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路径探究

2020-01-09王文刚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黑土地内生东北

王文刚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乡村表现最为突出,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和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提质发展中,一方面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另一方面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生产,做到环境资源客体与农民主体相协调,实现生态宜居的可持续性发展。东北黑土地作为世界上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已成为当前东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十分重要的着力平台。然而,近年来东北黑土地生态环境陷入危机:黑土变“瘦”,保水保肥能力减弱;黑土变“薄”,土壤风蚀严重;黑土变“硬”,蓄水保墒能力下降。黑土地保护迫在眉睫。而黑土地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主体,同时也是东北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因此,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并与黑土地农民内生发展动力相融合,大力激发黑土地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是解决当前东北黑土地保护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一、东北黑土地保护中的农民主体作用与问题表现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这一重要原则规定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为乡村战略实施中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学术界近年来从乡村振兴主体角度也肯定了农民主体作用,主要观点包括两方面:一是单一主体论,认为当前乡村振兴虽然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等多要素的综合作用,但只有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参与者和主导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因为只有农民才是真正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1];二是主体进化论,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农村市场必将决定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这样原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下的乡村发展依托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户的分散突围状态必将被农村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新的家庭经营业态替代,最终使得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化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和收益主体。[2]上述学界的研究观点不但为“谁来振兴乡村”提供了思想启迪,而且也为黑土地保护大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据马克思主体性学说观点,对黑土地农民保护黑土地的主体作用作如下分析。

(一)黑土地保护中的农民主体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提出,生产实践是链接主客体并使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理解主体及其作用的关键节点,并认为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会以不同方式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客体则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对象必然表现和演绎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建构,即人是社会实践中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3]。据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黑土地农民不仅自身作为手段成为黑土地保护的实践主体,更重要的是作为目的成为黑土地保护获益的价值主体,也就是说,黑土地农民在黑土地保护利用中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在黑土地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直接行动主体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下黑土地开发建设与保护由国家政府通过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等主导推进,但这不等于来自国家政府的力量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内在动力,实际上黑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黑土地农民自身拥有的建设和保护黑土地的主观能动性(即黑土地保护中农民对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制度等不是单向被动接受而是双向互动的实践行动),才是最根本的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黑土地保护实践当中以种粮收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绝大多数农民个体对黑土地保护有较强的正向意愿[4];另外在政府宣传、补贴政策及有关耕地保护利用技术影响和支持下大部分农民个体对黑土地保护有较高的积极性。[5]

2.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观念认同主体

农民作为黑土地保护的主要行动主体,决定了其最终必然成为黑土地保护的观念认同主体,从而在黑土地保护中自觉独立地参与黑土地保护,成为黑土地保护的精神文明价值贡献者。这主要表现为黑土地农民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黑土地保护与市场竞争、资源配置等要素紧密结合的市场意识;以及为开拓新市场,将黑土地保护与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紧密结合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为实现黑土地农产品及时有效与市场需求对接,在政府宣传教育下参加黑土保护利用项目区的农民个体对黑土地保护利用行为和意愿明显要高于非项目区农民。[6]

3.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组织化主体

组织化是由农村生产与市场环境变迁必然引发的广大农民为适应农业发展环境需要而主动进行的新的专业合作的动态化过程,该过程离不开农民主体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广大黑土地农民要通过组织化而生成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和市场组织,改革和创新黑土地保护的路径和模式,并最终在广大农民群体中形成对黑土地保护组织化存在的“价值认同”,使黑土地保护成为黑土地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常态化工作。

4.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黑土地保护成效的评价主体

黑土地保护无疑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其成效评价显然需要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广大生活在黑土地的农民群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黑土地农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才是黑土地保护成效的最重要的衡量尺度。

(二)黑土地保护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问题

尽管农民在黑土地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明显,但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问题与隐性问题。其中显性问题主要集中农民长期开发利用黑土地过程中导致的黑土地自然特征方面出现的危机;隐性问题则主要是农民黑土地保护与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农民自身的年龄、文化、主体意识、环保意识等出现的矛盾导致的问题,其中政府制定的土地保护与利用政策、法规等制度内容问题以及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问题最为突出。此外,笔者认为黑土地保护中的显性问题一般情况下由隐性问题所造成,显性问题解决应当首先解决隐性问题。由此,本文将重点关注东北黑土地保护隐性问题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问题与农民自身问题。

