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文化扶贫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0-01-09付翠莲林婉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准农民农村

付翠莲,林婉洁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我国的扶贫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展开,而文化扶贫则以1993 年12 月文化扶贫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迄今二十多年来,通过在全国农村开展“万村书库”工程、“手拉手”工程、电视扶贫工程、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以及报刊下乡工程等一系列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由于农村文化贫困居民基数较大、农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一系列文化扶贫工作呈现出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流向不明确等困境,农村的文化贫困现象仍然存在。更为引发人思考的问题是,在一些贫困地区,部分群众贫困原因主要是精神意志薄弱,安于贫困、不思进取,坐等政府帮助和社会救济,“等靠要拿”的“懒汉”思维的精神贫困现象导致其不能脱贫。上述现象引发我们深思:以物质帮扶和经济手段为主的“输血”式扶贫明显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导致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呈现明显代际传递。如何转变扶贫思路,通过精神扶贫进一步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为新时代全面脱贫攻坚的核心和关键。

2013 年11 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6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他提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1]137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助推乡村振兴,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文化扶贫的途径,通过精神扶贫帮助农村实现文化脱贫,从而进一步实现全方位脱贫。

截止2019年10月,在中国知网以“农村文化扶贫”和“精准扶贫”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搜索到资料71 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扶贫概念与内涵、文化扶贫的意义、文化扶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文化扶贫路径与策略等方面。关于“文化扶贫”的含义当前主要分为“提高素质说”“获得技能说”“价值观改造说”“扶智说”以及“治愚说”五种不同类型的解读。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都未能够给“文化扶贫”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关于文化扶贫的意义,黄辉认为文化扶贫能够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和需求,并由此制定和优化科学可行的帮扶项目,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徐惟诚等认为文化扶贫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摆脱低素质和贫困的恶性循环。[3]肖继文认为通过文化扶贫可以进一步帮助实现经济脱贫,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走向依靠科技的内涵型。[4]针对文化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丁勇认为当前的文化扶贫存在扶贫政策不完善、帮扶机制有待改进、扶贫队伍和资金保障有待加强等外部问题。[5]曹艳春、侯万锋认为当前的文化扶贫面临着贫困地区村民观念落后、技能短缺、惰性作祟、风气差等内部自身原因。[6]而关于如何实施精准文化扶贫的问题上,张喆昱、张奇认为,进行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完善协调协同工作机制、利用新兴技术,有针对性地“结对子”。[7]赵迎芳认为,要推动文化扶贫社会化,寻找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新型合作方式。[8]

上述研究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在文化扶贫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村治逻辑、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贫困又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殊点是当前被忽视但又是精准扶贫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除了少数学者针对具体贫困地区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扶贫建议,大部分文章聚焦“文化扶贫”“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存在的问题提出普适性的建议而弱化了其“精准性”。本文先从精准扶贫的视域出发来探讨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通过挖掘文化扶贫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明确精神扶贫的实践进路。

二、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从输血向造血、由治标向治本的质变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属于精神扶贫领域与物质扶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通过改变以往“铺盖式”的扶贫方式,从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掌握劳动技能技巧等方面入手来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与满足文化需求,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紧密结合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新时代已经改变的社会主要矛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并且突出重点、补短板、要坚决争取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建设一个人民群众认可、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按期脱贫、贫困县帽全部摘掉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对农村进行文化扶贫,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村青壮年能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或者是自主创业。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服务,还能让农村赶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二)文化扶贫有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也由原有的总量缺乏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供过于求、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这一个时期农村农业工作的主线。同时,随着农业技术不断突破改进,未来农业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先进科技,例如缩短种植周期、提高作物产量、利用互联网销售等。进行文化扶贫有利于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农业走向高产、安全、节约、环保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也要求农民有更高的道德和人文素质。通过文化扶贫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能够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把握商机,增强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可以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和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增加新的供给,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文化扶贫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民拥有的是实际农耕经验,但缺乏专业农业农技的教育,未形成科学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因此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导致农村产出率一直较低。这与美国机械化农业的高产量相形见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有不同的劳动生产能力:对于初等文化程度的人,劳动生产率可提高43%;而对于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300%。从劳动生产方式看:手工业劳动者的人均产值为1 000元,传统产业工人人均产值为1万元,高科技产业工人为10万元。”[9]文化也是生产力,对于农村的农民来说,在接受国家的帮助后实现了精神上的富裕,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由治标向治本的质变

