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行动逻辑
2020-01-09吕良
吕 良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含义
(一)根本任务与课程内容相统一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是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三部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指导和规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整体安排。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教材则是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可见,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保证,课程内容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目标、内在品质。为立德树人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价值目标服务,是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因此,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各学段课程内容完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同一性的建构。
(二)整体性与衔接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的主客体、媒介、内容、环境、目标等多要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三级进阶。教育内容则由小学、初中的“知事”“懂事”“讲文明”,到高中的“知史”“晓义”“识是非”,再到高校的“明理”“行道”“铸信念”[1]。对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言,各要素、各学段以及各进级的教学目标又是相互关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的。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建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衔接性是实现行动整体性的前提保障。因此,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实践行动整体性与各学段衔接性相统一。
(三)互补性与一致性相统一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学段都有自己独有的功能属性。这是由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课程规律共同决定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各学段具体功能作用又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基本保证,而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具体功能实现的途径。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实现,就必须主动建立起具体教学活动之间内在的管理一体性。只有实现具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各学段教学实践功能的互补性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促进各学段教育功能互补性和教学目标内在一致性相统一。
(四)遵循规律与改革创新相统一
按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课程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针对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上存在的诸如课程理念脱离实践、融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连贯性差、课程设计缺乏衔接性、课程教学缺乏合作性、课程评价欠缺量化统一等问题。[2]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对现实问题积极回应。同时,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维、新机制、新方法。从这一点上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坚持按规律办事与坚持改革创新相统一。
(五)综合治理与分工协作相统一
从工作任务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解决工作环境、组织体系、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实践模式、资源配置、具体技术研发等问题。在参与主体上,则涉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管理机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包括教育实践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问题。在工作内容上,包括教材编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各级教学实践主体之间关系的重新建构等。因此,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实现综合治理与明确分工相统一。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大理论意义
(一)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德育与智育不平衡的导向性问题、“同向同行”不一致的方向性问题、育德意识淡薄的教师规范问题和教育合力不足的工作效率等问题。[3]因此,正视现实问题,及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遵循。
(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就是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未来的新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只有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实践的最高价值和目的本身,而不是把人看作是手段、工具,而是尊重人格,关怀人的自由、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全面成长的终极关注,是对以往实践中存在的工具性和实践价值属性关系错位的批判和纠正。这种强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理念。
(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内在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可见,新时期依据主客体条件、环境、任务的变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性的强调,即符合真理绝对性要求,也是真理相对性属性的应有之举。对实践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实现真理性的前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内在属性。
(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特质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普遍联系。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原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多种因素的综合把握和全面整合。通过对要素、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实践运行机制等调整,实现“三全育人”。可见,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逻辑特质的。
(五)彰显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品质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4]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基于多元利益主体、多层级关系以及功能互补性的教育综合运行模式的建构。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彰显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品质。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实践价值
(一)地方师范院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
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2019 年8 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依据。[6]2019 年10 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7]可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地方师范院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
(二)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和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相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仍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核心任务。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施,不仅可以通过多方的全面深度合作实现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引领价值,同时也能够帮助地方师范院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促进自我反思,激发改革意识,实现主动改革,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三)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推进办学改革的重要推力
当下,如何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高水平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然涉及到自身功能定位、角色担当、人才定位与输送、多方合作治理机制建立、校内运行管理等问题。因此,必将引发地方师范院校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反思,并促使其从整体角度为满足实践要求而主动推行全方位变革,继而为事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能。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可以为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推进办学改革提供强大推力。
(四)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4]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于实践需求的外在教育现代治理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探索,会为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内在治理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丰富实践经验借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于推动地方师范院校自身内部治理改革,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是地方师范院校加快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四、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
(一)地理区位决定地方师范院校的参与者身份
地方师范院校是指位于特定地理位置(一般为中等城市),以为区域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为目标的一般本科师范类院校。地方师范院校是地方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地方师范院校不仅要接受所在省教育厅和地方政府的双重管辖,同时还与地方社会在价值选择、社会行动、人才培养、社会资源分配、社会互动等方面建立密切联系。事实证明,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状态与水平与地方社会有着直接的正向关联。也正是这种关系所决定,地方师范院校在地方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参与者。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参与者应尽的责任。
(二)办学层次决定地方师范院校的引领者身份
地方师范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区域地方社会领域,地方师范院校不仅是地方社会办学层次最高的教学组织单位,同时在科学研究、思想创新、队伍建设、劳动力生产、资源占有、行动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组织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作为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师范院校在参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中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履行更多的义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带领地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发挥引领者作用。
(三)培养目标决定地方师范院校的服务者身份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社会中小学、幼儿教育单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师资。能否做到这一点,将从根本上决定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地方社会是消费者,地方师范院校则是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可见,地方师范院校在地方社会的主体身份则是服务者。因此,地方社会需求导向,就是地方师范院校改革的核心依据。所以,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牢记服务宗旨,提高服务意识,通过改革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地方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思想、组织等多方面支撑。
(四)功能差异决定地方师范院校的合作者身份
大中小学均有自己特定的工作任务和特定责任。各级学校教育功能是不可替代,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又都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的。这说明各级学校教育之间既相互衔接,又相辅相成。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各级学校之间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平等主体关系。所以,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地方师范院校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身段,深入地方社会,以普通合作者的身份积极沟通、协商,共同建立并完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和机制,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快发展。
(五)教育实践规律决定地方师范院校的推动者身份
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是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中,必须首先要以推动理论认识科学性为前提,再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政课改革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性,然后再由修正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不断发展。而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新思维特质,正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属性和内在品质,也是其他实践主体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中,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发挥理论建构特长和实践创新优势,扮演好推动者的角色。
五、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5]所以,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中,地方师范院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主体责任、牢固责任意识,从讲政治高度,发挥党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二)改善办学环境,实现共同治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到组织建构、运行机制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与实施、各级学校教学的衔接、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建构、工作机制的建立等多方面,涉及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各级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多方利益,包含着资源调动、队伍建设、模式建构、检查验收、效果评价等具体复杂工作。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着眼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现实,主动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学校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政策性支持,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实现区域教育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办学环境,实现共同治理,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三)深入理论学习,把握科学内涵
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基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依据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课程规律对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设计安排。因此,一体化是探索符合规律的基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环境、新任务基础上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制度和实践模式等的建构,是一种以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和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改革,目的是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必须认真组织理论学习讨论,深刻领会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本质含义,抓住核心问题,落实工作任务。深入理论学习,把握科学内涵,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四)全面统筹规划,实施整体推进
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到统一组织管理、任务落实、队伍组建、课程建设、外部合作机制建立等多项内容,涉及到教务、行政、人事、师资培训等校内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彼此合作、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树立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要从整体性和系统角度对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和部署,要统筹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形成整套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建构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模式。全面统筹,实施整体推进,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五)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治理改革
作为直接为地方社会各级学校提供师资的单位,地方师范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引领和实践模式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正是地方师范院校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角色担当的重要依据。为此,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与地方社会关系的密切性、社会服务中的直接性、相互关系的对应性和办学上的高层次性,明确自身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于地方师范院校也是个新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出现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所以,抓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契机,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则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基本路径。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面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含义是前提,深刻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是基础,明确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实践价值是动力所在,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实际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是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积极推动改革是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