1.制度“碎片化”

制度“碎片化”导致黑土地保护目标、内容或过程被分割和零散化了,以至于各项措施之间相互独立、矛盾或冲突的状态。以黑土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为例,很多对黑土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的国家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全面保护黑土地,而只是对黑土地某一方面或一部分进行保护。如《土地管理法》关注的是土地数量的保护,《农业法》更多提出对农用地的保护要求;而在执行过程,每一部国家法律法规虽然都有明确的行政部门来主要执行,但涵盖在不同法律法规中的黑土地保护条款在执行过程中被松散化了,很难形成集中有效的保护合力。这种情况最终造成农民保护黑土地责任的内容很原则和宽泛,缺少相应的落实保障措施。[7]导致了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责任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被虚化,限制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2.农民自身问题

东北黑土地因地处高寒偏远地带,开发相对较晚,加之东北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厚,市场经济转型滞后等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导致黑土地保护中农民自身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自身主体作用发挥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意识是黑土地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但长期以来黑土地农民因受特殊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至今仍有较多农民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心理较为严重,习惯听从村干部的指挥和安排,缺乏法治观念,村民自治参与度较低,“惟命是从”的臣民人格特质仍然较强,进而导致这部分农民认为乡村振兴只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行政活动,而黑土地保护也只是“政府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只是配角而已,这种主体意识缺乏、自我认同感低的情况必然会降低农民在黑土地保护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保护性耕作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根本途径,然而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收益,当前很多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农药、化肥,甚至开垦林地、草地,增加耕地面积,造成黑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三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虽然年龄越大农业生产经验越丰富,但年龄越大其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会下降,而黑土保护利用是一个长期工程,且对耕作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黑土地保护利用队伍。[4]四是思想守旧导致的环保意识差。受传统思想和自身文化素质制约,很多农民不重视黑土地的质量保护,在生产中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不愿意或无法采用有利于黑土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导致黑土地质量下降。

农民是黑土地最主要的使用者,农民自身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黑土地保护的成效,而且对黑土地保护的外部动力如国家政策、法规、宣传的作用发挥也产生了阻碍,因此必须从对症下药,从影响农民黑土地保护主体作用发挥的多项因素中找到解决农民自身问题的原因,激发农民内生的保护黑土地的动力,才能有效建立起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

二、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影响因素和农民内生动力生成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为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基本导向而且也为当前探寻东北黑土保护影响因素促进农民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生成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影响因素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土地资源(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耕地自然特征、市场经济和政策等四个方面。

农民因素方面,年龄、文化程度、环保意识、社会公德等自身因素对农民保护和利用土地效果影响较大。ROМY G 等发现澳大利亚北部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意识较高,使其农业生产基本不受社会经济利益的直接影响,因此提出在土地保护政策制定上应以激发农民保护动机为目的。[6]李阳认为农民道德责任对郑州市耕地保护影响作用最大,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道德责任感越强,就越愿意实施耕地保护[7]。徐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土地保护为例,认为农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耕地质量重要性认知越强,其保护行为越强。[8]王超等认为黑土地保护法治化建设中农民环保责任意识被虚化,不利于农民主体地位作用发挥。[5]

耕地因素方面,耕地面积、耕地块数和耕地坡度等是影响农户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WАGАYEHU В 对影响埃塞俄比亚东部高地农民水土保护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耕地坡度和耕地面积与农民土地保护意愿正相关。[9]肖泽干对江西省新建县农民耕地保护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块数越多,农民越不愿意进行耕地保护。[10]徐晶提出地块越集中,农户保护意愿越强。[8]

市场经济因素方面,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耕地保护的盈利性是影响农民土地保护的主要因素。PRАВODH I 等认为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越愿意投入更多土地保护成本。[11]谢婉菲等以四川省彭州市农民耕地保护调查为例,提出经营耕地收入与耕地保护意愿呈正向关系,而经营耕地收入较低时,农民保护意愿下降。[12]