“精准扶贫”政策为乡村摆脱贫困实现振兴描绘了美好蓝图,但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离不开农民的参与,文化扶贫以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农业技术等为着力点,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通过文化扶贫,农民的摆脱旧观念枷锁的束缚,思想观念得到及时更新,文化素质得到了整体优化提升,能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精准扶贫,了解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自主性将被激发,更加拥有主人翁精神,对于接受教育、配合工作更有热忱,这就有利于协助实施配套的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地,根本上有利于扶贫由治标到治本目标转变。

三、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扶贫面临的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受长时间战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因素影响,农民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我国文盲率高达80%,是当时全国各地农村普遍的现象。在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后,当前大多数农民普遍掌握了基础现代性农具的使用方法、简单的文字等基础知识,据2017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当前文盲率为5.28%,这表明当前阶段我国各地农村已有了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但是与城市相比,其文化建设仍然落后。当前我国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落后、文化生活形式单一平淡,这主要是由文化资源缺乏造成;而有的地区农民迷信,扭曲了价值观并且有庸俗的审美观,如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村庄;还有的地区表现为物质条件优异但精神空虚,二者严重脱节,这主要发生在一些因征地赔款、村集体资产盈利等突然暴富的村庄。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的文化贫困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村庄治理模式、乡风民俗等因素影响。因自然地理位置阻碍、经济落后、农村人口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等这些不利条件混合在一起,无法引进外界的先进技术、先进人才,这就使得农村文化难以得到提高,文化贫困的情况得不到改善,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难点和困境,导致贫困群众形成一种消极的态度和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祖祖辈辈代际传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寻找正确精准的途径帮助这些农村摆脱贫困,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亟不可待。

(一)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导致文化消费水平低下

当前我国落后地区农村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守旧,脱贫意志不够坚定、积极自主性不强、判断能力弱、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脱贫行动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首先,受传统观念及长期的生活习惯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落后,导致他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低下,与新时代的文化消费水平严重不符。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本投资很少用于自身学习农业技术、提升经营理念;二是落后地区农民教育方面的投资甚少,认为孩子不需要接受过多的教育,只要跟着自己学农活就行,传宗接代才是人生存在的意义。三是农民订阅报刊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等家庭文化消费支出微乎其微,村民们的日常的休闲活动主要倾向于打牌、广场舞等。农民的低收入直接决定了农村人口消费观念十分保守,仅拘泥于基本的日常生活而忽视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此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和文化的冲击下,农民的价值观混乱,其中不乏一些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错误的价值观。这表明农民亟待摆脱文化贫困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素质刻不容缓。

(二)农村公共文化扶贫资金使用不透明

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就需要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取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是由政府建设,然后移交给农村进行自我管理。上级财政部门,通过各县的文化行政部门,也将定期向村庄拨款,专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但问题是,一个贫困村庄往往集体经济薄弱,如若没有村集体财产,公共收入往往不稳定,资金紧张,用于维持基层组织自身运转的公共基金都十分匮乏,所以这笔专项经费常不能用到其对应的文化建设项目之上,而是被挪用于其他应急事项,做不到专款专用。此外,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微腐败现象普遍,甚至还存在“小官大贪”,这些身居关键岗位的官员瞄准了补贴专款,雁过拔毛,因此扶贫资金经过层层克扣,达到贫困村村民的手中往往所剩无几,更有贫困户表示扶贫资金的领取经常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领取手续十分繁琐。

