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模式初探
——以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为例

2020-01-09李厚艳刘牧野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贫困生民办高校

刘 芳 李厚艳 胡 伟 刘牧野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残疾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孤儿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平等教育、心灵抚慰尤为重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扶贫要先扶心,一颗强大、健康的内心是支撑贫困人员脱贫的持久动力。本文针对“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措施。

一、民办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教师通过对2014—2018级全体新生进行卡特尔16PF、SCL-90、UPI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自卑等心理问题。根据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这4个主要心理问题从专业心理测试中选取36题,通过“问卷星”设计网络问卷。授课时,对2019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750份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17份,有效回收率95.6%。调查对象中,大一287人,大二279人,大三79人,大四72人;男生435人,女生282人,在717份调查问卷中,贫困生调查问卷220份,占问卷总数的31%,占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18—2019学年贫困生总数的13%。

对调查问卷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数据进行差异检验,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人数远大于非贫困生人数。在抑郁、偏执、焦虑、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中均有体现。下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敏感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加上自身存在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却不想承认。具体表现为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或不敢说出自己的贫困背景,为了省钱,常常不参加集体聚会活动等,加上兼职的时间较多,没有更多精力与同学相处,久而久之,便与同学关系疏远。在问卷“你和室友的关系如何?”一题中,选择“不好”和“非常不好”的贫困生数量远远大于非贫困生。在问卷“你认为身边有几个知心朋友?”一题中这一现象也十分突出。

(二)抑郁

在问卷“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一题中,只有38.21%的学生选择“没有或很少”。其中,贫困生在这题的选择中很少选择“没有或很少”。民办高校学费高、在校住宿平时开销大,经济上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同学间贫富差异大,攀比心强,容易让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疏远他人,看待事物比较负面。

(三)焦虑

在问卷“您平时有以下哪些症状?”一题中,失眠占22.59%,心慌焦虑紧张不安占23.43%,无故烦躁占28.87%,拖延症占43.93%。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焦虑的心理,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加担心自己的学业,从入学开始,就在为自己的学费做打算。平时还需要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较为有限,同等情况下还想取得好成绩,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习、生活压力更大,常常感到焦虑。

(四)偏执

在问卷“某工厂与工人发生纠纷,工人方表示工厂恶意拖欠工资,工厂方则表示薪资按规发放,工人无理取闹,二者间你更相信哪方说辞?”等类似站队的题目中,超过50%以上的贫困生选择站队。在家访过程中,很多辅导员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即似乎每个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的家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如离异、单亲、重组家庭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大都性格十分偏执,平时的表现为独来独往,不相信任何人,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任何问题,也不想让任何人干涉自己的想法,而且说话方式很强硬,总是给予他人强烈的回击。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形成“统筹+联合+指导”的心理育人顶层设计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针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党委更要联合各级组织部门,为贫困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咨询等服务。通过分析国外学校心理育人的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应关注人本服务理念、多元整合视野、本土研究运动和社会文化转向。将育人、育德与教学三者相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机渗透,这是我国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党委要做好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心,让每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强大起来,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给予的爱和关怀,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全成员参与,形成“家校+朋辈+社会”的教育合力新体制

首先,民办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副院长专项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队伍机制,即党委统一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方案,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部门负责贫困生的教育教学、资助福利、组织活动、心理咨询等,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骨干作用,及时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和咨询,强化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校园商铺对贫困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尊重、鼓励、平等对待他们,并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其次,形成家校+朋辈+社会教育合力。学校领导组织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家访,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家庭条件、教育背景,深入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通过学生干部特殊关注、辅导员定期谈话、任课教师细心观察、“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等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动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温暖带给学生。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发现并共同帮助其解决。若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已经无法用关怀和心理咨询去弥补,辅导员就需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或与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在寻找问题根源方面,学生一般是与自己认为亲密的人容易沟通,因此,在精神卫生中心药物治疗基础上,可以再安排亲密的人进行心理咨询,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早日恢复健康。

(三)全过程开展,形成“团体+个别+隐性”的教育过程全阶段

第一,团体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辅导在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调适能力上效果明显。为此,可以先开展心理团训课,从“大风吹、小风吹”等破冰游戏开始,让高校贫困生放下包袱;再开展主题团训活动,如通过“信任背摔”建立团队信任感和责任感,通过“心灵之旅”学会感恩他人,通过“优点热座”感受人际交往的奥秘等,游戏氛围本身就能起到很好的心理调适作用。另外,在理论课层面,要将包容、理解、关爱、信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第二,个别辅导。在心理咨询时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找出问题的根源,如通过“画猪看人”分析贫困生的人格特质;通过画“房树人”了解测试者的人际交往倾向、自我控制情绪状况、家庭情况等,掌握测试者心理问题的演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第三,隐性教育。相比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更能照顾到贫困生的自尊心。学校可以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节、讲座、座谈会、自强之星等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自觉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人生观。

(四)全方位实施,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方面得分较高,为此,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自我意识、人格、人际交往等章节的讲解。同时,重视团训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团训活动,提升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心理协会或社团的形式组织贫困生参观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在参观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结语

本文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以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民办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全国同类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经验。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贫困生民办高校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