政策因素方面,政府的宣传、补偿、补贴、农技服务等因素影响农民土地保护行为。KАTHERINE F 等认为政府对农民保护土地的额外成本进行补贴并提供农业环境咨询服务,及让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促进土地保护政策的实施,会提高农民参与土地保护的积极性。[13]任旭峰等提出农民为实现收入最大化而进行土地保护成效高低关键在于土地保护的投入是否能得到补偿。[14]徐晶认为政府宣传力度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呈正相关显著。[5]李小丽等提出地方政府开展黑土地保护要积极筹措黑土地保护补偿资金,处理好与其他相关主体的收益与补偿间的矛盾。[15]

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从农民因素、耕地因素、市场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对土地(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农民是土地主要的利用者和保护者,农民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耕地面积、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宣传、补贴等众多因素对农民土地保护行为正向相关。尽管这些文献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农民主体行为研究比较少,但对于形势严峻的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仍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有关经验借鉴。

(二)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农民内生动力生成

农民内生发展动力,笔者认为是黑土地农民在国家或社会有关政策、法律等制度引导和推动下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保护黑土地资源的内部推动力,是促使黑土地农民为保护黑土地通过一定行为实现自我需要的内部力量。这种内部推动力或内部力量的大小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划分为农民对基本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的需要、社会地位提高和被其他社会阶层尊重的需要以及作为农民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等,也就是说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民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实质是农民在保护黑土地过程中自我需要实现满足的过程,这种自我需要的满足层次越高,农民保护黑土地积极性就越强,农民内生的保护动力就越强,反之越差。需注意的是,农民保护黑土地的虽然源自自我实现需要,但一般情况下直接表现为提高自身或家庭收入的需要、缩减城乡差距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被社会广泛认可或自身从事农业经营成功的需要等等。因此,农民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生成可将农民保护黑土地内生动力的内在自我需要满足和外在直接需要,与影响农民黑土地保护的各种正向积极因素进行融合,并针对当前东北黑土地农民在黑土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合适的实现路径。

三、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的依据和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黑土地保护的外部动力因素,如国家政策因素、土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同时也涉及到黑土地保护的内部动力因素,即农民自身直接的利益需求因素,而只有实现这些内外部因素之间的融合才能促成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的融合。由此,笔者认为首先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导向,并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黑土地耕地底线保障以及东北振兴的农业发展需求等作为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相融合的遵循依据,而后将影响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多种有利因素与黑土地农民发展的利益需要有机融合,生成强大助力,充分激活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从而找到绿色生态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路径。

(一)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的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既有理论、政策支持,也有社会现实需求,其依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可以借助新制度经济学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政策、法规等)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作用和功能既可以增进社会福祉,也可能出现制度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矛盾以及相互间的利益博弈,而产生矛盾或出现利益博弈的原因在于制度供给方与需求方均是独立“经济人”,都希望达到利益最大化。土地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稀缺资源之一,有效的土地保护和利用制度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价值。在黑土地的保护利用中,农民是土地资源的主体,对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但其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希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侧重土地经济价值,忽视土地生态价值,从而降低了黑土地保护的正向效果。因此,必须实现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农民的利益需求均衡,也就是使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够有效激励农民的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这样才能实现农民保护利用黑土地的经济价值与其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是政策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把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并且规定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组织和服务农民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这就为以黑土地农民为中心,探索激发农民内在动力参与黑土地保护路径提供了政策措施参考。

三是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作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要素,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本保障就在于耕地作为农民使用的生产要素其潜力发挥的程度。当前东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商品量均占全国的1/4,而调出量则占全国的1/3。但多年来因过度开发利用,已导致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16],黑土地地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黑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严守黑土地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有关黑土地耕地保护制度、扎紧黑土地耕地保护的“篱笆”,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是提质增优,振兴东北农业发展的需要。乡村振新战略提出要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因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加上化肥农药投入过量等不利因素,打破了黑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东北黑土地生态优势下降,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供给不足,已经影响到了东北农民增收和东北农业的振兴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黑土地保护,促进农业生产与黑土地保护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黑土地农业绿色发展和不断提升黑土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东北农业振兴的早日到来。

(二)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这一要求与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这一黑土地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17]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要确保农民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种植积极性与黑土地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各种措施,走“在保护中激励、在激励中保护”的路子。

