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赋权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及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2020-01-10吴明秀
吴明秀 向 姣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二科,广东广州 510510
脑卒中是指一种突发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3]。脑卒中后偏瘫、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问题凸显,很多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康复效果[4-6]。研究显示,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患者康复[7]。健康赋权在慢性病患者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患者明确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自我管理责任意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康复[8-9]。本研究探讨基于健康赋权的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和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以期寻找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的有效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0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 ~80 岁,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 或MRI 确诊且遗留一定程度功能障碍者;(2)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用语言或文字沟通;(3)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并发症者;(2)曾参与或正在参与其他研究者。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观察组中,男42 例,女18 例;年龄31 ~74 岁,平均(57.8±1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中专及高中28 例,大专及以上18 例;主要照顾者:子女15 例,父母8 例,配偶27 例,其他10 例;首发卒中48 例,复发12 例。对照组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龄29 ~76 岁,平均(58.4±16.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 例,中专及高中28 例,大专及以上20 例;主要照顾者:子女13 例,父母11 例,配偶24 例,其他12 例;首发卒中45 例,复发1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状况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及预防复发的注意事项,教会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并发放《脑卒中患者积极应对手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对于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耐心解答,出院后常规电话随访。
观察组患者给予健康赋权的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问题: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的第1 ~2天。研究者查阅患者相关病历资料,深入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想法和担忧,鼓励患者勇敢表达内心感受。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给予针对性的疾病知识指导,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明确自身健康问题。
(2)表达情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3 ~5d。以患者为中心,加强护患间沟通,鼓励患者表达情感,宣泄不良情绪。研究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同时在交流中进一步发现患者新的需求。引导患者冷静思考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增强自我管理责任意识。
(3)确立目标: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第6 ~7 天。指导并帮助患者积极参与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结合病情与患者共同确立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锻炼中,循序渐进完成康复锻炼计划。在制定目标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在完成某项目标后给予患者肯定,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和依从性。
(4)制定计划:在患者出院前3d 进行。由于脑卒中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出院后主要进行居家康复,因此在出院前研究者与患者共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表,从而按计划完成康复目标。在制定计划过程中,使患者明确自己在后续的康复中应该做什么,确保康复锻炼连续进行。
(5)评价效果:在患者出院后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计划执行情况及康复目标达成情况。研究者协助患者进行自我评估,对未完成的计划和目标共同分析原因,引导患者思考和反馈,定期进行自我回顾;肯定患者已达成的康复计划和目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1.3 评价指标
1.3.1 创伤后成长 采用汪际[10]汉化修订的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问卷,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4。量表共20 个条目,5 个维度,包括人生感悟、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自我转变及新的可能性。采用Likert6 级评分法,总分0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
1.3.2 焦虑、抑郁状况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1],SAS 和SDS 量表分别有20 个条目,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Likert4 级评分法,所有条目得分相加为粗粉,将粗粉乘以1.25 后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SAS 的标准分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0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焦虑程度越重。SDS 标准分的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抑郁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得分比较
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56.55±20.75)高于对照组(43.94±21.22),且在自我转变、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三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SDS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 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 得分[(47.24±5.02)、(48.21±5.98)分]均低于 对 照 组[(49.58±6.13)、(51.22±6.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3.1 健康赋权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成长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心理体验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效能,降低卒中复发率[12-13]。健康赋权的核心是帮助患者明确自我责任,推动患者内在动力进行行为改变[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自我转变”“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维度,表明基于健康赋权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这与Waite F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传统健康教育中主要是灌输式的讲解,健康教育内容缺乏个性化且患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健康赋权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健康赋权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干预内容,针对患者的认知误区进行疾病知识讲解和实际康复案例分享,使患者能以更加正面的心态面对康复过程,使患者看到生活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患者参与到康复计划和目标制定中,提升了康复锻炼的成就感和主动权,使其更愿意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促使其进行自我改变。此外,在干预过程中与家属、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感受到家属的支持和关爱,这也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善,而人际关系的改善是创伤后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系统的健康赋权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表1 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得分比较(,分)
?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分)
?
3.2 健康赋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焦虑、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积极心理状态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SDS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健康赋权教育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与Lundberg PC[14]、马国珍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偏向于内容的讲解,对患者的内在动机和心理状态缺乏关注。而健康赋权模式中,一方面通过明确问题、表达情感、确立目标、制定计划、评价效果5 个步骤的有序展开,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患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患者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健康赋权模式中患者处于主导的地位,通过康复患者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并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能够帮助患者重塑希望,从而有助于缓解其不良情绪;此外,有研究指出[17],患者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活动,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更好的康复效果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健康赋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综上所述,健康赋权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在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时可以将健康赋权理论作为指导,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