闭塞率高达75%,1年完全闭塞率达到85.5%。同时,与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辅助栓塞等常规介入治疗,血流导线装置能缓解大型、巨大型动脉瘤产生占位效应。黄志伟等[21]研究指出,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支架辅助栓塞、单纯栓塞、载瘤动脉闭塞4种方式治疗,分析临床疗效得出,采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患者整体症状缓解程度高达92.16%,显著高于其他治疗方式。

6 三维打印技术

三维打印技术开展基础为数字化模型,控制打印前处理软件,分层加工、得加成型,堆叠后连续薄型层面,直至形成事物。目前对三维打印技术应用情况分析上,常见为立体光固化成型、选择性激光烧结、三维喷印等[22]。三维打印技术开展期间,最为重要步骤为获取影像数据,实时获得颅内血管形态、结构。对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上,常用方式为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DSA等,结果可作为三维打印数字建模原型[23]。获取影像学数据,导入三维图像能生成、处理软件,重组三维虚拟图像,通过应用三维打印机,建立立体模型,后期处理获取最终模型[24]。将三维打印技术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制作三维模型并制作动脉瘤复合体模型,分析动脉瘤、载瘤动脉瘤成角、空间位置关系,对微血管在血管内走形模拟,设计、辅助更适宜栓塞微导管形态模型,手术治疗成功率显著提升,减少并发症。Mashiko等[25]研究指出,分析1例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治疗情况,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空心动脉瘤模型,依据术前模拟结果,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获取显著成效。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三维打印技术应用发挥重要辅助作用,上述技术应用,可提升疗效并降低并发症率。

随着近些年来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神经介入治疗中。近几十年来,影像学、医用材料及微导管技术发展,此时对颅内动脉瘤治疗上,从原有开颅术式走向血管介入栓塞术式转变,临床复杂性动脉从原有不可治变为可治,提高长期栓塞效果。目前血流导向装置成为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研究热点问题。后续仍需在减少对患者损伤基础上,提高动脉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成为部分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首选方式。

猜你喜欢

载瘤弹簧圈术式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