1.加强黑土地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建设

农业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成效,急需通过加强立法建设来保障和推动。目前,国家对黑土地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这种“碎片化”立法与黑土地农业环境内在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相适应,不利于充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从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进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为此,本文认为应将黑土地农业环境保护立法上升为国家立法,以克服黑土地农业环境立法分散化的缺陷。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途径,把国家层面的黑土地农业环境保护“顶层设计”理念与东北黑土地农民的“广泛参与”行动进行结合,通过国家立法的权威性、系统性、全局性,对东北黑土地农业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减少东北地方政府立法中原则性强而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弱的现实问题。[8]为此,国家要尽快出台一部高效实用的《黑土地农业环境保护法》。

2.完善黑土地保护补偿制度

由于地方政府在黑土地利用上与农民存在价值博弈,导致政府对黑土地的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需求与农民的经济价值需求不能有效统一。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利用黑土地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对黑土地的保护利用是否得到合理有效补偿。因此,政府有责任不断完善黑土地保护补偿制度。一是健全黑土地保护补偿措施,设立黑土地补偿专项资金,制定补贴方法和奖惩机制等,重点对实行少免耕、秸秆还田、残茬覆盖、轮作、增施有机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农民给予政府补贴,减少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成本,提高农民黑土地保护的收益。二是对主动采取黑土地土壤保护和其他生态保护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和奖励,以鼓励农民对黑土地的保护性措施的实施,充分激发农民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的内生动力。

3.提高农民黑土地保护意识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位农民都可将自身的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内化为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但因受制度环境及自身能力等条件限制很多农民还不能充分将保护黑土地内在动力外化为保护黑土地的实际行动。因此,首先要加大黑土地保护的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及现场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黑土地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保护性耕作的具体形式、优惠政策、法律法规和成功典型,深度激发农民保护黑土地意识。其次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协会等组织实施定期举办有关讲座、培训,特别是对粮食种植大户的培训,引导农民自觉实施保护性耕作。最后是要继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建立更多示范点,进行试验示范,并保证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同时让农户参与管理,使黑土地保护工作由政府推行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4.提高黑土地农民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农民作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主体,从土地中获取的自我利益满足程度决定了其内生动力发挥程度,而农民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内生动力高低主要又与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制度包括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农民参与保护利用黑土地的行为就是农民的内生动力与政府制度互动的利益博弈结果。黑土地保护制度供给与农民经济利益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保护黑土地必须通过完善制度来协调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增加财税收入与农民增加个人收入之间的矛盾,实现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在黑土地保护与经济效益获取之间的共生发展。而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这一制度目标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尽最大可能赋予黑土地农民更多的生产条件、经营权利和增收机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黑土地保护的内生动力。其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国家层面的有关法律制度,赋予黑土地农民更加明确和充分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和流转权等财产权;二是要大力支持黑土地粮食种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建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粮食种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已经成为黑土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要保证这些黑土地主要生产经营者能够进行连片耕种并不断扩大耕地范围和规模,从而连带实现黑土地的有效保护;三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利用农业合作组织不仅能够联系农民又能照顾市场的双重优势,将分散的粮食种植农户组织起来,为黑土地农户提供保护性耕作的农业机械和技术配套服务,弥补小农经济和分散农户在黑土地保护中的不足。

5.加强黑土地乡风文明建设,引领黑土地农民精神价值取向

农民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虽然可以外化为对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但本质上仍可归属于农民不断提高的一种精神价值取向,而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取向往往又取决于什么样的乡风文明建设,所以加强黑土地乡风文明建设,引领黑土地农民精神价值取向和提升其精神文化素质,是激发黑土地农民内生动力参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路径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为黑土地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南:一是挖掘并弘扬黑土地文化,将黑土地文化的优秀特质如勇于担当、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融入到农民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中,提升农民保护黑土地内生动力内涵中精神与道德因素的分量,从而将黑土地文化在黑土地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的教化与规范作用更好地落实到黑土地保护中;二是在黑土地乡风文明建设中对黑土地保护作出贡献的乡村、家庭、农民个人的先进事迹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道德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先进理念等进行大力宣传,使这些保护黑土地的正能量不断发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内生动力的作用。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保护黑土地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农民内生动力成为黑土地保护的根本动力。而农民内生动力是农民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同层级利益需要结成的动力体系,受政策、法规制度、市场以及农民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具有必要性,具备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政策和其他社会现实需要等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黑土地农民内生动力生成的有关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探求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调动广大黑土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黑土地保护提供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黑土地内生东北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法博士之一块黑土地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