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
2020-01-10张代宝邓照东段艳芳
张代宝,李 弛,李 玮,邓照东,段艳芳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4)
河南位于黄河流域中部,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省共记录鸟类432种,两栖类30种,爬行类47种,兽类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5种。河南处于我国候鸟迁徙的中部通道,每年数十万只候鸟经过,2015年三门峡黄河库区就曾爆发大天鹅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规模候鸟迁徙和境内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分布对河南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形成了严峻挑战和压力。
1 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现状
1.1 组织与管理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是全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河南省林业局负责组织开展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同时省林业局设立了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作为省级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相应的17 个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和170 个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含济源示范区)分别为市级管理机构和县级管理机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负责全省辖区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1.2 监测网络建设
自2005年国家启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以来,河南省便根据国家林草局的总体规划,在全省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栖息地、繁殖地、候鸟迁徙通道、停歇地等主要区域,充分依托结合全省各级林业保护主管部门、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国有林场、林业技术推广站等林业机构,建立起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4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站32个、省级监测站22个,初步构建了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网络体系。
1.3 管理制度建设
河南省先后制定出台了《河南省突发重大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河南省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种类和疫源物种目录》《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标准》,结合河南省实际确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重点时期(每年的10月16日至次年的4月30日)和非重点时期(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15日),实行重点时期日报告和非重点时期周报告制度,发现异常情况随时报告,并严格落实监测人员岗位职责、日常监测和应急值班值守、监测信息管理上报等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有效推动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1.4 监测资金和物资保障建设
2017 年以来,河南省年度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资金预算由370万增加到420万,国家林草局每年下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主动预警项目资金15 万~40 万左右,用于疫情监测、设备购置、样品采集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站基本配备了望远镜、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PDA等主要监测设备,部分监测站还安装布设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或红外相机等野外采集系统,各国家级监测站也储备了一批消毒药、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
1.5 人管队伍建设
全省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人员共计235人,其中专职188人、兼职47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187人。2016年以来,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连续四年召开4 次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和1次全省野猪非洲猪瘟监测防控工作会,培训各级管理机构和监测站骨干人员611人(次)。
1.6 主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2015年-2017年,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约400 m2的“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初检实验室”,配备了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荧光PCR仪、超速冷冻离心机等检验设备,有效提高监测能力;2016、2017 年先后招聘预防兽医学等硕士研究生4 名,充实了专业技术力量。2018年冬和2019年初候鸟越冬迁徙期间,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结合国家林草局鸟类环志中心的环志工作先后前往郑州黄河湿地、三门峡黄河湿地、孟津黄河湿地等地,对当地典型的天鹅、大鸨、黑鹳、灰鹤等冬候鸟开展了咽喉拭子和粪便样本采集工作,共采集样本741 份,先后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初检实验室和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分析,掌握了部分候鸟携带禽流感病原的情况,为推进河南省候鸟禽流感主动预警工作奠定了基础。2019年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先后组织全省开展野猪人工繁育场所血清学样品采集443 份送当地防疫部门检测,猎捕野外野猪19 头并采样送往国家林草局长春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非洲猪瘟联防联控和野猪非洲猪瘟主动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先后指导做好2015年三门峡大天鹅禽流感疫情、2017 年焦作沁阳乌鸦大批死亡等16 起异常情况快报的应急处置工作,按规定进行上报采样送检和无害化处理,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野生动物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职能不健全,专职监测人员缺乏
目前河南省各地都没有专门和独立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机构,现有监测体系均为依托和挂牌形式,职能和权责难以统一,全省170 个监测管理机构基本由各级林业(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林政等科室(股)承担,54 个监测站主要依托挂靠的单位有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科)、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有林场、林业技术推广站4 类,无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各级的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多为兼职,缺乏疫源疫病监测方法、样本采集、异常情况判断、应急处置等技术知识储备,专职监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2.2 监测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河南省本级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纳入了财政预算,但除去省本级监测管理工作经费外分配给全省170个管理机构和54个监测站的经费非常有限,市、县没有列入本级级财政预算,疫情形势紧张时往往不得不统筹挤占其他林业经费予以解决,很多监测站监测范围大、监测人员少,巡查交通工具和远程视频监控等设备又难以落实,加之2018 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加挂的21个国家级监测站缺乏启动资金,基础设施、办公设备、监测设备等难以到位,不能保证日常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护消毒和应急物资储备的配备和更新也难以保证。
2.3 基本研究薄弱,监测工作水平较低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全省各级监测机构基本没有科学系统地开展过境内分布的疫源动物和疫病本底调查,相关科研院所也基本没有对省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开展过全面系统的研究,现有研究也仅针对近年候鸟禽流感、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等热点问题,基础资料和相关研究积累非常有限,有关野生动物疫源生态学、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很少涉及,野生动物物种调查、种群状况、活动规律、带毒动态和疫病本底情况不清。各级监测机构也往往重应急救急、轻日常监测预警,重行政审批、轻日常管理,重项目推进、轻体系建设,个别监测站监测手段落后,野外巡查观测和信息上报质量不高,只能简单被动从事死亡野生动物的尸体处理和上报工作,监测防控工作水平不高。
2.4 应急处置和主动预警能力有限
全省仅个别管理机构和监测站能联合当地动物防疫、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一些野生动物及人工繁育场所的粪便、拭子、血清样品采集检测进行监测预警,多数管理机构和监测站自身应急处置和响应能力有限,又不能和联防联控职能单位(卫生健康、畜牧兽医、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和合作,主动预警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3 对策建议
3.1 成立监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
建议河南省各级政府设立本地区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或从原林业事业编制中调剂。同时要大量吸收专业人才力量,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力争组建一支技术精湛、数量保证、相对稳定的监测队伍。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体系
建议各级政府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划纳入当地政府规划和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机制,同时要理顺资金投入渠道,切实保证监测运行、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经费及时到位,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人才队伍、规章制度、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监测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大工作创新,建立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标准站,以点带面发挥标准站的标杆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方面的地方标准的制订,促进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的科学化及规范化发展,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测评体系,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地位。
3.3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监测防控水平
建议河南省各级监测机构挖掘自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科研潜力的同时,紧密依靠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联合攻关机制,集中力量开展野生动物病原学、病原生态学等领域联合攻关,对一批疑难、重大疫病的监测防控提出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优先解决快速诊断检测技术等问题。同时要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人员培训机制,重点加强对市、县级一线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
3.4 整合社会资源,协调一致做好监测防控工作
加强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的协调,充分整合林业系统与畜牧兽医、卫生等部门的相关资源,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地区和部门之前的联防联控机制,特别是要建立重点防控地区野生动物疫情的采样检测和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情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到实时监控、信息共享、早期预警、快速反应,协调一致做好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