(三)农村人才供给明显乏力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教育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来源,也是文化素质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落后地区农村的教育体系规划与设计还存在不足,例如教学内容流于书本,过于理论化,没有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来设计地方性的教学内容。农村职业教育也与实际脱轨,未对农民阐述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导致农民没有意识到上职校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性不高。职校生源越来越少,不排除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达到招生量会降低入学标准。职业教育变得愈发普及,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缺乏全面的合理的规划,无法掌握最新的市场需求,不能够实时更新,跟不上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教育的落后使得农村内生动力不足,无法培养适应本村实际情况的人才。同时,外部资助能力短缺,当前乡镇文化站的干部整体年龄偏大,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在他们之中较为突出;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认为农村的现状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愿意回到农村生活工作;政府委派的驻村干部、挂职人员因存在任期短、对村里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等问题,他们对农村作出的贡献往往有限,农村里的专业文化工作人才“断层”问题尤为突出。

四、精准实现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

(一)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扶智脱愚,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自觉性

当前农民的脱贫意愿大大提升,但“因愚致贫”现象广泛存在。正所谓“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帮助他们克服贫困的关键因素。教育在扶贫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切实转变农民观念,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农民增加文化消费,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教育体系的影响力和优势,改善农民的整体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的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是缺乏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和村干部,传授者可以是具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具备某项手艺的村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让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够切实地掌握一门手艺或一项技术。远程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要在农村继续推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现在许多高校名师开设慕课,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电子阅览室、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送图书下乡,让受地域偏远、人才匮乏等条件限制的农村村民在家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学习,拓宽农民接受培训渠道。政府应当通过“群众点单,高校买单”的形式,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要让这些优秀的资源闲置,并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开设线下课程,保证农民能够学以致用,达到“1+1>2”的效果。要加大对接受教育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宣传力度,让农民能够自愿花钱去学习,增加文化消费占其整体消费的比重,拓宽农民眼界,实现农村真正摆脱贫困。因此,减少传统输血救济式扶贫方式,通过增加文化消费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精神扶贫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农村文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力度

为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法治意识、提高村务公开度和透明度、改进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降低我国扶贫资金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发案率,需要各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着力实现以“精准监督”促“精准扶贫”。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廉政教育大宣讲、正风肃纪大督查、扶贫资金大检查、监督执纪严问责”的“三大一严”专项行动,对扶贫工作进行彻查,并由此规范扶贫专用资金的使用。一是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是否符合规定;二是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三是扶贫资金项目建设是否合规;四是扶贫资金拨付及使用是否合法合规。群众可以通过写信、市长热线等合理合法的方式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从外部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实现农村文化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村民自觉学习的习惯,关键在于“人”,要打造一支能起领导榜样作用的文化队伍。[10]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基层干部队伍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一是可以鼓励有创造力有热情和才能的干部和大学生到农村去锻炼,负责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和体制建设;重视文化建设的“硬指标”与“软指标”、健全评估实际绩效的工作评估体系作为绩效评估标准,杜绝形式主义。二是可以组织农村的基层工作者去进修或组织专业人才下乡支持农村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当地紧缺的对口人才。三是要积极转变观念。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者,他们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农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并解读中央的相关政策,厘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村特色文化扶贫计划,反对本本主义。四是创新用人机制,用好各村的“乡贤”资源。他们往往在某方面具有优势且在村民中拥有很高的声望,有很强的带动能力,做到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四)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完备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能够让农民拥有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机会,使其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实现农村文化脱贫,就要准确把握各地农民的不同需求,按照实际需求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国家可以发布有关农村文化扶贫的专项任务,明确任务将要达成的目标,严格审查项目资金的使用,切实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另外,应当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拨款建设活动场地,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学习文化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并且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除了国家的财政拨款,还可以号召本土企业进行专项投资,发展地方文化产业。这不仅能帮助农民解决当下的知识匮乏、技术能力不强、就业机会少等问题,还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文化保障。除上述两项,还可以整合文化市场资源,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规划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要素集中的特色项目,以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共享要素,不仅能够帮助形成合理的产业链,而且帮助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帮助农村尽快脱贫。

猜你喜欢

精准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