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在肺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2020-01-10湛智杰
湛智杰
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广东高州 525200
肺心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因为患者支气管、肺组织或者肺动脉血管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急、心悸及呼吸困难等,加上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明显增加对患者的伤害,若未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疾病进展,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临床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其中常规治疗虽然取得过一定应用价值,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临床提出抗凝治疗效果显著,能够迅速改善病情,减轻相关症状,保障患者身心安全[4-5]。因此我院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10 月纳入的78 例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 例。其中研究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45 ~76 岁,平均(63.5±1.3)岁,病程1 ~7 年,平均(4.32±1.02)年;对照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46 ~75 岁,平均(63.8±1.2)岁,病程1 ~8 年,平均(4.08±1.0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6]:(1)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呼吸病学》中疾病诊断标准,并经过X 线、心电图等检查确诊;(2)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中;(4)资料齐全,意识正常,能够配合研究者。
排除标准[7]:(1)研究中采取药物过敏者;(2)合并精神类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3)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4)合并肝肾疾病、器官功能异常或者严重心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研究组采取抗凝治疗,选择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H20060190,1mL: 5000Axa单位),5000IU/次,2 次/d,皮下注射。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全面掌握患者具体病情,给予针对性抗感染、强心、平喘、利尿及氧气支持等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两周。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治疗后病情变化,评估疗效,记录咳嗽、咳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消退时间及治疗时间,治疗结束后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血小板膜蛋白-140、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
治疗后相关症状消退,心功能改善两级以上为显效;治疗后相关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1 ~ 2 级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39×100.00%[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9.49%(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比较
研究组咳嗽、咳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消退时间及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比较
表2 两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比较
?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
2.4 两组凝血及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血小板膜蛋白-140、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肺心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支气管并肺疾病、肺血管疾病或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等密切相关,若未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现象,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9-11]。临床治疗方式较多,不同方式可能产生不同效果,因此选择安全有效治疗方案成为关键,在保障患者身心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12-13]。
表4 两组凝血及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表4 两组凝血及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
临床既往多采取常规治疗方式,其中包括针对性抗感染、强心、平喘、利尿及氧气支持等,虽然能够缓解病情,但效果并不理想,延长治疗时间,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复。随着医疗水平的完善发展,临床提出抗凝治疗效果更好,促进病情快速稳定,减轻相关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14-16]。我院对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9.49%(P <0.05);研究组咳嗽、咳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消退时间及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血小板膜蛋白-140、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缩短相关症状消退及治疗时间,促进相关指标恢复,快速稳定病情。低分子肝素属于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药物,能够将血栓活性与血凝活性分开,通过皮下注射后,可提升药物吸收程度,并延长抗凝效果的持续时间,给药后3 ~ 4h 左右即可达到药物浓度高峰[17-18]。另外低分子肝素可对患者内皮细胞产生刺激,从而使其产生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治疗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同时也无需实验室监测[19-20]。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如样本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按相应的标准进行了筛选,但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另外样本选取例数较少,研究时间较短,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例数,延长研究时间,从而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抗凝治疗运用于肺心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缩短治疗时间,快速减轻相关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凝血及血气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