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020-01-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不稳定型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血栓阻塞血管,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有关。本病发展迅速,极易进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有报道显示至2016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排首位[1],目前西医治疗以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为主,但长期应用临床疗效局限,且副作用较多。中医针刺作为常见的替代医学疗法,从古至今应用于防治心系病变[2]。大株红景天可以化瘀通络、活血止痛,经现代研究表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以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且其安全性已得到系统评价证实[3-4]。本研究对12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15 d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变化情况,以期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加强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琼海市中医院内一科的124例临床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西医诊断参照2012年ACCF/AHA指南[5]。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标准中胸痹心痛——心脉瘀阻证[6]。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124例纳入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2例。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34~65(51.28±3.12)岁;病程(8.16±4.59)年。治疗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32~60(53.07±2.35)岁;病程(7.02±4.1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①未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外伤等引起胸痛者;③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存在精神疾病人,合并重度心肺或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西医指南进行常规治疗,予以卧床休息、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抗凝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给予以下治疗:①10 mL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通化玉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0362;规格:每支5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控制50~60滴/分,每日1次,疗程15 d;②联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心俞、巨阙、膻中、膈俞、神门。操作方法:对所选穴位行常规消毒,选取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25 mm×40 mm),内关直刺20 mm,心俞、膈俞向椎体方向斜刺20 mm、巨阙向下斜刺20 mm,膻中平刺10 mm,神门直刺10 mm,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疗程15 d。
1.4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天两组指标数值,包括临床疗效、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病人心痛、心悸、胸闷等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无异常或大致正常;有效:病人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较治疗前有改善;无效:病人心绞痛症状无改变,心电图基本无变化;加重:病人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变化较治疗前更加严重。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159,P<0.05
2.2 两组hs-CRP及IL-6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IL-6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但治疗组hs-CRP、IL-6值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及IL-6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 两组病人治疗前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
3 讨 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素体虚衰,外邪内侵,进而心脉阻滞,气血不畅,不能濡养心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发心痛。对于冠心病治疗,西医主要措施是扩冠护心、抑制心肌重构、调脂稳定斑块等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仍较局限。现代研究表明联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且治疗后病人预后较好,满意度高[7]。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属于中药针剂,以藏药大株红景天为原材料,主要成分红景天苷具有增加免疫力、改善脂质代谢、提高组织缺氧耐受力、降低血液黏度等效果[8-9]。王雪晶等[10]发现从大株红景天根茎分离出的16种成分中,有5种单体化合物对心肌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故本研究选用大株红景天药物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同时针刺治疗冠心病已成为临床有效的手段,本研究结合现代临床研究依据,选用内关、心俞、巨阙、膻中、膈俞、神门等穴位行针治疗。本研究中内关穴针刺后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的心肌缺血,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常选穴位[11]。心脏气血输注于心俞穴,同时心俞穴还可散发心室之热,配以内关主治心悸、心痛,能理气活血并补益气血。巨阙为心经募穴,可治胸痛、心痛,两穴俞募配穴,可宁心宽胸,陆忠等[12]已有研究证明。膻中为宗气汇聚之所,可调畅气机,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能调和营血,两者相辅相成,加强行气活血之功。《灵枢》中阐述相应脏腑原气皆留于原穴,三焦则主通行原气,而神门穴具有通畅三焦原气,固护正气,抵御病邪之功。上述6穴联合,具有益气活血、宁心安神、通络止痛之效。
本研究显示,在针刺配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下,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蒋文波等[13]研究成果相符合。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多与斑块稳定性差、易破裂有关,易损斑块形成常伴有大量炎症因子浸润。有研究证实血清hs-CRP作为独立的血管危险因素较敏感,其数值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影响着斑块稳定性,促使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14-15]。IL-6是由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炎性因子,能调节免疫、诱导炎症,并可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破裂。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由于血液高黏滞,循环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出现瘀滞,导致机体的供血供氧不足,其中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受累引起心绞痛,同时血液黏度增高还能促进血栓形成,阻塞血管亦导致心绞痛发生,故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冠心病治疗中作用显著,改善血液黏滞度,加速血流能明显减轻心肌氧耗及血供障碍,利于病人延缓病变进展及后期恢复,故上述指标在治疗中可作为心绞痛症状缓解的观察指标。
心绞痛的发生机制涉及炎症反应,炎性因子在组织缺血时期激增,血管内粥样斑块破裂造成血管壁损伤,而大量的炎性因子在黏附因子的引导下可黏附于破损处,再次加重血管损伤,而针刺能直接定点抑制促炎因子作用,可抑制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有效改善炎症反应,改善器官缺血损伤。有研究证实针刺内关能影响肥大细胞脱颗粒等引起的炎性反应,从而起到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16]。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外源性物质介入,其药物直接作用于全身,改善心肌血供,作用明显且作用范围较广;而针刺不需要导入外源性物质,其只通过刺激机体本身自有的调节中枢来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相关动物研究表明,针刺能显著缓解冠状动脉痉挛、调节心血管活动中枢[17];其中具有活血理气止痛的针刺治疗手法可以有效缩短心肌缺血时间、缓解心绞痛发作,故本研究选用中药注射液和针刺相结合,可以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同时,加强靶向器官血供改善效果,这就起到两者针药结合的优势。本研究中治疗组 hs-CRP、IL-6下降水平显著,即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能利于稳定斑块,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绞痛发作,此结论与徐先静等[18]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株红景天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降低阻力,减少心绞痛发作,联合针刺后加强活血作用,更降低心绞痛发作时间、频率,上述结论与张爱鹏等[19]研究结论大致相符。
综上所述,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效果显著,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液黏滞度,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