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禀赋的创新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2020-01-09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产业开发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精准扶贫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工程、民生工程和政治工程,而立足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产业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发展为杠杆、增收富民为目的“造血”过程,根本目标是构建支撑贫困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引导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群体受益,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生产经营活力。由此,提升农业产业质量能够有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考察脱贫攻坚时,点赞这里是“小木耳,大产业”。在脱贫攻坚征战中,“柞水‘小木耳大产业’模式”已成为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典范。
柞水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田地稀少、产业匮乏,脱贫任务村曾一度达79个,贫困发生率44.04%。科技部第30届科技扶贫团柞水执行团牵线联系国内食用菌领域领头人李玉院士,使得李玉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柞水。
李玉院士一直致力于食用菌产业脱贫,探索出以“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食用菌“五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辐射带动菇农3万余户,累计推广面积50多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
为打造“柞水木耳升级版”,今年9月17日,科技部农村中心联合陕西省科技厅、商洛市科技局、柞水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李玉院士和吴清平院士领衔的“柞水木耳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并举办了“科技助力柞水木耳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科技助力团由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福建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陕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专家学者组成,不仅为柞水木耳产业解决技术难题,还帮助“小木耳大产业”规划发展方向,为柞水木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智力支持。柞水木耳在科技创新支撑下,形成原种研发、大田栽培、技术管理、分拣包装、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的蓬勃态势。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